在歌德的精神之光中驱散阴霾

出尘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雨窗读绿原:<br>在歌德的精神之光中驱散阴霾<br>文/陈春娥<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今年,济南的十一、中秋双节,被一场连绵十几日的阴雨包裹。细密的雨珠昼夜不停敲打着窗畔梧桐,叶片虽经雨水冲刷得愈发鲜亮,却也难掩风雨侵蚀下的枯瘦之态。本该是阖家团聚、友朋欢宴的热闹时节,人们的眉头却总锁着几分愁绪 ——望向窗外,云雾漫卷如潮,不仅阻断了远眺的目光,连天边流云都似染上了一层怅然。就在这样一个潮湿又略显沉闷的日子里,我独坐书桌前翻检旧书,绿原先生的《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悄然映入眼帘。八千一百余字的长文,竟让我忘却了窗外的雨意,一气呵成读完,心中的阴霾仿佛也被一缕精神之光缓缓驱散。</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绿原先生的文字,向来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他不刻意雕琢辞藻,也不用华美修饰点缀,却如他笔下的歌德那般,在单纯朴素中渗透出绝美的人生光环。这篇文章没有宏大的理论架构,也没有艰深的学术思辨,却以近乎絮语的方式,将歌德精神中最闪光的部分,在相对简短的叙述里点滴挖掘、娓娓道来。读罢才恍然明白,这份 “简约” 背后,藏着作者最恳切的用意 —— 他不想用学术的壁垒将歌德束之高阁,而是希望让每个读者都能触碰到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内核,明白 “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从来都不是一个遥远的学术命题,而是与每个人生命成长息息相关的生存追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绿原的笔下,歌德在中国学界早已超越了 “文人” 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的幻化与象征。就像孔子的儒学最终演化为影响深远的 “儒学”,歌德也在一代代中国知识者的心中,逐渐凝聚成一门无形的 “歌德学”。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写下《浮士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德国作家,更成为了精神家园的港湾、人格塑造的范本,以及对世界不懈追寻的理念源泉。这种 “源源不断的感念”,恰恰印证了优秀文化跨越时空的力量 —— 即便隔着语言的鸿沟、时代的距离,歌德精神依然能在中国读者心中扎根、生长,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绿原先生从十个方面拆解歌德精神的内核,每一点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当下人可能陷入的精神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 “不断奋进的人生态度”。歌德那句著名的箴言 ——“永远努力向上,与自己搏斗,永远不满足地追求更伟大的纯洁、智慧、善和爱”,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成为《浮士德》这部巨著的灵魂。浮士德从对知识的迷茫,到对爱情的执着,再到对事业的追求,始终在 “不满足” 中前行,即便经历种种挫折与诱惑,也从未停下向上的脚步。这让我想起窗外的梧桐,即便在连绵阴雨里显得枯瘦,却依然牢牢扎根土壤,等待雨过天晴的生机 ——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会遇到像这十日阴雨般的困境,是沉溺于怅然,还是像浮士德那般与自己搏斗、向高处攀登?歌德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而 “无限的求知欲和对‘最好’的追求”,则更让人心生敬畏。绿原先生精准地指出,歌德的著述广泛性与丰硕成果,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仅在文学领域,诗歌、小说、戏剧、评论,几乎没有哪个部门是他未曾涉足的;而每一项涉足,又都能达到世界文学史的上乘地位 ——《浮士德》的深邃哲思、《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的古典之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情感共鸣、《诗与真》的生命坦诚,每一部作品都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但歌德的求知欲远不止于文学,他还涉足自然科学领域,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甚至提出过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这种 “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做到最好” 的精神,在当下这个追求 “速成” 与 “精致利己” 的时代,更显珍贵。我们常常在选择面前犹豫,在困难面前退缩,在 “差不多就行” 的妥协中消磨了对 “最好” 的渴望,而歌德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生命价值,恰恰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对卓越的执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绿原先生的解读,还让我看到了歌德精神中 “平衡” 的智慧。他既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既保持着文人的敏感细腻,又具备着科学家的理性严谨。这种 “平衡”,让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矛盾时,总能找到一条从容前行的道路 —— 就像此刻窗外的雨与树,雨虽密,却也滋养了树木;树虽瘦,却也坚守着生机。这种平衡,何尝不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学习的品质?我们常常在 “理想与现实”“工作与生活”“自我与他人” 的矛盾中焦虑不安,而歌德告诉我们:真正的成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矛盾中寻找和谐,在失衡中重建平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雨还在敲打着窗户,但读完绿原先生的文章,心中的愁绪已悄然散去。歌德的精神,就像穿透云雾的阳光,虽不能立刻驱散阴雨,却能在我们心中种下一份坚定与希望。在这个特殊的双节,这场雨或许是一种提醒 —— 当外界的热闹被阻断,当生活的节奏被打乱,我们更需要回到内心,从伟大的精神遗产中汲取力量。绿原先生写下这篇文章时,或许正是希望用歌德的光,照亮每个读者的生命之路;而今天,在济南的雨窗前,这份光依然在传递 —— 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向上的勇气、求知的渴望、平衡的智慧,就像歌德那样,在对 “纯洁、智慧、善和爱” 的追求中,活成一束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的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合上书页,再看窗外的梧桐,叶片上的雨珠闪烁着微光,竟多了几分灵动与坚韧。或许,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也是歌德精神的力量 —— 它能让我们在平淡甚至困顿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在风雨中坚守,在迷茫中前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注:绿原——原名刘仁甫,原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组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编辑,中国作协理事,著名作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