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昌”之名,始于明代的永昌卫,清初沿用永昌卫,后改永昌县,沿用至今。在距离永昌县不足百公里的武威凉州区还有一个永昌镇,为元代“永昌王”开府筑城所在地,名唤“永昌府”,后降格为“永昌路”(路为元代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取“永远昌盛”之意,至今周凉州区永昌镇周边群众口语中,仍称此地为“永昌府”,两地相距不远又同为“永昌”之名,那么这两个“永昌”有什么历史渊源,通过Deepseek大数据搜索,谜团得以清晰。</p> <p class="ql-block">肃南皇城遗址图片</p> <p class="ql-block">肃南皇城牧马城遗址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历史上元朝统治西河走廊甘青一带的阔端封号是什么?西夏王,西凉王,还是永昌王</b></p> <p class="ql-block">关于历史上元朝统治西部(特别是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东部)的蒙古宗王阔端的封号,需要结合史料进行梳理。</p><p class="ql-block">1. 阔端的基本背景阔端(约1206-1251)是元太宗窝阔台的次子,受封于西夏故地(今甘肃、青海一带),在蒙古经略吐蕃(西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2. 可能的封号辨析</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阔端在汉文史料中常被称为“西夏王子”或“凉州王”,但正式封王号并非“西夏王”。元朝对前西夏地区的封王一般称“西凉王”或“永昌王”等。</p><p class="ql-block">西凉王:1239年前后,阔端开府西凉(今甘肃武威),统辖原西夏部分地区,汉文文献多称“西凉王”。但据《元史·诸王表》,阔端正式受封的可能是“永昌王”。</p><p class="ql-block">永昌王:有学者认为,阔端最初的封号为“永昌王”,因为其驻地在永昌(西凉府属地,后设永昌路)。但需注意,阔端死后,其子孙袭封时封号有变化,其子只必帖木儿在《元史》中明确记载为“永昌王”。</p><p class="ql-block">3. 结论阔端在世时的正式封号,在元代官方记载中并不像后来那样严格统一,但综合来看:</p><p class="ql-block">他常被称为 西凉王(因地得名),</p><p class="ql-block">其子孙袭封为 永昌王(永昌成为其家族分地的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因此,若在“西夏王、西凉王、永昌王”三者中选择最符合阔端本人常见称呼的,应是 西凉王。</p><p class="ql-block">答案:西凉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凉州区永昌镇西宁王碑遗址图片</p> <p class="ql-block">凉州区元永昌府城墙遗址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是元朝永昌府,永昌路驻地,在距此不远处还有一个永昌即永昌县,明朝时叫永昌卫,清朝时改为永昌县,这里的两个“永昌”为何这么近,有什么联系和历史渊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彩,它触及了河西走廊历史地理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今天甘肃省武威市的凉州区永昌镇和金昌市的永昌县,这两个相距仅100公里左右、都叫“永昌”的地方,确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直接的“母子”关系。</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今天的永昌镇是“母亲”,是元朝永昌路的名字起源地;今天的永昌县是“儿子”,是明朝将元朝的“永昌”之名移植到新地点后的产物。</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元朝——“永昌”的诞生(在今天的永昌镇)</p><p class="ql-block">阔端王府与永昌府:</p><p class="ql-block">蒙古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在1239年以凉州(今武威)为中心建立王府,统治包括吐蕃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他的王府最初可能在凉州城,但其核心领地被称为“永昌”,地在今武威城北的永昌镇一带。</p><p class="ql-block">阔端之子只必帖木儿继承王位后,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正式在驻地筑新城,元朝赐名永昌府。</p><p class="ql-block">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将其升为永昌路,直属甘肃行省。这里的“永昌”意为“永远昌盛”,是一个吉祥的汉式名称。</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地位:</p><p class="ql-block">元朝的永昌路治所就在今天的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这里是阔端家族的政治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是连接中原、西域和吐蕃的枢纽。</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明朝——“永昌”之名的南迁(到了今天的永昌县)</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边防,在河西走廊实行了卫所制度,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p><p class="ql-block">废弃元朝永昌路:</p><p class="ql-block">明朝军队攻占河西后,元朝的永昌路因为失去其宗王中心的地位而被废弃,其辖地主要并入了凉州卫。</p><p class="ql-block">设立永昌卫并迁址:</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在元代斡耳朵城(或称“斡尔朵”,蒙古语意为宫帐、宫殿)的所在地设立了永昌卫。</p><p class="ql-block">关键点来了:这个“斡耳朵城”并不在元朝永昌路(今永昌镇)的旧址,而是在其西南方向约100公里处,即今天的永昌县城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为何改名? 将新设立的卫所命名为“永昌”,有两种主流解释:</p><p class="ql-block">继承与移植:为了继承和利用前朝“永昌”这个名称在当地的威望和影响力,将其移植到新的军事重镇上。</p><p class="ql-block">吉祥寓意:“永昌”本身寓意极佳,符合新王朝祈求边疆永固、永远昌盛的愿望。</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清朝至今——名称的固化</p><p class="ql-block">永昌卫 改为 永昌县: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将明代的永昌卫降格为永昌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即现在的金昌市永昌县。</p><p class="ql-block">原地名的衰落与保留:与此同时,元朝永昌路的旧址(今永昌镇)在明清时期降为一个普通的村镇,但它顽强地保留了“永昌”这个古老的名字,一直到现在,成为武威市下属的一个镇。</p><p class="ql-block">总结与关系</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永昌”如此之近,正是因为明朝在设立新的军事卫所时,有意借用了前朝一个重要行政区划的名称,并将其赋予了附近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新地点。这就像把一座老城的名字,用来命名一座在旁边新建的城。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的继承与地理的移植,共同讲述着从元到明,河西走廊政治军事中心转移和地名文化延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永昌明代钟鼓楼图片</p> <p class="ql-block">永昌金川寺塔遗址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上一个提问的回答中我看是把永昌名字安在了斡尔朵地方,现实中古时叫斡尔朵的地方另有其处,就是今天张掖市肃南县皇城镇,据说是元永昌王的避暑地牧马城,之所以叫皇城,说是永昌王僭越,那皇城,永昌(永昌县),永昌府(永昌镇)有什么历史渊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指出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和准确,是我上一个回答中的不足。感谢您的指正!您完全正确,真正的“斡耳朵”(或称“皇城”)位于今天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这与永昌县(明永昌卫)是两个地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更为复杂和有趣。</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皇城(斡耳朵)、永昌府(今永昌镇)、永昌县(明永昌卫) 之间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核心关系图</p><p class="ql-block">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三者的关系概括为:</p><p class="ql-block">永昌府(武威永昌镇):政治与行政中心(“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皇城(肃南皇城镇):夏宫与军事基地(“夏宫”与“马场”)</p><p class="ql-block">永昌县(金昌永昌县):名称的继承者与军事要塞(“继承名号的卫戍城”)</p><p class="ql-block">分步解析</p><p class="ql-block">1. 元朝初期:永昌王阔端家族的“双中心”格局</p><p class="ql-block">永昌府(今武威永昌镇):</p><p class="ql-block">如前所述,这里是阔端及其子只必帖木儿的王府和后来的永昌路治所。是冬季驻地和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这是元朝中央政府认可的正式行政区。</p><p class="ql-block">斡耳朵(今肃南皇城镇):</p><p class="ql-block">“斡耳朵”是蒙古语“宫帐”、“行宫”的意思。此地水草丰美,气候凉爽,位于祁连山北麓,是绝佳的夏季牧场和避暑胜地。</p><p class="ql-block">阔端家族在此建立了夏宫,并设立了重要的牧马基地,因此被称为“牧马城”或“斡耳朵城”。</p><p class="ql-block">关于“僭越”叫皇城的说法:这很可能是后来的民间附会或汉人史官的揣测。在蒙古帝国初期,黄金家族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豪华宫殿并称“斡耳朵”是普遍现象,并不被视为僭越。这个名称后来在汉语中很自然地被雅化为“皇城”,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小结:在元代,永昌府和皇城(斡耳朵)是同一个王爵封地内的两个不同功能的中心,一个主政,一个主牧与避暑。</p><p class="ql-block">2. 明朝时期:名称的“移植”与地理的“转移”</p><p class="ql-block">明朝推翻元朝后,永昌王家族北逃,永昌路和皇城夏宫都随之废弃。明朝为了防御蒙古残余势力,在河西走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军事卫所体系。</p><p class="ql-block">新址的选择:明朝需要在这些关键通道上设立卫所。他们看中了一个位于丝绸之路主干道、且地势险要的古城遗址(即今永昌县城所在地)。这个地点在元代可能是一个驿站或小型军镇,但其战略地位在明代凸显。</p><p class="ql-block">名称的继承:为了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同时又要利用其旧有名号的威慑力和地理认同,明朝做了一个常见的操作——将前朝一个重要行政区的名称,移植到一个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据点上。</p><p class="ql-block">于是,明朝没有在元朝的永昌府(今永昌镇)旧址设卫,而是选择了西南方约100公里处的新址。</p><p class="ql-block">他们将这个新设立的军事卫所命名为 “永昌卫” ,这就是今天的永昌县。</p><p class="ql-block">同时,真正的元代永昌王府旧址(今永昌镇)则逐渐衰落为一个普通村镇,但它顽强地保留了“永昌”这个最古老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那么,皇城镇(斡耳朵)呢?</p><p class="ql-block">它因为地处祁连山中,偏离主干道,其军事和行政地位被新的永昌卫所取代,逐渐被边缘化,但其壮观的古城遗址使得“皇城”这个名字在民间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总结与澄清</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回答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永昌府(永昌镇) 和 皇城镇(斡耳朵) 是同时代、同属一个主人(永昌王阔端家族) 的两个不同职能的中心。它们是“孪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永昌县 是后来者。它是明朝在建立新的防御体系时,继承了“永昌”这个名字,但将其安在了一个全新的、与元代两个中心都不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地理关系的纠正:</p><p class="ql-block">元代的“斡耳朵”(今皇城镇)并不是明代“永昌卫”(今永昌县)的前身。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明代永昌卫的城址,与元代的永昌府、元代的斡耳朵都没有直接的沿革关系,有的只是名称上的借用和政治上的覆盖。</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搬迁,而是一个 “一名两地”到“一名三地” 的演变。</p><p class="ql-block">元代:“永昌”这个名字属于永昌路(治所永昌镇),而与之配套的是皇城夏宫(斡耳朵)。</p><p class="ql-block">明代至今:“永昌”这个名字被明朝从永昌镇“拿走”,赐予了新建的永昌卫(今永昌县)。而原来的永昌镇和皇城镇,则作为历史地名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我们今天在地图上看到的三个紧邻的、充满历史感的地名,其背后正是元明鼎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生动印记。</p> <p class="ql-block">上三图中永昌县皇城水库所在位置就是肃南皇城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