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一节构思巧妙的“多位数减法练习课”

乡村首席教师朱会清小学数学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在华应龙老师编著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中,辑录的第二个课例是“多位数减法练习课”。</p><p class="ql-block"> 在“课前慎思”环节,华应龙老师指出,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练习题设计的思维含量和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客观的,练习课的价值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激发兴趣,但日常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师操作不慎而导致学生熟而生厌,距离预设的熟能生巧相去甚远。怎样让熟悉的练习内容涌动出更多巧思妙想,是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反思的。华老师则以此为契机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层走进更深层次的思维认知区域。在不断的思维挑战中巩固旧知、拓展认知边界,同时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郁兴趣。</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在于华老师大胆的整合资源,将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神奇的“495”》和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补充材料“什么是数字黑洞”智慧融合、浑然天成而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可见其轨迹,熟练计算多位数减法;提高发现规律、提出问题能力,初步感悟、猜测、验证、尝试等探究方法;感受数学的神奇和魅力。在逐层深入的目标设定中,可以窥见其巧妙构思。</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实录中,华应龙老师以为旅行箱设置密码的情景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探究的真实情境。学生自主举例,通过程式化计算不断探究出神奇的结果“495”。由于运算结果的奇妙性,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不断的回顾反思形成结果的过程,进而发现隐藏其中的有趣数学规律。当然面对部分学生的计算错误时,教师未置可否。他们却可以自主启动检查模式,还自发总结了许多有关计算应注意的细节。比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退位减时不要忘记退位点等。显然,以上数学思维成果反映了学生在练习课中积极参与的状态和课程所期待达到的预期目标。</p><p class="ql-block"> 然而,本节课却并未止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生根发芽,孕伏着关于“数字黑洞知识”的深度探究。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可得知,他们思维智慧之花已然在课堂上竞相绽放。有同学说,4个数字有数字黑洞吗?5个数字呢?两个数字吗?它们的黑洞究竟是什么?是不是还是495?相同的数字行不行?在强烈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再次激情饱满地自主练习多位数减法。显然,在他们的认知中,此时的计算是一种手段,旨在迫不及待破解心中的数学疑惑,而并非仅仅练习课上单纯、孤立的计算练习题本身。</p><p class="ql-block"> 回顾整节课,学生在趣味引导下以数学思维为载体、计算为手段、进行深入探究的时候,早已深度走进揭示数学本质的学习深水区。从数学思维发展的层面,他们不仅对数字黑洞知识有全新的认知。同时,更对数学规律应用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总之,本节课是一节思维含量极高且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高效能课堂。华应龙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提到,数学教学与语文教学的不同在于其抽象性和重复性操作。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仍在封闭、熟悉的情境中打转,必然导致他们因熟而生厌,缺少急中生智的巧思在其中。因此,教师的精心设计十分关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从5个方面评价本节课,分别是: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巧设圈套,引诱学生乐此不疲的投入练习;借助黑洞激励学生再思考。福建省特级教师王永以《又一次惊喜和满足》为题高度评价本节课的智慧之花。他认为,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颇多,比如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一个好问题旅行箱设什么密码。以此情境贯穿整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高度的尊重与鼓励。他们在“数字黑洞”的神奇引诱下,不断进行自主练习。整节课的数学思维含量颇高,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高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指出,本节课颇有新意。抓住了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机整合。目标明确、形式新颖、思维空间很大,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惊喜探索、发现、冷静思考,在思维碰撞揭示数学奥秘。整个环节中,体会课堂教学的魅力。事实证明,华老师是成功的。他引导小学生在计算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阶段扎实推进,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得丰富的矫正性信息资源,把学生的错误在交流中剖析化解。引他们不断翻数学思维之山,越能力提升之岭,走进更丰富有意味的数学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阅读者和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学名家智慧、悟专家解读,能帮助我们看清课程教学的真面目,以便于带着更开阔的数学眼光走进自己的课堂。愿我们在阅读与实践中,看见更丰富的课程、更多样的学生,写下更有数学思维智慧闪光的教与学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