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清风丽影(美篇号4748717)</span></p>  <p class="ql-block">未至寺门,先闻水声。一道清溪从祁连山的怀抱里奔泻而出,贴着赭红色的山岩流淌,水声泠泠,顿时洗去了尘嚣。视线越过溪流,便被那一片陡然矗立的暗红色崖壁攫住了。那是一种经历了亿万年风沙磨砺才有的颜色,沉静、厚重,仿佛天地间一本合上的巨著。而张掖马蹄寺的石窟,便是这巨著中一页页被风掀开的华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临松山下,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1600年),由三十三天石窟、千佛洞、金塔寺等七处石窟群组成,融合了佛教艺术、裕固族民族风情与祁连山自然景观。早期石窟保留键陀罗艺术风格,元明时期壁画融合汉藏绘画技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石窟形制保留早期古拙风格,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此共存。</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驻足的是千佛洞。窟龛错落,镶嵌在近乎垂直的崖面上,需借着古老的木梯与栈道方能探访。攀登时,手扶着的木质栏杆已被磨得温润,脚下的木板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与千百年来无数朝圣者、僧侣的脚步应和。洞内的塑像与壁画,虽不少已残损,褪去了鲜丽的色彩,但那端庄的轮廓、流畅的衣纹,依然透着一股静穆的气韵。光线从狭小的窟门透入,柔和地照亮佛菩萨慈悲的面容,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凝固了,只留下信仰的沉静与艺术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然而,马蹄寺最动人心魄处,莫过于北寺的“三十三天”石窟。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玄妙的想象。它并非一座单一的殿宇,而是一座依山崖掏凿、高达七层二十一龛的塔形建筑,上下蜿蜒,窟窟相通,其结构之奇崛,气势之雄浑,堪称鬼斧神工。攀登“三十三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行。狭窄的甬道仅容一人通过,时而需弯腰俯首,时而要手足并用,在昏暗的光线中沿着石阶盘旋而上。石阶被无数前人的足迹磨得光滑如镜,岩壁冰凉,触手之处,是千百年来积累下的虔诚与体温。</p>  <p class="ql-block">当你终于从最顶层的窟室钻出,凭栏远眺,整个祁连山谷的壮阔景色便毫无保留地铺陈开来。雪山如带,白云舒卷,天地浩大,长风满怀。那一刻,方才攀登的艰辛瞬间化为乌有,心中涌起的是一种超脱与释然。这“三十三天”,或许象征的便是从尘世艰难跋涉,终达净土澄明之境的历程罢。</p>  <p class="ql-block">在普光寺的马蹄殿内,我们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马蹄印迹”。一方光洁的青石上,印着一只清晰的蹄痕,被奉为镇寺之宝。关于它的来历,有说是天马行空踏石留痕,有说是那位英武的格萨尔王坐骑所遗。这传说,为这方严谨的佛教圣地注入了一抹草原民族奔放的想象力。它不再仅仅是经卷与禅修的所在,也承载着牧人对力量、速度与神迹的朴素崇拜。这蹄印,如同一个文化的纽结,将汉、藏、裕固等多种民族的情感与历史编织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回望那片暗红色的崖壁,石窟的窗龛如一只只深邃的眼睛,静观着祁连山的四季轮回。它们见证了北凉的烽烟,隋唐的繁华,明清的敕封,也承受了近代的风霜。那些斧凿的痕迹,是时光刻在石头上的史诗;那些残存的彩塑与壁画,是信仰绽放在黑暗中的花朵。马蹄寺的魂魄,不只在于佛法的庄严,更在于这石壁之上,所凝结的无数无名工匠的匠心,与一代代朝圣者攀登不息的精神。崖壁无言,春秋代序,而那份对美与崇高的追求,却在这寂静的山谷里,获得了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