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从快手上看到这样一个小视频:一美女正声情并茂地解读着说是被人们完全误解了的十大成语。这些成语分别是危言危行、文不加点、差强人意、空穴来风、呆若木鸡、拐弯抹角、卧龙凤雏、愚不可及、无(尖)奸不商、衣冠禽兽。她说这些词语都曾是褒义词,而非后来我们所说的贬文词。她的解读有根有据,无可挑剔,使我眼界大开,增长了见识。她在结束语中说道:“下次不要再用错了。”对于她的精采解读,我认为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对成语的误解问题,二题对成语的错用问题。</p><p class="ql-block"> 对于绝大多数的词语来说,其词意往往不是单纯的只有一个意思,而是有着多种含义的。比如说,词有本意,有引申意,有比喻意,还有假借意等名目。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是通过比喻用法形成的新的意义;假借义是指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即借用已有的词来表示与原词意义无关的新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词语的诸多含义中,大都是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使用其中的某个含义。有的含义面比较窄、比较偏僻,用的机率就比较小,鲜为人知。而有的含义面比较宽、比较普遍,用的概率就比较大,广为使用。一般情况下,能掌握一个词的全部含义的人少之又少,只了解其中一两个含义的人则占绝大多数。</p><p class="ql-block"> 语言、词语是为人、为现实服务的一种工具。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始终都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一切都须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而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更新、自我进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和词语,凡事不能一成不变(但应顺其自然的改变,不可人为的强制性地去改变)。词语在演变的过程中,有的本意因时过境迁,失去现实意义,已逐渐不为人知而走向消亡。为适应现实需要,所赋与的新的含义却日渐兴起,而大行其道。凡是已被大众、被社会认可并被接受而得到广泛使用的,有生命活力,有现实社会意义的事物,都被视为是对的、正确的,反之就可能是错的、不正确的。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词语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对与本意无甚关联,甚至完全相反的词语(包括成语在内)的使用,不能看作是错误的,也无须进行所谓的纠正。<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拿前面美女所解读的十个成语来说,她在成语的本意已完成使命并成历史陈迹的前提下,仍死抱着本意不放手,硬将已经拥有新的含义且被认可和接受的成语,说是人们对它们的误解和错用,就不对了。这根本不是误解,也更没有被错用,它只能说明美女过于拘泥,不知变通罢了。</span>让人们在词语的使用上,完全回到本意上来,而摒弃词语的其它含义而不用,那才是违背民意和社会发展潮流,是真正的历史倒退,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我赞同人们应该多去了解词语的出处和本意,但不同意惟词语的出处和本意是尊,甚至由此而发展到无视或否定词语其他含义的存在。我们不应泥古,更不能复古。词语于本意之外,还有着引申意、比喻意、假借意等新的含义,这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应运而生的。这些新的含义丰富了词语的内容,拓展了词语使用的空间。我们要正确认识词语发展演变的过程,充分肯定词语多重含义的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 看问题切不可片面化、绝对化,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否则会误导他人,甚至闹出笑话。试想,被美女视为误解的十大成语,有哪个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还能回归到其本意上来呢?如果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定要这么做,他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把他当作怪物、精神病,而遭批判甚或痛斥。你要是不信,不妨就试试看?不闹出笑话,沦为他人笑柄才怪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10.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