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月,我们依托《完整儿童课程》“特别的我”主题框架,结合班级生成性内容,从“特别的自己”“特别的蜗牛”“主题联动与深度生长”三个维度,深入推进幼儿自我认知与生命探究,让主题活动在预设与生成的交融中绽放教育价值。</p> 一、特别的自己:在主题脉络中解锁成长的“特别印记” <p class="ql-block"> 结合“我很特别”板块中“这就是我”“不一样的我”“独一无二的我”的预设脉络,孩子们在实践中拓展出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让“特别”从概念落地为每日的成长体验。</p> (一)能力与思维进阶:从书写到辩论的自我突破 <p class="ql-block"> 学写名字进行签到,书写与规则的双重成长:从最初握笔吃力、字形模糊,到逐渐掌握正确握笔姿势,孩子们能独立、清晰地写出自己的名字完成签到。</p> <p class="ql-block"> 制定我的学期计划,目标意识的萌芽生长:引导孩子们思考“本学期想掌握的新技能”,用图画的形式制定“我的学期计划”。有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学习新的技能,如学会跳绳70个,或者认识更多的汉字宝宝,或者学习加法运算;有的孩子希望改掉目前的坏习惯,如上课时不和他人讲话、不打人。</p> <p class="ql-block"> 学习正确使用铅笔,小工具里的大本领:在趣味前书写游戏中让孩子们掌握“一拳一尺一寸”的书写姿势,学会轻拿轻放。</p> <p class="ql-block"> 当值日生时,从“忘记擦桌子”到主动分工、提醒同伴,责任感在实践中萌芽;早操练习中,根据口令变换队列队形;体能循环操中,面对“平衡木走全程”“跨过高障碍”等曾让他们犹豫的项目,孩子们相互鼓励、包容,最终大多能独立完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辩论赛:限时表演vs尽情表演,思辨中见多元特别:结合“小公民游戏康幼小达人”主题,围绕“表演时该限时还是尽情”展开第一次辩论赛。孩子们踊跃表达观点:“限时表演能锻炼速度,很特别”“尽情表演能把节目演得更精彩,很特别”。辩论中,孩子们学会倾听不同观点,理解“特别的价值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在思辨中拓展了对“特别”的包容认知。</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辩论赛,思辨中看见多元“特别”:围绕“男孩和女孩谁更特别”的话题,开展辩论赛。孩子们虽语言稚嫩,却能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女孩能梳漂亮的辫子,很特别”“男孩力气大,能够保护女生,很特别”;辩论赛让孩子们明白,“特别”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都值得被倾听,在思辨中拓展了对“特别”的多元认知。</p> (二)创意表达:用绘本讲述自我故事 <p class="ql-block"> 创作绘本,用画面讲述自我故事,引导孩子们自主创作专属绘本。孩子们用画笔展现独特的自己,让绘本成为“自我表达的专属载体”。孩子们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绘本,分享时,他们不仅讲述画面内容,还主动介绍创作思路。这既强化了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又在“被倾听、被认可”中深化了“我的特别值得被看见”的自我认知。</p> (三)爱国与协作:用舞蹈为祖国庆生 <p class="ql-block"> 国庆舞蹈《红红的太阳》表演:表演时,孩子们眼神坚定、动作有力,整齐的手势与欢快的节奏完美契合,展现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自信,更在“用表演为祖国庆生”的过程中,将“特别的自己”与“热爱祖国”的情感相连,深化了“个人成长与集体、国家紧密相关”的认知。</p> 二、特别的蜗牛:从生命观察到课程生成的“特别探究” <p class="ql-block"> 蜗牛作为班级的特别成员,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发展为贯穿主题的生成性探究载体,与“特别的我”形成“生命与成长”的呼应,让主题具备了自然教育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 从“观察记录”到“问题驱动”,探究能力的进阶发展:孩子们不再满足于“蜗牛吃什么、怎么爬”的基础观察,在照顾蜗牛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蜗牛喜欢晒太阳吗”的疑问,进而生成“蜗牛斜阳篷”搭建活动,用纸板、图书为蜗牛打造“遮阳蓬”,观察蜗牛的选择偏好,将“我想试试”的探究精神延伸到生命观察中。</p> <p class="ql-block"> 从“照顾生命”到“生命共情”,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滋养:孩子们把蜗牛的饲养盒打造成“微型生态角”,种植生菜(蜗牛食物)的同时,也观察“植物-蜗牛-环境”的互动;制作蜗牛成长日记,用绘画记录蜗牛卵到小蜗牛的变化,在生命的延续中,理解特别的生命会不断生长的道理,让“特别”的认知从自我延伸到自然生命。</p> 三、主题联动与生成:让“特别”在课程网络中持续生长 <p class="ql-block"> 本月的主题活动并非孤立开展,而是在预设框架与生成内容的交织中,形成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特别课程网络,让教育价值层层递进。</p> <p class="ql-block"> 领域联动:让“特别”跨越学科边界:在语言领域,结合“幼儿园五岁啦”活动,孩子们创作“致幼儿园的诗”,把自己和幼儿园的趣事编成儿童诗;在艺术领域,“指纹画”与“名字画”融合,孩子们尝试画指纹画,感知指纹的独特性;在科学领域,跳绳计数、蜗牛行为观察都发展出简单的“数据记录”意识,如认识并利用统计表格记录跳绳个数;在数学领域,利用小棒拼搭出数字、图形等。</p> <p class="ql-block"> 家园社联动:让“特别”延伸到生活场域:孩子们带着对蜗牛的好奇,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将探究从幼儿园延伸到生活。</p> 四、下月展望:让“特别”的探究向更深更远处延伸 <p class="ql-block"> 下月,我们将延续“特别的我”的核心,结合“符号会说话”,深入开展“我想我可以……”活动,并筹备“优秀值日生”评选活动,再次确认“我很特别,我能成长”的积极自我认知,让主题的教育价值持续发酵。</p> <p class="ql-block"> 这份总结不仅是对本月活动的回顾,更是对“生成性课程”的实践探索——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好奇、支持他们的探究,“特别的我”就不再是一个主题名称,而是每个孩子心中“我值得被看见,我能不断成长”的信念种子,在课程的滋养中蓬勃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