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夜,在哈尔滨的夜晚

小满梧桐🌿

<h1>  18:53分。坐了近两小时的动车,从齐齐哈尔回到哈尔滨——之所以用“回到”这个词,是因为第二天还要从哈尔滨去天津——一个接一个出差目的地走过去,每走一站就离出差结束近了一步。何况,之前从成都出发去齐齐哈尔,也是将哈尔滨作为了中转站。所以,无论从哪点来讲,都确实算是“回到”了哈尔滨。<br>  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定了一家星程酒店,地图上看直线距离挺近的,就在出站抬头可见的对面。但因为要走地下通道的缘故,跟着导航出站时多少还是有点弯弯曲曲——不过首先记住往南岗区方向出站,大方向就不会错。</h1> <h1>  大概是因为工作暂告一段落心情放松,九月初的夜色虽然比成都更早地降临在哈尔滨——估计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差,却丝毫没影响我和同事改改两个人决定去遛跶一圈的热情。查了一下,著名的中央大街就在一站地铁站之外,那么,到酒店放下行李,就去吧!<br>  其实去中央大街多少也是照顾改改还没去过。要说我,来哈尔滨的次数虽然不算多,但好巧不巧,今年4月刚好也来过。那次吃完晚饭从中央大街松花江江畔这头开始,逛了大半段步行街,吃了闻名的马迭尔雪糕,参观了百年马迭尔宾馆的房间——这也是之前来过几次哈尔滨都没做的事。是的,想起了,也就是那次参观马迭尔宾馆,才让我发现同行的同事里,颇有一两个观点相合的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奇怪,可能因为一两件小事中的共同点,忽然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h1> (四月里的松花江) (四月里的中央大街) <h1>  那次参观马迭尔宾馆的缘由,说来也有趣。因为Y同事在听说宾馆的历史悠久之后,颇有点想来此住一晚的想法。加到上前台问了房价,普通房间300多一晚,在出差标准内,似乎还可以——Y同事转头有点半认真地询问大家:“等我们从同江返回哈尔滨的时候,可以来这住一晚,多安逸,百年的宾馆!其他地方还没有!”<br>  等Y同事领着一行人匆匆随着服务员往二楼去看房间时,落后几步的某同事在我身边嘀咕:“还是别住了,这百年的宾馆,总有点那啥……还是看看就好。”哈哈哈,此刻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作为此行唯一一个女生,就怕这群男同事胆大,非要来住这百年宾馆,到时候,我总不能一个人非不来吧。这下好了,有人和我想到一块,立刻让人心安许多。更有趣的是,过了一会,留在一楼大厅看墙壁上宣传的我,又迎来另一个同事面露难色的吐槽:“哎呀,刚才(去二楼)一进门服务员就给介绍这房间里住过谁,我一抬头,妈呀,照片还挂在墙上!这怕都是一百年前的人了!吓得我,胆小的,真不敢住这里!”这番描述实在太过声情并茂,一下把我逗得笑起来。</h1> <h1>  好吧,能正视与自嘲一下自己的胆小,也挺好。</h1> <h1>  回到现在的九月里来。<br>  作为哈尔滨市标志的中央大街,与这座近代才发展起来的繁华之城一样,真正的历史也不过一百多年。1896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一条铁路满载着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迷梦刺入中国北方的辽阔黑土,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也随汽笛声呼啸而来。中东铁路的修建让这片原本只是部落聚集的土地发生了改变,有人群的流徙、社会的转型,也有思想觉醒和文明的竞逐,只能说,似乎一切历史进程,都是最好的安排。而始建于1898年的中央大街,从修建时间来看,几乎就是和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同步进行的,只是据说当年一个银元一块砖铺就的面包砖现在依然稳稳当当地踏在行人脚下,这片土地,倒早已不是任由列强践踏的土地了。</h1> (哈尔滨松花江/2009年) (圣索菲娅教堂/2009年) (圣索菲娅教堂/2013年) (中央大街/2018年) (哈尔滨松花江/2018年) <h1>  虽然来过几次中央大街,但对这条拥有71栋欧式及仿欧式建筑的著名街道,从来没人讲解,也从来没分清过这些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以及现代风格都具体表现在哪栋建筑上。但就是这么奇怪,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你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就不会自卑和妄自菲薄。不知道就不知道,承认得大大方方——反正任谁都有知识的短板。甚至于,看到别的国家强大优秀的地方,也会虚心地想赶紧学过来,而不仅仅是如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时有出现的顾影自怜和悲叹。这大概也是一个强国国民应该有的学习态度吧。 </h1> <h1>  好吧,此刻九月的中央大街在糖槭的掩隐下,家家门店都显得格外热闹——这和四月时看见的相对冷清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看来还是天气的原因,让四月的哈尔滨冷得不够,热度也不行,所以吸引不来游客。要知道当时心里还暗暗担心,看这游客寥寥的样子,怕也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现在重新看到这熙熙攘攘的场面,让人好歹松了一口气。专卖俄罗斯各种商品的店里依然琳琅满目,卖烤肠、红肠的商店,则鳞次栉比。走到最后,改改终于认识到一开始走到中央大街时我劝她先别急着买红肠拎着是对的,谁让,这一条街都是!——不过,这才是哈尔滨,叫人觉得虽然特产稍微单一雷同却也热气腾腾生活着的哈尔滨。</h1> <h1> 走了半段中央大街,改改决定折道去圣索菲娅教堂。虽然有点惋惜没带着她走到马迭尔门口吃冰淇淋——始终觉得相比闻名的雪糕,马迭尔的冰淇淋和酸奶配在一起才叫一个好吃。但,看看时间,我们也在中央大街遛跶了快一小时了,一轮明月忽然醒目地就在十字路口上方挂着,照着城市的喧闹,也显得自己的清冷,我忽然也来了兴趣,快走,咱们去圣索菲娅教堂拍月亮去。<br>  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圣索菲娅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沙俄军队也侵入了哈尔滨。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才有了1907年破土动工,当年就落成的这座教堂。还是那句话,因为国家强大了,人民的胸怀也就跟着宽广了,本是沙俄入侵东北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的圣索菲娅教堂,在现在的人们眼中,更多的是巍峨壮美、浓郁的异国情调,而非殖民时的彷徨屈辱。想想距离上一次来圣索菲娅教堂还是2018年,再往前——似乎每次来都是白天。这次倒好,一轮明月果然应景地挂在教堂“洋葱头”的斜上方,脚下照映的,却是许许多多“俄罗斯公主、王后”们,原来,此刻教堂外的广场,全是各色旅拍的人。倒也算一别多年后新添的一道风景——内地的旅拍风,终于还是吹到了这里。</h1> <h1>  有小伙来揽客,100元含妆造加拍照,很良心价了。可惜现在的我不喜欢这种折腾式拍照了,宁肯走走看看风景就好。倒是改改,原本是真心鼓励她愿意拍,就陪着她拍的——想着她是第一次来,真拍照也不会耗费太多时间。不过最后我俩还是四处张望、四处闲逛,走走停停,就算打卡过圣索菲娅教堂了。</h1> <h1> 还是走回2号线尚志大街地铁站去坐车。圣索菲娅教堂对面的商贸大楼巨大的广告屏打出红色明亮的“我在哈尔滨”,叫人莫名喜欢。喜欢这个城市这么不卑不亢地前进着,拣了些别处旅游地也有的风韵,却运用得恰到好处一点不讨厌。至于两块钱单程的地铁嘛——对了,改改还特意在地铁站门口拍了玻璃门,她打算回家给孩子看看:“看,还是第一次见到地铁站会配上门的(因为冬天太冷了),看,东北的地铁站是有门的!”——如果不是太累或者赶时间,我愿意在每个城市里,都坐公共交通工具。花最少的钱过最想要的生活,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可能才是大部分普通人真实生活的一面。为了这一面,我才可以不用那么太过于轻飘飘地喊出那句“我在哈尔滨”来。<br>  农历七月二十的明月夜,我刚好在哈尔滨,的夜晚。</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