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星火燎原 中国道路(一)</p><p class="ql-block"> ——聊聊与秋收起义有关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1)秋收起义——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p><p class="ql-block"> 98年前的今天,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举行了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武装起义——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后的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毛主席出席了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走武装革命的道路”的正确主张。</p><p class="ql-block"> 根据会议决定,毛主席回湖南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秋收起义时说: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伟大的贡献,就是毛泽东在艰难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和罗霄山脉中段根据地斗争中所创造的。</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伟大的武装暴动,虽然两个起义都失败了,但秋收起义借鉴了南昌起义的经验教训,才能站得更好一些,看得更远一些。</p><p class="ql-block"> 有了第一枪的示范,这第二枪才能打得更准,打得更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实践</p><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严重危机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中央临时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p><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总方针为秋收起义指明了方向、引领秋收起义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大旗,秋收起义也创造性地贯彻了八七会议总方针,成为八七会议精神第一次武装斗争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时,周恩来等按照中央的决定,打的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子,起义部队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及序列。党的八七会议依然提出要联合国民党左派一起斗争。中央在派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时,也明确告诉他以国民党左派的旗子为号召为宜,团结他们共同斗争。</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回到湖南,亲眼目睹国民党军队疯狂镇压工农革命,残忍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已发生根本改变,深感继续打国民党的旗子已经不合时宜了。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秋收起义决不能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而应当“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用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p><p class="ql-block"> 如何打共产党的旗帜?概括地说,就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p><p class="ql-block"> 为此,秋收起义部队的番号定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而不再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军旗设计为鲜艳的红旗中间一枚大五角星,星中是镰刀和斧头的图案,象征工农革命武装。紧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暴动的宣传口号也体现共产党的主张:“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暴动农民夺取政权;暴动实行农民协会专政;暴动组织革命委员会;暴动胜利万岁!”</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9日,在秋收起义誓师大会上,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正式军旗打了出来,红色军旗成为秋收起义部队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赣边界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正是高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子,对吸引号召群众起来参加革命,起了关键的作用,才有了中国革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壮举,指引着中国工农革命朝着胜利的目标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向警予为秋收起义提供了一支正规军事武装力量</p><p class="ql-block"> 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机关逐步撤离武汉,迁至上海。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向警予仍坚持留在武汉,被中央任命为湖北监察委员会负责人,汉口宣传部部长,并负责湖北省委重要领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从武汉回湖南组织秋收起义,想带向警予一起回去,但她认为湖北党的地下工作更重要,要让广大群众在武汉仍能时刻听到中央声音。</p><p class="ql-block"> 当时,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军还没有一支正规军事武装力量,主要来源是安源工人纠察队和湖南农民自卫军,主要武器是大刀长茅、斧头梭标等。而在武汉,有一支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卢德铭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与张发奎决裂赶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途中因受敌阻拦错过了时机,后接到了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夏曦的通知,要他离开部队前往广州,部队交给别人指挥。</p><p class="ql-block"> 卢德铭并没有遵照夏曦的指示,而是赶赴武汉寻找党中央请示工作,见到了中央留守的向警予。向警予在了解情况后,坚决否定了夏曦的错误主张,并向他们解释了八七会议精神以及党的秋收暴动计划,还给他们派去六名干部,又拿出六千块银元给他们作活动经费。</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经请示瞿秋白,明确提出让卢德铭警卫团抓紧时间与湖南、江西两省的省委取得联系,找到毛泽东,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合,全力部署支持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 卢德铭带着中共中央的命令及时赶回了起义部队,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与正在江西铜鼓的毛泽东取得联系,并就任秋收起义总指挥,及时掌控了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使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有了重要的军事武装力量,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向警予在中国革命紧要关头对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给予了坚定有力的支持,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秋收起义的进行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秋收起义二号人物——起义总指挥卢德铭</p><p class="ql-block"> 经向警予批准,卢德铭率警卫团到了修水,见到了久闻大名的毛主席,两人一见如故,毛主席让这位黄埔精英担任了起义总指挥和师长(余洒度代理师长)。</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和书记,是起义的一号人物,从那时开始,人们习惯地称他为“毛委员”,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他当选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人们才改称他为“毛主席”,直到今天,人们仍在延续“毛主席”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作为秋收起义的二号人物、总指挥卢德铭,就此成为毛委员的第一个军事搭档。</p><p class="ql-block"> 卢德铭担任总指挥是当之无愧的。他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的一个富裕家庭,应该与赵一曼是老乡,俩人还是同年出生在宜宾。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1924年初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期,经孙中山面试后被破格批准入第二期步兵队。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卢德铭任该团二营四连连长,随部队在广东西江、高要、广宁一带反击地主武装,帮助当地成立农会,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军先锋,卢德铭随团进发,因表现优异,战功卓著,晋升为第一营营长。攻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第73团,卢德铭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卢德铭任团长。南昌起义。卢德铭与团参谋长利用张发奎的调令将部队带走,率领警卫团2000官兵参加起义。因受张发奎阻截,未追赶上起义部队,这才遂经武汉由向警予批准返回修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p><p class="ql-block"> 起义按计划攻打长沙受挫后,在9月19日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改变攻打长沙,转向山岭中进行武装割据的主张。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作战计划和主张,支持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5日,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遇到江西国民党军队的袭击,部队损失严重。而三团团长苏先骏瞎指挥带领部队陷入敌人包围,为掩护他们突围,卢德铭挺身而出,从前队折回,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阻击特务营和保安团,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壮烈牺牲,年仅22岁。</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痛惜不已,叹道:“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秋收起义由攻打长沙到进军罗霄山脉——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武装道路</p><p class="ql-block"> 经过八七会议后的精心准备和筹划,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于1927年9月9日爆发。起义部队全师共5000余人,约为南昌起义人数的四分之一:第一团驻修水2000余人,主要来源为卢德铭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修水农民自卫队;第二团驻安源1600余人,主要来源为安源工人纠察队、安源矿警队、安源农军、莲花农军、萍乡农军、醴陵工农军、衡山农军;第三团驻铜鼓1600余人,主要来源为浏阳工农义勇队、卢德铭警卫团部分连、平江工农义勇队(部分)。另外还有师部机关和师直连队近200人。和南昌起义的部队来源相比来,秋收起义兵源范围更广、工农基础更深。</p><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指示,起义军的目标是在5天即9月14日攻打下大城市长沙。但是,当时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从湘赣边界来说,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本来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各自为战,行动不统一,进攻目标却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从实际情况来说,这个起义计划是难以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到达湖南省平江县东郊金坪。起义前夕收编的贵州省国民党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袭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9月14日,第三团在进攻湖南省浏阳县东门时,因力量弱小而失利。9月16日,第二团在攻克醴陵县、浏阳县后,因国民党正规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攻,几乎全部溃散。这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已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到1500余人,遭受了严重挫折。</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没下,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下令工农革命军各部队停止进攻长沙,先退到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集中,在这里,毛主席动员起义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起义军一举攻克莲花县城,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取得了南下的第一个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部队在村里住了5天,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是自秋收起义以来,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27日,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萍。从此,这支秋收起义武装部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展开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武装道路正式开始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