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赏析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王绩是初唐诗人,他颇有才学,却恃才放旷,“不喜拜揖”,因此仕途坎坷,一生三仕三隐,一直处于出世和济世的矛盾之中。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仕”是为了一展抱负,“隐”则表明受挫,一而再再而三“仕”表明不甘心平庸,而“二隐三隐”则表明他的内心始终不愿妥协,不想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自然也就难以融入官场。这首《野望》是他的传世名作,我们不妨通过这首诗探寻一下这位才子的内心波澜。</p> <p class="ql-block">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人在远望,在徘徊,在迷茫。天色将晚,踽踽独行的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身已在乡间,心却还未有着落。“欲何依”显然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时的曹操已平定北方,声势正盛,他踌躇满志,想要一鼓作气完成统一大业。于是登上战船,眺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可谓意兴豪迈,意气风发,他当时内心的指向是极其明朗的,并没有丝毫迷茫。而此刻的诗人却是一再受挫后身心俱疲,失意彷徨。</p><p class="ql-block">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此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颇富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在落日余晖中,漫山遍野一片金色,无数的黄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但,结合首联,我们可以揣测,身处“秋色”和“落晖”中的诗人内心中又有多少不甘,多少悲凉,多少失落,多少彷徨啊?</p><p class="ql-block">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放牧的人们驱赶着成群的牛🐂羊回家,猎人们也骑着马儿满载而归。此联画面温馨祥和,宛如田园牧歌。村民们的生活是辛勤的,是劳碌的,是极其平凡的,也是充满快乐的。他们在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回到温馨的家中可以休憩,可以放松,可以安享天伦之乐,可以不管不顾外界的一切。简简单单,风轻云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这幸福和快乐只属于他们,诗人却丝毫感受不到。</p> <p class="ql-block">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意又转,那群质朴的村民诗人一个都不认识!要知道,王绩当时已经定居于此,而不是游玩偶至。“相顾无相识”充分表明他并没有适应乡村生活,甚至还没有真正考虑过要融入这样的生活,毕竟对他而言,这里还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啊!人回到此地是迫不得已,那颗驿动的心却还远远没有平静下来。结句“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看不惯武王灭纣,认为江山易主朝代更替不过是“以暴易暴”,因此愤而“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野菜充饥,最终双双饿死。他们究竟是迂腐之士还是有气节的高人我不想评论,我主要是觉得王绩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似乎不太恰当。他可能是想借“采薇”表达自己隐居的意愿,但伯夷叔齐是真正的隐士吗?这兄弟二人都想把君主的位置让给对方,无疑算得上谦谦君子,但他们“采薇”是为了表达对周朝的不满,是一种抗争,并不是想做普通老百姓过平凡的生活。真正的隐士是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之后躬耕陇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勤劳苦,但他却感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如果王绩真想隐居,最后一句就不应该是“长歌怀采薇”,而是“长歌怀东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王绩并不是不了解伯夷叔齐和陶渊明,只是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要过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所以他本能地遵循自己的内心,避开(也许是“排斥”)了“东篱”,选择了“采薇”。或许,他也是想像伯夷和叔齐那样进行一番最后的抗争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随便说上几句,我觉得诗歌的赏析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拘泥于前人或者权威的解读,如果模仿或者照搬别人的话不就成了邯郸学步、鹦鹉学舌了吗?没有了独创性,还谈什么赏析?须知,“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啊!</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写了不少赏析文章,关键是找到了一个极其适合做这件事的时间,利用每次监考的机会,将手机📱调到静音(最好是调到飞行模式),就可以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地进行一次短暂的精神之旅,每一考完成一到两页A4纸。于是,监考变得轻松了,小小的充实感也有了,幸甚,幸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