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访古博爱行(二)

中岳清风

<p class="ql-block">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焦作市下辖。全县面积435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1927年建县,以孙中山倡导的"博爱"命名。境内青天河5A级景区、月山寺等景点闻名,拥有竹林水乡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3日,国庆假期游览博爱县樊哙大庙、月山寺、圪垱坡火炬观。原计划再游览丹河三渡弯,由于天气原因,取消。</p> <p class="ql-block">  樊哙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南部的高庙乡朱营村,距离县城南三公里。该庙是为纪念汉朝名将樊哙而建,又名樊侯庙。据传,樊哙庙始建于公元前201年,由汉高祖刘邦颁旨建立,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庙宇大殿座北向南,元代不厦两头造建筑,面阔三间(8.70米),进深三间(8.60米)。樊哙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樊哙庙大殿</p> <p class="ql-block">  月山寺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城北5公里处的太行山南麓的寺庙。占地面积9平方千米,寺院坐北面南,依山而建,背靠巍巍太行,面向怀川平原和沁河古道,东有灵严古寺,西有丹水,中居明月之山,为驰名遐迩的文物游览胜地。据月山寺《月山大明禅院记》碑载:“山僧自正隆三年九月十一日离南京东明县极息禅院渡水穿云到谭怀之郡海众云集礼诗山僧住同义诗于彼修方丈一座主碑一通后游此山至此观看远远望之朗然无滞清净明自号为明月之山。”可知月山寺始创年代为金正隆三年(1158年),时曰“清风庵”,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皇王赐名“大明禅院”,明天顺戍寅年(1458年)赐名“宝光寺”,清代因其山势形似弯月,更名“月山寺”。月山寺历经金、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计八百三十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据博爱县志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黄河中下游流域发生瘟疫,医药学家孙思邈闻讯来到博爱县圪垱坡行医,为群众治病,大量制造屠苏酒等防瘟药剂,广为散发,扑灭瘟疫。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六百八十二年孙思邈病逝于圪垱坡。当地百姓为纪念孙思邈遏制瘟疫流行,便在圪垱坡,依山修建了火炬观药王庙,常年祭拜。</p><p class="ql-block">  圪垱坡火炬观位于博爱县城西北7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凤凰岭(也叫孙真岭),总面积6.3平方公里,海拔300米左右。初建时,人们希望它像火炬一样,生机勃勃,永放光芒,故称“圪垱坡火炬观”。圪垱坡火炬观风景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年(公元682年),因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孙思邈治病救命之恩下诏赐建,与月山、灵山并称为“北三顶”,与湖北武当山“南三顶”南北呼应,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1988年博爱人民政府将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2年成立圪垱坡文物古迹管理委员会,先后修建了孙真殿、玉皇殿、十二老母殿、十大名医殿、三清殿、凌霄殿、老君殿等26座殿堂,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活动场地和旅游观光胜地。</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战斗。</p> <p class="ql-block">孙真人殿和院里的老槐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