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 虎门缅怀

剑胆琴心

<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剑胆琴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广东之行,从佛山自驾游移师东莞市常平镇,驱车前往30多公里处的虎门镇。“虎门”这一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地名,足以勾起中国人对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民族屈辱的痛苦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北京兴建纪念碑,纪念中国近代以来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碑文由毛泽东撰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纪念碑的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文最后一段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4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日子。从那时起,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岁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一历史长河的壮烈一幕就从广东虎门一带开启。</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番选择来东莞的目的,就是为了瞻仰位于虎门镇一带的历史遗迹。缅怀在那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一幕。</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i>虎门销烟池</i></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疯狂向中国走私鸦片,至使白银外流,国库枯竭。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贻害无穷。清道光19年(1839年)4月清廷委任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从英美商人手中强行收缴的鸦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海水浸化销毁鸦片的方法是,在海边挑挖两个池子,纵横十五丈,合2500平方米,池底铺石板,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车水入池,再向池中撒盐成卤,接着把烟土切成四瓣,倒入盐水池,泡浸半日后,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众兵勇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从涵洞放归大海,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国际禁毒日。当年虎门销烟的那个濒临海滩的硝烟池,如今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见证。1957年中国政府在这里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竖立起一座林则徐纪念碑以志纪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虎门禁烟引发英国强盗的仇恨和反弹,从而触发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先后为虎门销烟旧址处建起的广东人民抗英纪念碑、林则徐纪念碑、鸦片战争纪念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i>虎门炮台</i></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虎门炮台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其位置紧扼珠江咽喉,乃中国南大门的海防要塞。明代开始置设防御工事,至鸦片战争前夕,东西两岸已建立南山、横档、沙角、大角、威远、靖远、镇远、巩固、永安、大虎、新涌、蕉门等炮台,添置大炮三百余门,多为佛山制造。故虎门要塞素有“金锁铜关”、“南海长城”美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40年6月,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40余艘、士兵4000多名,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清廷畏惧英国侵略者的淫威,罢免并流放了禁烟有功的林则徐。继任的投降派大臣琦善奴颜媚骨,先是裁撤了虎门水师,毁掉部分炮台,将横设在横档岛、武山之间位于江心,阻截敌舰的372丈大铁链、2排木排及暗桩全部拆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面是清廷的消极畏战,一面是英军的穷凶极恶。1841年1月7日8时,英军分两路偷袭沙角和大角两炮台。右路是英军主攻方向,出动三艘军舰和4艘武装轮船,装备有“加略普”火炮26门、“海席新”火炮20门、“拉尼”火炮20门。 1400余英军在被收买的汉奸带路下随后登陆,抄袭炮台侧后,抢占了制高点,居高临下俯击沙角炮台,守军两面受敌,弹药用尽,陷入绝境,守将陈连升挥刀陷阵肉搏,以身殉国,其子也跳入大海自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路英军辖有4艘舰船,装备“萨子兰”火炮26门、“都鲁壹”火炮44门、“摩底士底”火炮20门、“哥伦拜恩”火炮20门。以百余门舰炮轰击大角炮台,摧毁了炮台围墙和炮位多处,清军伤亡惨重,上千英军蜂拥登陆,千总黎志安多处负伤,指挥士卒将未损的14门大炮推翻落入海中,然后突围,虎门要塞整体防御系统被肢解。本次战斗清军官兵阵亡292人,伤463人。激战中,守军飞骑请求增援,琦善拒不发兵,坐视要塞逐一失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月25日英军舰18艘,火炮数百门,登陆部队数千,猛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正午一直到深夜,又是一场没有援兵,孤军奋战,寡不敌众的战斗,年逾六旬的关天培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最后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中弹十余处,伤痕遍体,口中仍大呼杀敌,至死屹立不倒。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英军攻陷靖远炮台后,集中兵力转攻威远炮台,潮州总兵李廷钰率兵战至弹尽粮绝,守军死伤多半,被迫撤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本占尽地利人和之势,固若金汤的虎门要塞诸炮台,却被英军各个击破,逐一攻陷,根本原因除了英殖民主义者仰仗船坚炮利和厚颜无耻,最主要的还是满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所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总是说,帝国主义在我国家门架起几门大炮,数千侵略军就可以在中华大地横行无阻。虎门战役英军方面四千侵略军,几十艘战舰(船),数百门大炮,而清军方面,虎门要塞被裁撤的每座炮台仅剩寥寥数百守军,三百门射程、威力都远逊于英军的原始大炮,分散在十余座炮台上,每次战斗英军都在局部战场上兵力、装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堂堂天朝大国,每战却仅有区区数百守军参战,朝廷大员、高级将领们躲在广州城隔岸观火,尽管中国守军英勇顽强,又怎能挽回败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虎门要塞开辟两处原炮台遗址供游人参观,一处为威远炮台管理所,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康熙年间南山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花岗岩条石和灰、砂、黄泥砌筑,平面圆形或半月形,全长360米、高45米,共有25个炮位、四十门大炮,分为露天炮台即明台、与被服工事即暗台两类。七个暗台炮位依山而设,雄视海口,每个炮位高2.9、宽4.2、深6.6米。炮位之间有暗道工事相连,炮位旁设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如今的虎门大桥从虎门炮台头顶凌空飞跨伶仃洋,桥上车水马龙,两岸天堑已变通途。</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各图为威远炮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一处对外开放的是沙角炮台管理所,位于虎门海口东岩的沙角地域,临穿鼻水道。沙角炮台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鸦片战争期间,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英军攻陷后,炮台均被摧毁,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上改建为如今的沙角“濒海台”炮台。现在虎门销烟的另一处旧址处,建有一座林则徐纪念碑,纪念碑旁一座德国克虏伯公司1889年制造大炮,重21007公斤,射程10公里。可惜那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才购买的。炮台旧址矗立着一座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陈连升的石雕像,将军怒目抽刀,身旁一匹烈马雕像,乃陈连升当年坐骑,陈战殁后战马被英军掳至香港,那马不吃不喝,数天后随主人而去,被称为“节马”。</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上改建为如今的沙角“濒海台”炮台)</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德国克虏伯大炮和林则徐纪念碑)</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各图为沙角炮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威远炮台附近开阔的广场上,建有中国海战博物馆,以虎门炮台旧址为依托,利用文物史料,向人们展示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史实。馆中展示一幅油画,由英军随军画师约翰.普拉特绘制,再现了中英双方在南京下关江面,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的屈辱场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国海军舰队从长江口长驱而入,在镇江遭到圌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在副都统海龄率领青州兵和旗兵奋力抵抗,面对80余艘敌舰,猛烈炮击,但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奋勇作战,英勇顽强的斗争,受到革命导师恩格斯的热情赞扬,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称颂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镇江)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海军舰队陈兵南京下关江面,在大炮的淫威下,腐朽的满清统治者,采取卖国求荣的政策,签下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span></h1> (中国海战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军随军画师约翰.普拉特绘制的《南京条约签订现场》油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百年后的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前夕,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从上海驶入长江,英国侵略者无视解放军警告,试图强行突破防线,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痛击来犯之敌,“紫石英”号受重创搁浅。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黑天鹅”号轻护卫舰相继赶来支援,均被解放军击退,英军死伤狼藉,最后狼狈而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百多年来,西方侵略者的兵舰,在与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纵容下,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妄想重演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的一幕,但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会让他们的罪行得逞。正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所说 :“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