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3)鸭绿江断桥

L宁静致远

编创:宁静致远<br>ID: 33720858<br>地点:辽宁 丹东 铁骨横江锁暮烟,弹痕如篆刻流年。<br> 一江碧血烽烟淬,半壁残阳战戟悬。<br> 风卷旌旗吞朔气,浪淘肝胆立寒川。<br>  今看白鸽衔春至,断脊犹擎不夜天。 17:02 还沉浸在关山湖景区带给我的思索之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180公里以外的丹东鸭绿江畔。 当秋寒攀上江岸时,天边的熔炉已然倾翻,金浆流淌处刚刚还染红了芦苇鬓角,此刻却再舀不起一瓢暮色琼浆。 听过多少遍,想象无数次的鸭绿江此刻横亘眼前,江水奔腾如碧带,山峦叠翠间红旗猎猎,壮丽如画卷般乍现。 暮色中鸭绿江铁路、公路两用的中朝友谊桥直通对岸。对岸桥旁的红色圆盘建筑是朝鲜的红太阳酒店。<div><br></div> 很快,灯亮了起来。夜幕中的大桥略显沧桑。 <div>  中朝友谊桥下游不足百米处就是鸭绿江断桥。它的残躯浸在暮色中,弹孔密布的钢梁似战士遗甲,江风穿过孔洞呜咽如号角。皓月东升焕光辉,隔江遥望敬丰碑!明月与丹东的霓虹遥峙——一江之隔,半世纪对峙在此凝固。断桥墩石上停着白鹭,忽而振翅掠过江心,惊散倒影中鲜红与锈色的界限。</div> 将断桥斑驳的钢梁染成赤铜色,江面浮光跃金,对岸朝鲜新义州的轮廓在暮霭中渐隐,唯余几盏孤灯如星火明灭。这座始建于1909年的铁桥,曾是日本殖民掠夺的见证,而今残躯静卧,桥身密布的弹孔在斜光中愈发狰狞——那是1950年美军轰炸留下的千疮百孔,凝固着“抗美援朝”烽火岁月的悲壮。 踏上吱呀作响的钢板桥面,指尖抚过冰凉的弹痕,弹孔大如拳、小如指,深嵌在浅蓝色漆层间。行至第四孔“开闭梁”遗址,圆形桥墩锈迹斑驳,此处的旋转设计曾为通航而建,却在1950年11月8日的轰炸中沦为断桥命运的转折点。桥头矗立彭德怀元帅率军出征的雕像,基座日历定格在“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江之夜,暮色中青铜身影如一道剪影,直指对岸沉寂的国土。 凭栏远眺,丹东霓虹初上,高楼灯火如星河倾落;朝鲜新义州却沉入墨色,唯海关大楼圆形穹顶亮起苍白的光,窗格空洞如盲眼。江心处,三座炸塌的朝方桥墩如黑色墓碑刺破水面,与中方残存的四孔桥墩遥相对峙,仿佛时空在此割裂——一侧是车水马龙的和平盛世,一侧是凝固在旧时光的孤岛。<br> 这座静立江畔的青铜身躯,是历史烽烟的凝固,亦是和平的守望者——他肩披霞光,颈绕红巾,以仰望的姿态将蓝天与信念焊进丹东的血脉,让呼啸的战机轰鸣永远回荡在鸭绿江的波涛之上。 华灯初上时,断桥骤然苏醒。蓝白光束沿钢梁游走,忽而转为猩红,江面倒影如血河奔涌。桥史展板前,一位老人指着照片中的轰炸场景低语:“当年这桥淌过多少血,如今的光就多刺眼。” 桥下,游客放飞的孔明灯升向朝鲜方向,暖黄光点飘摇如未熄的祈愿。 <br> 离桥步入江畔公园,烤黄蚬子的焦香弥漫街头。摊主翻动铁网上的贝壳:“这味儿朝鲜可吃不着!他们江边还住没有玻璃的板房呢。”回望断桥,灯光已化作静谧的幽蓝,与中朝友谊桥的霓虹并悬夜空。友谊桥列车轰鸣驶向远方,而断桥静默如史书——它不再通行车辆,却让每个经过的人听见历史的车轮声。 月光为断桥镀上银边。这座集“殖民之耻、抗争之勇、复兴之荣”于一身的钢铁残躯,在日落月升间完成对历史的复调叙事:<br> 1909年日本强筑此桥,掠夺东北资源;<br> 1950年志愿军踏桥援朝,以血肉守卫国门;<br> 1993年断桥重修开放,亿万游客在此读懂“从屈辱到崛起”的中国故事。<br>  凝望桥头迟浩田将军题写的“鸭绿江断桥”金字在射灯下熠熠生辉。它不只是一处战争遗迹,更是长鸣的警钟——当江风裹挟朝鲜土地的沉寂拂过面颊,方知脚下灯火璀璨的安宁,原是历史血火淬炼的馈赠。 白日里游人如织的安东老街余温未散——烤海鲜的焦香混杂着酸汤子的暖意,吆喝声与笑声在雕梁画栋的复古老街中流淌。人们摩肩接踵,捧着煎焖子与炒馇子穿行于霓虹招牌下,仿佛跌入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这份喧腾的生机,是和平年代最朴实的馈赠。<br>  老街的欢闹声隐隐传来,与断桥的肃穆形成奇妙的交响——一边是人间烟火,一边是铁血丰碑。 凭栏远眺,见几位白发老者颤巍巍立于桥头。一位九旬老兵轻抚断裂的桥栏,泪落如雨:“战友们,如今盛世,你们看见了吗……”。见我们好奇,江滨小店卖冷面的大姐说:“老兵们每年国庆都来这里。她数了数人头,哎!看来今年又少了一位……”这一瞬,时空仿佛重叠:七十多年前,年轻的身影在此高歌跨江;七十年后,他们的战友代其凝视山河无恙。江风卷起战旗猎猎,似在回应未竟的誓言。<br>  离桥时回望,断桥如一把刺向夜空的利剑,而灯火通明的安东老街恰似它温暖的剑鞘。历史从未远去,它沉淀在弹孔间、烟火里,更镌刻于每个仰望者的心头。惟愿以今夜为鉴:享老街之繁华,不忘断桥之殇;拥盛世之安宁,永怀热血之魂。向所有为共和国献出生命的先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