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五点,城市还在沉睡,台灯的光晕洒在书页上,像一束温柔的指引。我翻开《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第162页,窗外夜色未褪,屋内却已悄然亮起一颗心——那是读书带来的清醒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这一章讲的是“比较”与“信任”。读到“‘比’字是两把刀,伤人伤己”时,我心头一颤,仿佛那两把刀也曾冷不防地划过我的童年。小时候,母亲总说:“你看邻居家孩子多懂事,成绩多好。”那时我不懂,只觉得胸口闷闷的,像被什么压着。如今为人母,才惊觉那句话背后,藏着多少未被疗愈的焦虑。</p>
<p class="ql-block">可今天,我不再想把那把刀递给孩子。书里说:“信任你的孩子,从小让孩子有选择权。”我合上书,想起昨天傍晚,女儿蹲在门口犹豫要不要穿那双粉色雨靴去上学。我本想催她快点,换双方便的鞋,但想起书中的提醒——“能让孩子自己做的事,绝对不要包办替代”,便忍住了。她最终选了雨靴,蹦跳着出门,水花四溅,笑声清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的选择,就是她成长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晚上睡前,她趴在我肩上小声问:“妈妈,我今天走路溅湿了同学的裤子,他会不会讨厌我?”我没有立刻安慰,而是问:“你觉得呢?”她想了想:“我觉得他有点不开心,但我不是故意的。”我轻轻抱住她:“你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有同理心,这很重要。”她点点头,安心地闭上眼。我知道,这不是标准答案,但却是她自己走出来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反复咀嚼一句话:“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孩子能够独立生活。”我开始学着后退一步,哪怕心里忐忑。就像放风筝,线攥得太紧,它飞不高;松一点,风才能托起它。我相信,能力可以慢慢学,但思维方式若从小就被“你应该像谁谁谁”框住,那才是真正的限制。</p>
<p class="ql-block">今早读书会分享时,我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铺路,而是教他们如何走路。”群里沉默了几秒,随后涌出一连串点赞和共鸣。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深夜反省过自己的“刀”。</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记录孩子的“纵向成长”:从第一次自己系鞋带,到昨天主动整理书包;从害怕表达,到现在敢在课堂举手发言。这些微小的光,不再被“别人家孩子”遮蔽。我也提醒自己:你曾希望父母如何待你,就那样去待孩子吧。</p>
<p class="ql-block">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这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首页,也贴在了冰箱门上。每天看一眼,就像一次提醒:别用焦虑画地为牢,别用比较切断希望。</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哪怕今天她写错了一个字,算错了一道题,都没关系。因为她正在学着思考,学着选择,学着成为自己。而我,也在学着做一个“放手”的母亲——不是不管,而是相信。</p>
<p class="ql-block">❤事上练,心上磨。知行合一,久久为功。这不仅是读书的坚持,更是生活的修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