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美文如歌

<p class="ql-block">母亲生于1935年4月1号,母亲勤劳善良,勇敢…我们领着母亲出去看见山就说是孟良崮,当年她12岁跟着哥哥在那里干革命,当领着母亲真到孟良崮时,她看看说和一前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景区门等着,我、我的女儿、我的外孙,进了景区了,红二代,红三代…红色基因传万代…</p> <p class="ql-block">民心所向:沂蒙精神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对共产党是'要人给人,要粮给粮',却对我们'坚壁清野',不要说人和粮了,连鬼都找不到。"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这样说道。</p><p class="ql-block">民心向背,在这场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战役期间,沂蒙老区支前民工多达92万余人,这92万人中其中就有我的母亲和舅舅,平均每个战士身后有3.4个支前民工提供保障1</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成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八十的老翁赛顽童,当有人问母亲多大年龄时,她说100了,昨天晚上洗澡,她不用我帮忙,说:“…我慢慢的洗,不用你。”当我过了一会去看时,她用84消毒液当沐浴液了,90岁了,有一次我见她给小儿子(50多岁了)洗衣服…</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养育了5个子女,在哪个缺吃缺穿的年代,母亲因食笨槐树叶过敏,脸上留下需多疤痕,冬天母亲透过刺骨了冰水到水里捞柴禾…母亲什么样的的苦都能吃…</p><p class="ql-block">对今天的生活,母亲很满意,不用为吃穿犯愁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经常给我讲战争年代故事,我二伯父潘永录23岁青春永驻孟良崮,我三舅参加孟良崮战役,姥姥在家哭了三个月了,解放战争胜利舅舅回来,姥姥才不哭了…今天生活来之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