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文友、各位老师,大家好!</p><p class="ql-block">《大梁村》出版正好一周年,今日在这里捐赠图书并召开分享会,我心中涌动的,不仅是由衷的感激,更有一份萦绕于心的乡愁——因为书写《大梁村》的过程,就是我的一次精神还乡,过去家乡的情景跃然纸上,白鹿原上“大梁村”的那片黄土、那段岁月、那群人物,就与我结下了不解情缘。今天借着这本书,与大家一起回溯那个特殊年代,听取各位老师的感言和独具匠心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谈起那个岁月,那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变革岁月,是物资匮乏生活困苦的艰难岁月,却也是一个不畏艰辛战天斗地的豪迈岁月,更是一个少却攀比抱怨满怀理想追求的纯粹岁月。身处其中,你能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火热的战斗力和蓬勃的生产力”——这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对作品的评语,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注脚。</p><p class="ql-block">我写这部小说,核心诉求就是把那段珍贵岁月记写下来,让后人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读懂这一代人,传承他们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前与张耀东主席交流时,他说道: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一是看她的艺术性与可读性,二是看她的思想性与深刻性。</p><p class="ql-block">若论《大梁村》的思想性,我想,除了反映一代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外,就是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为理想执着追求、为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成为共和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当然,社会本身就是由复杂群体构成,不同人群的善恶美丑构成复杂的矛盾斗争。特别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既有一心为公的奉献者,也有多吃多占的自私者,还有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私的手段的贪腐者。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是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共产党人想要走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的大难题;同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也是关乎国家前途和人民利益的大问题。究竟以何种方式破解这些难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此,小说既不能也不应该给出直接答案。但倘若能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命运沉浮,引发读者做深入思考,包括对个体价值的微观审视,也包括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宏观探究,从中得到更多启迪,是不是会提升作品的思想厚度?这是我的期盼。</p><p class="ql-block">冷丁老师、郗崇民老师,用“精神坚守”“人民性”概括这部小说的思想。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对作品的深刻挖掘。</p><p class="ql-block"> 至于张主席说的小说的可读性艺术性,我清醒地认识到《大梁村》差距很大。因此这一年来我在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潜心学习借鉴经典。为此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从泥土味叙事看乡土文学的“土”与“真”》,一篇是《致敬(白鹿原),续写(大梁村)》。两篇文章,从时代背景、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细节描写、语言风格、文化观念六个方面梳理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主要是在学习中反思《大梁村》存在的不足。在这里,结合创作中的困惑,谈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一是怎么样给读者以真实感?从客观的历史真实到艺术化的文学真实,有一道鸿沟。跨越这鸿沟,是我遇到的一大难题。在写作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还原和主要人物的塑造,我心中都有真实原型,有写实的成分;而人物故事的 铺陈和细节描写,更多的依赖艺术虚构,这要求必须遵循生活逻辑和时代逻辑。对纪实文学与虚构小说怎么有机融合,我并不清楚,在慢慢感悟。孔明老师认真读完小说并加了许多批注,对我很有帮助。对这种认真精神我十分感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是怎么把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兼具立体感和复杂性。与《白鹿原》有撕裂感与复杂人性的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等人物比,《大梁村》的人物塑造差距就很大。以于刚乾这个人物为例,我想通过刻画他的成长蜕变轨迹,体现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但也有声音指出,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就会成为“高大全”形象。其实这个人物也有缺点,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和老百姓,主要情节也基本符合逻辑,符合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要体现个性,又要体现本质;共产党人的本质就是为人民,突显为人民的本质没有错。但作为小说,也要表达人性的复杂多面,若能增添一些更具张力的撕裂感场景,或许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p><p class="ql-block">三是怎么布局结构,避免叙事杂乱?《白鹿原》采取多线条、多层次、多寓意的叙事方式,形成"史诗迷宫"般的架构,让人深感“高山仰止”。《大梁村》围绕着四个维度展开:社会治理的变迁、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爱情家庭故事的发展、地域人文历史的演变。如何将这四个方面有机整合避免碎片化的杂乱?咱学不来人家的复杂,就从实际出发,采用更容易驾驭的简单。冷丁老师在评论中分析道:作者循着 “线性 ” 和“非线性 ”两种叙事方式展开。运用线性叙事搭建历史骨架, 又通过非线性叙事填充生活血肉。我由衷地感谢冷丁老师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是怎么规避政治敏感话题可能引发的争议?写作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敏感词汇。但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的镜像,不可能完全回避现实问题。怎么办?我的原则是,屁股坐正,站稳立场,始终站在普通劳动者的立场视角,反映他们的思想和愿望,这样,即使有不同观点,也难以否定作品的价值内核。书出版后我才思考,这是不是文学的人民性?《大梁村》是不是凸显着人民性?如何理解人民性?郗崇民老师专门写了《论(大梁村)的人民性》等两篇文章,对这一命题做了深入分析。</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说:大梁村不仅是一个地名,也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缩影,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符号。愿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在时代的征程中奋力前行。</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在百忙中出席《大梁村》分享会的徐富全主席、乔世伟部长,感谢县作协、白鹿原文学院、蓝天文苑、县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感谢《陕西电视台》《陕西工人报》《蓝天文苑》《白鹿原文学社》等媒体平台对《大梁村》的宣传;同时也要感谢肖云儒、贾平凹、高建群等著名的文学大家对《大梁村》的充分肯定;还有许多评论家连篇累牍地撰写精彩的评论文章,以及每一位热心热心读者的真诚反馈。这些声音,让这本书有了更完整更鲜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