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军派系——东北海军之江防舰队

曲水留殇

<p class="ql-block">前身</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建立的东北海军,在各支海军派系中,以行事不循规蹈矩、战斗作风彪悍而著称。探寻东北海军的历史源薮,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国海军部组建的吉黑江防舰队。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海军舰艇部队由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和练习舰队所组成,分别承担巡洋、守江和教学训练等任务。1918年,趁着俄国十月革命后其远东地区局势动荡的机会,民国北京政府尝试挽回被沙俄长期霸占的东北国境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通航权,筹资收购了一批躲避到中国松花江上的白俄轮船,组建了一个名为戊通航业公司的海军背景的内河航运公司(公司成立的1918年是中国农历戊午年,“戊通”取纪念戊午年通航之意),开始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经营轮船航运。戊通航运公司的轮船航行,很快遭到俄国白军和红军的阻挠,甚至经常性发生俄军袭击戊通公司商船的事件,为了切实保卫边境航权,民国北京政府决定要设法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上布置一支海军力量,维护主权。海军部于是设立吉黑江防筹备处,任命海军军官王崇文(福州马尾人,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第五期)为处长,负责具体落实构建东部边境江防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江亨”舰下水纪念明信片,陈悦收藏。“江亨”舰是清代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向日本订造的4艘长江炮舰之一,舰名取自易经中的“元亨利贞”,民国时期成为吉黑江防舰队旗舰。</p> <p class="ql-block">东北海军江防舰队“利绥”舰,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中国海军俘虏的德国军舰“祖国”(S.M.S.Vaterland)。小舰队由“江亨”舰舰长陈世英(福州人,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第四期,后更名陈季良)指挥,1919年7月21日从上海出发,取道朝鲜半岛的釜山进行中途补给,而后到达中国等多国干涉军控制的俄国远东城市海参崴休整。因为“靖安”舰的拖航力量不足,海军中途又临时派出“利川”号拖轮北上替代,“江亨”“利绥”“利捷”“利川”在9月中旬到达了属于苏俄领土内的黑龙江入海口城市庙街(原属中国领土,因附近有一座明代永乐年间奴尔干都司的寺庙——永宁寺而得名,清末被沙俄侵占,改名尼古拉耶夫斯克)。此时海口已经冰冻,舰队于是停留在庙街等待来春再继续向黑龙江内航行,期间恰值苏俄红军进攻庙街的日军守备队,中国海军出于对红军的同情,以及对日本的旧仇新恨,秘密将机关炮提供给苏俄红军用于进攻日军,史称庙街事件(日本称为尼港惨案,详见陈悦著:《清末海军舰船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213页)。1920年开春,小舰队从庙街出发,不顾沿途白俄势力的抗议与拦阻,一路前进到伯力(哈巴罗夫斯克),闯过了苏俄境内的黑龙江江段,成功到达对岸的中国城市同江,向吉黑江防筹备处报到,从此结束了中国在东北边境河流上没有近代化舰船护卫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当时中国在东北边境地区并没有新式造船机构,无法就地建造舰艇进行布署,也不可能购买俄国的军舰为我所用,唯一的途经就是调派军舰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可是,黑龙江的入海口在俄国的境内,俄方根本不允许中国舰船通过。此时,俄国远东地区正处在红军和白军交战的乱局里,自顾不暇,而且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联军干涉部队驻扎,其边境事务旁落。中国海军似乎可以冒险直接闯入苏俄境内的黑龙江江段(苏俄称阿穆尔河),从而到达中国境内的黑龙江江段。关于这次冒险行动所需的舰艇力量,海军部考虑到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水深较浅,决定从海军第二舰队抽调浅水的长江炮舰前往,调用了“江亨”“利绥”“利捷”3艘,由运输舰“靖安”随行照料(“江亨”舰吨位相对较大,可以独立航行;“利绥”“利捷”是平底的小型长江炮舰,不适合航海,由“靖安”舰拖航。因为长江炮舰的干舷很低,容易上浪,出发前还在江南造船所进行了加装临时舷墙等改造。)</p> <p class="ql-block">吉黑江防舰队明轮炮舰“江通”,前身是戊通公司的商船“江津”。</p> <p class="ql-block">之后王崇文又转购了戊通公司的3艘明轮船,安装火炮,武装成军,小舰队的舰艇数量增加至7艘,当年5月海军部正式批准将吉黑江防筹备处转正,改为吉黑江防舰队,王崇文任少将舰队司令,司令部设在哈尔滨。吉黑江防舰队是继第一、第二和练习舰队之后,北京政府海军下辖的第四支舰队。这支舰队处在没有出口的内河中(出海口在他国境内的边境河流中),隐约也预示了其未来坎坷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归并</p><p class="ql-block">吉黑江防舰队成立后不久,一位北京政府海军部的“京官”自告奋勇外放边疆,任职舰队参谋,此人就是后来成为东北海军统帅的沈鸿烈</p> <p class="ql-block">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海军教育机构的学生,与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的李四光算是湖北海军校友。清末,张之洞与日本关系甚笃,依靠日本支持建设湖北海军。为了培育人才,经中日双方政府同意,从1906年开始连续派出4届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海军,其中以湖北、浙江籍学生居多。首批学生总数70人,号称“七十二贤”。</p> <p class="ql-block">▲ 清末海军留日学生同学录书影。其中的人物在民国时期大量参加了东北海军。留日学生首先在东京商船学校完成本科学业,分为将校科(航海)、轮机科专业,而后赴日本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和海军水雷学校进修枪炮和水鱼雷课程,再赴日本练习舰实习,沈鸿烈即是其中第二期留日的将校科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留日海军学生在日本海军“严岛”舰实习。这批留日学历的海军军官,在民国海军中的处境非常艰难。民国成立时,海军上下以福建籍人士占最大多数,海军高级将领几乎都是毕业于船政后学堂的同学,闽籍军官间或是同乡、或是亲戚,人脉关系盘根错节,官职任用、官阶晋升似也以闽籍军官优先。在海军中属于少数派,在学历上又属于旁门左道的留日学生,大多只能谋得机关闲职,绝少能够派任登舰。时任海军部参谋的沈鸿烈,正是感觉在海军部没有发展前途,才借着作为海军代表前往东北处理中日庙街交涉的机会,毅然申请留在吉黑江防筹备处/吉黑江防舰队这一鲜有人愿意“充军发配”去的边疆部门,担任参谋长。据沈鸿烈在回忆录《东北边防与航权》中回忆,吉黑江防舰队成立后,经过和俄国周旋交涉,订立了江上互不侵犯办法,又几度出兵,扫清了为害航运的中国匪帮。舰队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缺乏,因为民国北京政府政局不稳,海军部处境尴尬,海军经费得不到保证,远在天边的吉黑江防舰队更是要自谋出路。舰队司令王崇文派参谋长沈鸿烈作为联络人,向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汇报工作、申请资金补助,张作霖对这支特别的军事力量非常看重,对为人精明干练的沈鸿烈也很有好感,有求必应,吉黑江防舰队的经费变成几乎完全仰仗东三省支持。</p> <p class="ql-block">1922年4月,海军部顺水推舟,决定干脆将吉黑江防舰队划拨给东三省政府,名正言顺地由东三省负责管理和经费供应。对此,张作霖求之不得,照单全收,在其镇威上将军公署下设立实际为海军司令部的航警处,管理、筹备东三省的海军建设以及航政事务,陆续下辖吉黑江防舰队、鸭绿江水上警察局、营口渔业商船保护局,沈鸿烈一跃成为东北航警处处长,吉黑江防舰队则任由王崇文任司令。1923年,张作霖寻隙迫使属于闽系海军人物的王崇文离职,沈鸿烈兼任司令(沈鸿烈推辞不就,一度由“江亨”舰舰长毛钟才兼任),此后沈鸿烈登高一呼,在闽系海军中不得志的大量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籍留日海军背景军官大量到达东北,很多首先在吉黑江防舰队任职,而后调任东北海防舰队,吉黑江防舰队几乎成为了东北海军的摇篮。血战1928年,奉系军阀被国民革命军北伐击溃,退出山海关,奉系大帅张作霖在乘坐的火车途经皇姑屯时被炸身亡,少帅张学良接管东三省军政大权,于7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很快,张学良在1929年宣布收回苏俄在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路权,引起苏联政府不满,当年7月,苏联宣布和中国断交,8月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准备对东北开战,处在中苏界河上的吉黑江防舰队首当其冲。当时,根据沈鸿烈的布置,江防舰队以同江作为主要防御地带。同江地处松花江和黑龙江上下游交汇的三江口,是从水路进入东北腹地的咽喉。江防舰队在此布置阻塞线,并集结舰艇在阻塞线后方“依险设守”。</p> <p class="ql-block">中苏同江之战后的“利捷”舰,从受伤倾斜的前桅杆可以想见当时战况之激烈。该舰原为德国海军川江炮舰“水獭”(S.M.S.Otter),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中国海军俘虏。1929年10月13日,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的“红色东方”“列宁”“孙中山”“斯维尔德洛夫”号装甲浅水炮舰(每艘排水量946吨,舰体水线带装甲厚度4.5英寸,装备152、120毫米口径舰炮),向同江发起进攻,同时苏联飞机进行配合轰炸,史称同江之战、同江海战。与苏方军舰相比,吉黑江防舰队军舰力量十分弱小,但毫无畏惧,在时任舰队司令谢刚哲(四川华阳人,留日海军将校科第二期)指挥下奋起反击,战斗历时近3小时,“利捷”“江平”“江安”被苏军击沉,“利绥”鏖战至前主炮被毁,舱面上官兵牺牲至仅存舰长黄勋一人,力竭退往富锦抢修,后被苏联飞机炸沉。在苏联海军击败中国吉黑江防舰队的同时,苏联陆军越过边境,攻占了同江城,在同江一带设防的东北边防陆军和东北海军陆战队损失惨重。10月31日,苏联海军的“红色东方”“孙中山”“红旗”“无产者”等9艘军舰通过松花江同江段,直航富锦,东北海军代总司令沈鸿烈亲自坐镇江防舰队的“江亨”舰,率残余舰艇依托江上封锁线拼死抵御,挫败了苏军舰艇直接进犯的意图,作为吉黑江防舰队旗舰的“江亨”在战斗中被苏军飞机炸伤,为免资敌而悲壮自沉。沦敌1929年末,经美、英、法三国调停,中苏签订哈巴罗夫斯克和约,苏联恢复在中国境内的中东路特权。1929年的中苏之战中,吉黑江防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沈鸿烈组织舰队重建,打捞修复沉没江中的军舰。1930年春,经雇佣日本打捞公司打捞,江防舰队的“利绥”“江平”“江亨”等军舰打捞出水,并着手修复,“利捷”“江安”因损伤过重而废弃。</p> <p class="ql-block">江防舰队降敌后改成的伪满江上军</p> <p class="ql-block">正在东北海军着手对江防舰队进行重建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辽宁沿海的东北海军舰船奉命退往山东威海、长岛、青岛等港口,而处在没有出口的河流中的吉黑江防舰队,集中停泊在哈尔滨附近的松花江上,陷入了凶险的境地,1932年2月日军占领哈尔滨后,时任代理司令尹祚乾(湖南芷江人,留日海军将校科第二期)率领降敌。后来成为伪满洲国海军江防舰队。对江防舰队的降敌,舰队内很多官兵心存不甘。1932年10月,乘着被派执行任务的机会,江防舰队“利济”舰官兵发动起义,在舰长范杰领导下,官兵们杀死舰上的日本指导官,携带武器装备等岸,参加抗日武装吉林自卫军,官兵整编为自卫军海军筹备处。后在1933年日军大扫荡中和抗日武装一起退入苏联境内,一度滞留西伯利亚,后被运送到新疆塔城。因坚持归队,舰长范杰等又从新疆潜入苏联,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海参崴,乘船抵达上海,再转到青岛,向东北海军司令部报到归建。降敌后的江防舰队,最初由日本海军驻满海军部指导,后来日本关东军对海军插足感到不满,陆海军发生矛盾,日本海军力量退出东北,江防舰队改由关东军指导,成为伪满洲国的陆军,更名为江上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任江上军司令曹秉森率部摇身一变,以中国军队的姿态对哈尔滨实施接管,并看押拘捕日本官兵,等待国民政府接收。孰料苏联红军到达哈尔滨后,并不考虑江上军此时的姿态,直接作为敌军处理,司令曹秉森被押往哈巴罗夫斯克,其余人员解散,舰船和物资大部运回苏联。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北海军江防舰队的历史就此完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