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领袖有一句诗说的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似乎是委婉的批评当时的大才子柳亚子先生太清高吧。</p><p class="ql-block"> 因缘于此,想和大家说说“昆明池养鱼”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昆明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具体来说,是在汉长安城西南的上林苑内,今西安西南的沣水与潏水之间。主要目的是模拟滇池环境,训练水军,以征伐西南的昆明部族。同时,它也起到了保障长安城供水和营造皇家园林景观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据古籍(汉刘歆《西京杂记》卷第一记载,汉武帝刘彻让人在京城挖了个大湖,周长有四十里,叫作昆明湖。他的想法是,要打仗,想训练一支水军。但他是个聪明人,这么个大湖,只是练习军事,太可惜,不练习的时候,不是可以开辟成一个游乐场吗?而且,水里还可以养鱼。</p><p class="ql-block"> 结果是,游乐场生意兴旺,鱼也养得风生水起,当然,水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鱼,首先可以用于陵庙的祭祀,多余的,就拿到京城里的菜市场去卖。</p><p class="ql-block"> 在说另一个故事之前,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喜欢听驴叫或者喜欢学驴叫的朋友呢?</p><p class="ql-block"> 喜欢驴叫,在古代,还真有人有这个爱好,而且非常夸张。</p><p class="ql-block"> 据里记载:王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好驴鸣,既葬,文帝(魏文帝曹丕)临其表,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一作驴鸣。文帝因为王仲宣喜欢驴叫,于是让大家每人都学一声,用来表示对王粲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今天想来,魏文帝和众官驴叫的现场,一定很滑稽银动人的,因为每个人的声音肯定不一样,技巧不一样,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惜才爱财的方式其实很多,魏文帝曹丕能够降尊纡贵到带着一大群王公贵族“学驴叫”这个“料包”,是不是很真实?是不是很可爱?是不是很喜剧?</p><p class="ql-block"> 这个爱好,其实也没有十分特别的地方。设想那能在蓝天下,自由嗷叫的动物,也不是很多,喵喵,太温柔,唧唧,又太细,汪汪,好像又不雅,咕咕,是鸟呢还是蛙呢?虎啸,马嘶,猿啼,都极有难度,龙吟,是文明高雅了,但谁也没听到过啊。</p><p class="ql-block"> 驴鸣,“——可饿”,“——可饿”。不知道这样学得像不像,它是一种干号,声音一定没什么美感,但它肯定也是一种表达,很畅快,很淋漓,也许它是真饿了,才会那么放肆地喊叫。</p><p class="ql-block">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学的那些驴,一定不是“贵州山中的那头驴”。黔之驴,因为叫得不谨慎,外强中干,最后还是让那只老虎识破真面目,吃掉了,这是悲剧,为不跑题,另文再议。</p> <p class="ql-block">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枯燥的KPI和OKR,来扒一扒这两位古代顶级CEO的“骚操作”。一位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位是文采风流的魏文帝曹丕。他们一个搞活了“鱼塘经济”,一个组织了“驴叫追悼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内核相通,无疑都是管理学教科书上不能不载的硬核案例。</p><p class="ql-block"> 一、汉武帝的“昆明池”:一本万利的“国家级PPP项目”</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板野心勃勃,要打西南的昆明国,但自家员工(水军)都是旱鸭子,怎么办?简单!在长安城边上划块地,挖个周长四十里的“员工培训基地”——昆明池。</p><p class="ql-block"> 如果刘彻只是个“军事宅男”,那他就不是汉武帝了。他盯着这片大水池,眼珠一转,商业计划书瞬间在脑海中成型:主营(军事),模拟滇池水域,让水军们996地练习划船、打仗;第一副业(经济):池子里养鱼!多到能供应皇家祭祀,还能把多余的投放到长安菜市场,搞活“菜篮子工程”,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二副业(文旅),军事演习间歇期,把池子开放成皇家水上乐园,拉动内需,促进消费。</p><p class="ql-block"> 您瞧瞧,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公私合营模式(PPP)”吗?一个项目,同时解决了国防、财政和民生问题。这位CEO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深刻诠释了什么叫“惜物”——绝不浪费任何一寸水域,要把每一分资源的边际效益榨干到极致。这是宏观层面的“物尽其用”。</p><p class="ql-block"> 二、曹丕的“驴叫声”:一场走心的“企业文化团建”。</p><p class="ql-block"> 话说魏文帝曹丕的好哥们儿、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王仲宣)有个怪癖——好驴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驴叫发烧友”。在王粲的葬礼上,曹丕没有念那些千篇一律的悼词,而是大手一挥,对前来送行的文武百官说:“王总就好这口,咱们每人学一声驴叫,送他最后一程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滑稽也最动人的一幕出现了:庄严肃穆的葬礼上,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个扯开嗓子,“呃——啊!”“呃——啊!”地嚎叫起来。这场面,想想都极具冲击力,堪称古代版的“行为艺术”。</p><p class="ql-block"> 但笑过之后,我们就得品一品曹丕的用心了。他借一声驴叫,传递的信息是:“我懂你,我尊重你的个性,我记住了你最真实的模样。”这哪里是搞笑?这分明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情感投资”和“企业文化宣导”。它告诉所有员工,在这里,你的癖好会被尊重,你的才华会被铭记。这,是微观层面的“人尽其才”。</p><p class="ql-block"> 三、共同逻辑:顶级管理者的“资源整合术”</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把汉武帝的“鱼塘”和曹丕的“驴叫”放在一起看,其内在逻辑就清晰无比了:</p><p class="ql-block"> 1. 超越形式的务实精神。</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水池还是驴叫,在卓越的管理者眼中,没有“无用”之物。水池能练兵也能生钱,驴叫能娱乐也能收心。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其潜在价值并大胆运用。</p><p class="ql-block"> 2. 以人为本的卓越洞察力。</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洞察到资源的多种属性,曹丕洞察到下属的独特情感需求。他们都跳出了常规框架,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四两拨千斤,巧妙解决了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 3. “惜物”与“惜才”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治大国如烹小鲜,“惜物”是节流,是最大化利用物质资源;“惜才”是开源,是最大化激发人力资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国家强盛的基石。汉武帝把一池水用出了花,是“惜物”;曹丕用一声驴叫收服了天下文人的心,是“惜才”。</p> <p class="ql-block"> 尾声:一点穿越历史的调侃</p><p class="ql-block"> 所以,诸位别以为古代的皇帝们只会板着脸玩权术。真正的管理大师,都是“梗王”和“戏精”。</p><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如果汉武帝有朋友圈,他可能会晒一张昆明池的全景图,配文:“今天也是为帝国GDP操心的一天呢——我的鱼塘我作主”</p><p class="ql-block"> 而曹丕,大概会在葬礼直播后,发一条动态:“今天的团建,效果拔群。王兄,一路走好,那边的驴,叫声应该更洪亮吧。最好的怀念是活成你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从不枯燥,它就藏在一声潇洒不羁的驴叫里,藏在一池波光粼粼的鱼汤里。这两位CEO用他们天才的脑回路告诉我们:管理,可以很硬核,也可以很温情。毕竟,能同时玩转“鱼塘”和“驴叫”的老板,谁不爱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