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京杭大运河 塘栖古镇

垚汪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乌镇-塘栖古镇</p> <p class="ql-block">到达塘栖古镇已经接近傍晚。</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的夕阳红彤彤的</p> <p class="ql-block">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总面积54.26平方千米。塘栖应运河而兴,历朝历代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贵为江南名镇之首。古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陈守清,是历史上宁波义商。广济桥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代宝历年间。据传,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桥已塌损,百姓来往均靠摆渡,宽阔的河面,每逢风高浪急,总有人落水遇难。当年陈守清正在塘栖经商,某日的一个黄昏,陈守清正在吃晚饭,突然听到渡船倾翻,船上人落水的呼喊声,可由于水急风浪大,全船人倾刻被水吞没了。当时,陈守清非常痛心,泪流满面,发誓重修广济桥,还百姓安宁。陈守清决定拿出经商所蓄白银,买山开矿取石,造船下水捞石,再商于当地士绅,集资若干,仍不敷修桥所用。陈守清毅然弃商,削发为僧,抛妻离子,奔走四方,哭拜化缘。行至松江,乡绅夏景昭为之所动,布施重金。陈守清风雨兼程来到京城,号泣求助,以铁链束缚自身向来往官民募捐,市民助者甚众。事传内宫,圣慈太后闻后也很感动,助银若干,朝廷众官亦多资助。资足后回塘栖,请良工修筑。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始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广济桥建成,历时九年。从此,往来百姓,无不称便,赞不绝口。如今为了纪念这位功德无量的义商,当地人民政府在广济桥南堍建了一座陈守清塑像,供子孙后代瞻仰</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又名碧天桥、通济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济桥上看运河</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的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御碑码头位于塘栖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的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据介绍: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这是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p><p class="ql-block"> 如今,御碑码头焕然一新,成了古迹公园,那雄伟大方的牌楼向世人昭示着当年古镇的辉煌;码头北侧的御碑亭,更是成了人们流恋欣赏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塘栖古镇不是很大,沿运河两岸分布,逛逛之后在附近找了一家宾馆住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