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泊鸾飘别忧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生花草梦苏州</div><br><br> 梦苏州,苏州有让人魂牵梦萦的资本。<br><br> 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一代苏州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苏州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水城”,最为人乐道的是苏州园林。<br><br> 苏州园林历史久远,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苏州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br><br> 苏州园林达到两百五十余处,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br><br> 苏州文化的底蕴,因这些园子更加厚重,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向人们诉说苏州园林的沧桑。<br> <br> 苏州织造署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带城桥下塘,始建于始创于元代。明代织染局设在今观前街北局。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带城桥东明末贵戚周奎故宅建织造局,又名总织局。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造府或织造署,兼管皇室织造和征收机税等事务与当时的江宁、杭州织造署并称为“江南三织造”。现存头门、仪门、多祉轩、行宫遗址等,行宫遗址中现存的太湖石瑞云峰为北宋朱勔“花石纲”遗物。<div><br></div><div> 这是一所学校,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历史上这里是苏州织造暑,今天是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div><div><br></div><div> 这里是全苏州最难约的国保之一,原每个月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半天,还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现每周周末(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每年7月-8月、1月-2月)对外开放,如遇学校教学活动或其他特殊事件时暂停开放。<br><div><br></div><div><div><br></div></div></div> "织造署旧址"全景图。🔺 姑苏区带城桥下塘18号,红栏石狮,飞檐翘角,六扇朱漆大门依旧挺立。它不单是园林,更是一段沉静的历史,在时光里悄然呼吸。这里曾是皇室织造的中枢,是康熙乾隆南巡的行宫,也是《红楼梦》里那些风流人物的现实源头。已正式纳入“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的体系之中,编号011。🔺 “苏州织造署衙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进深四界,将军门式,于脊柱间安断砌门三座,门扉六扇及门簪、下槛、砷石等尚存。🔺 衙门前一对石狮把门,石狮已显风霜。石面雕刻的纹样依稀可辨,却已不再清晰。像一对老友,不再言语,却懂彼此。🔺 置于衙门前的一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织造署旧址"的石碑。🔺 “御码头”位于衙门南面临河处,“苏州织造署衙门”前河沿的重要水运枢纽,专用于丝绸贡品的漕运装卸。作为专供宫廷御用织物运输的专用码头,不仅承担着为宫廷织造高级丝绸织物的核心任务,更因与皇室的特殊关联,曾作为皇帝南巡时的行宫使用。<br><br> 康熙帝六下江南,六次驻跸苏州织造署;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此“御码头”便是两位帝王自苏州段水路抵达后弃舟登岸的专属通道。🔺 <p class="ql-block"> 衙门两旁的抱鼓石已显风霜,石面雕刻的纹样依稀可辨,却已不再清晰。它们曾见证过多少官员跪迎圣驾?又听过多少机杼声彻夜不息?如今,它们沉默地守在门边。🔺</p> 康熙第一次南巡至此,当晚连演二十出戏,直至子夜方歇。我想象着那夜的灯火辉煌,丝竹盈耳,戏台前龙袍加身的帝王开怀大笑。而今,戏台早已不在,只余一片青石空地。可风过处,似仍有余音袅袅,是《牡丹亭》的唱腔,还是《长生殿》的叹息?🔺 门厅衙门高达九十多厘米的门槛,两旁置有抱鼓石、尽显富贵之气。🔺 第二进是“仪门”,“仪门”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穿斗式梁架,桁间牌科斗三升。🔺 上方匾额为:“苏州织造署”,为何绍基书。匾额下面是砖刻《西花园图》,是同治十年重建后的西花园景观。🔺 <p class="ql-block"> “仪门”背面墙上是砖刻《苏州织造府图》,黑白线条勾勒出昔日的行宫格局:大殿、寝宫、御膳房、佛堂、花园……应有尽有。这曾是江南最奢华的园林之一,仿故宫而建,只为迎接帝王驻跸。🔺</p> “仪门”两侧的东西厢房。 西厢房里对织造署旧址作了全面介绍。前言,这是一所学校,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历史上这里是苏州织造暑,今天是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br><br> 东厢房里全面介绍苏州织造署旧址与《红楼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所描写的众多人物,都出自“江南三织造”,而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就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之职,曹寅的母亲孙氏,则来自杭州织造孙文成的孙家,曹寅的妻子李氏来自苏州织造李煦的李家。据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之职,苏州织造署是曹雪芹童年故居,也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这般定论绝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当年他的祖父曹寅、舅祖李煦都曾任苏州织造之职,后者更是长达30年之久。 这府邸的丝线,织出了龙袍凤衣,也织进了《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那些大观园里的风月情愁,或许就源于此地的机杼声声。🔺 第三进是“太炎楼”,1906年,明代大学士王鏊十三世孙王颂蔚之妻王谢长达女士在织造署的旧址上创办了振华女校。🔺 随后的百余年,贤达名士之流垂注有加,蔡元培、章太炎、李根源等一批社会贤达出任振华女中校董,社会学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文学家杨绛、王淑贞、王明贞姐妹、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等皆从此起航。🔺 楼前一块“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静静矗立,下方“振华女子中学旧址”八个字红得醒目。🔺 楼西面是一扇贡式门,门楣上方镶着刻有“觉静”砖匾,端秀儒雅简朴而精致,穿过这道门,便通向西花园。🔺 楼东面也是一扇贡式门,门楣上方镶着刻有“藏修”砖匾,字迹古朴。轻轻推开那扇微启的红门,仿佛推开了时光的缝隙,一步踏进百年前的晨光里。🔺 穿过“藏修”门向南是一扇方门。门洞两侧各立奇石,鹅卵石铺地,绿意围合,仿佛一道通往旧时光的结界。🔺 前面是一扇月洞门,门楣上方镶着刻有“明月清风”砖匾,两侧前联为:“根深则果茂,源远而流长。”,。🔺 穿过圆门是一方小亭立于花木之间,匾额题“草木荣春”,楹联为:“韵追唐宋千秋胜,成磺风烃一代新。”,再往里走,便是“杏园”。🔺 “杏园”是学校办公之地,昔日孔圣人晚年杏坛设教,弟子三千,誉为万世师表。为人师者,务必真诚笃实,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不朽伟业。🔺 “杏园”南面是“诗苑”小亭。🔺 “诗苑”二字悬于门上,楹联为陆游的诗词:哦诗高韵锵金石,把钓幽情渺水云。门廊幽静,竹影婆娑,仿佛一推门就能听见古人吟哦。🔺 庭院绿树成荫,阳光穿过叶隙洒在石板上,斑驳如旧信笺上的字迹。仿佛就能走进那个丝竹不绝、文墨飘香的年代。院西南面那座矗立在草坪上的石头正面刻有“杏园”二字。🔺 院北廊前柱联为:“金王良言常佩帝,芝蘭濃馥振精神。”,为苏曼殊书,廊后是一扇贡式门,门楣上方镶着刻有“冷静”砖匾,端秀儒雅简朴而精致。🔺 走进这道门笔直向前,尽头那扇红木门敞开着,透出明亮的光,像是在邀请,又像是在守候。🔺 穿过门洞,豁然开朗,北面是一方小亭。🔺 小亭匾额题“杏园”,“杏园”二字温润如玉,楹联为:“明月初上乐今夕,旧雨不来追昔游。”,为罗振玉书。🔺 向东是“骊英楼”,楼名取自农学家沈骊英,一位在男权尚重年代里以科学报国的女子。她不曾亲见这栋楼,可她的精神早已化作砖瓦间的呼吸。🔺 “骊英楼”是学校实验楼,仰头望去,“骊英楼”三字如龙蛇游走,笔势奔放,仿佛科学之魂在此腾跃。🔺 两旁对联为金圣叹的对联:“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以行书为主,方圆结合,富有含蓄之美。🔺 “骊英楼”北面是红色教室楼。红砖砌就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本被翻旧的诗集。窗户整齐排列,像一行行等待填写的诗句。🔺 教室楼南侧是“闻道廊”,为纪念学校百年诞辰而建。匾额上“闻道廊”三字笔力沉稳,像是把百年的书声都压进了墨痕里。🔺 拾级而上,廊顶“滋兰九畹”四字高悬,“滋兰九畹”出自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字字如兰草吐芳,清雅入骨。下方石碑林立,刻满校友名录。🔺 历届校友名录墙,收录了每一位曾经在此学习、工作过的学生和教职工。🔺 再往前行,“厚德载物”四字赫然在目,悬于高处,如训诫,也如期许。牌匾与石碑相对而立,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德行如地,承载万物;文字如碑,铭记初心。🔺 “闻道廊”飞檐翘角,木雕精美,灰墙红柱间,象一座石桥静静横跨。这座两层仿古建筑,一层长廊底部刻有校董与杰出校友生平。🔺 “闻道廊”北面是“一麐楼”,此楼是纪念校董、长期任董事长张一麐,辛亥革命后曾任总统府秘书长、教育总长。此楼为中西合璧的民国风建筑,灰色与白砖交错的墙体,红瓦覆顶,雕花门窗静静守候。让人听见了百年前的脚步声,轻而坚定。🔺 抬头望去,“一麐楼”三字悬于门上,砖匾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像是被岁月轻轻抹去了一层光。门框是深红的,木纹里藏着光阴的褶皱。能感受到它的重量。🔺 离开“一麐楼”一直向西,作为校园里最大的建筑,它叫“振华堂”。振华二字,必定承载着创校者王谢长达女士对一代代学子振兴中华的期盼。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风建筑,如今,这幢挺立百年的建筑依旧如故,白墙黑瓦,庄重而朴素。🔺 大门上方嵌有远处可见“振华堂”三个大字,石狮静守两侧。堂内内楹联为:“规制精严迥出群;菁莪德化徧钗裙。”。🔺 堂前北面是1935年,王谢长达逝世后一年,乙亥级毕业生为王谢长达建立了纪念塔。塔身挺拔,碑文由章太炎撰、李根源书,字字铿锵,记述的是振华女学校创办人王谢长达的一生。她于1906年创办这所学校,是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者之一。碑文未言伟业,却字字见风骨。🔺 堂前南面是王季玉先生的雕像静静伫立。她是王谢长达之女,也是振华女校的第二任校长。王季玉先生终身未嫁,从1918年到1958年,担任振华女校校长40年,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和全部生命都献给了这所学校。🔺 这便是“振华堂”南门,现代与传统在此悄然对话,不张扬,却自有风度。三角形屋顶简洁利落,黑色装饰线勾勒出几分庄重,三座拱形门洞错落有致,六边形装饰透着几分巧思。石板小路通向入口,绿草如茵,树影婆娑。上图<div> 南门两侧楹联为:“培育英才;振兴中华。”为院士王守觉书。下图🔺</div> “振华堂”内部豁然开朗,一排排木质长椅整齐排列,朝向高台上的舞台。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属于礼堂的庄重,是无数师生共同记忆的承载地。上图<div> 南面墙两侧楹联为:“应启山林筚路开;树人树木再成材。”。下图。🔺</div> 西门两侧楹联为:“南思振华缘;北念清华情。”,为校友胡东成书。🔺 走出“振华堂”西门沿着“振华堂”西侧的小径往前走,是“凝怀亭”,由1937年丁丑级毕业生所建,亭名由织造署旧址凝怀室而得,取“凝聚对母校的怀念”之意。🔺 。亭中楹联写道:“为学心难满,忘言理更精。”字句朴素,却道尽求知者的谦卑与执着。🔺 站在“凝怀亭”向西望去,仿佛能窥见百年前的盛景。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迎圣驾,织造局划出西部建造行宫,仿照紫禁城格局,大殿、寝宫、御膳房、佛堂、戏台一应俱全,更有花园亭台、假山池水、奇花异树,极尽繁华。如今宫宇已隐,唯有园林格局犹存,草木无言,却仍诉说着那段显赫往事。🔺 继续向北,“季康亭”静静伫立。这座亭子,是为了纪念十中著名校友杨绛先生而建。她曾在这里读书、成长,后来以笔为舟,渡人渡己。亭子不大,却因她的名字而有了温度。🔺 亭前匾额上书“谛听天籁”四字,笔力沉静,意境悠远。它悬于清代遗存的砖刻长廊端头,硬山顶的屋檐下,亭柱上刻着“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是学问的胸怀,也是人格的尺度。🔺 抬头再看,另一块匾额写着“季康亭”三字,红柱红顶,庄重而温润。🔺 沿着长廊缓步前行,红柱白墙,灰瓦波檐,一侧开敞,绿意扑面;一侧封闭,墙上花窗错落。墙上砖刻展示李煦、曹寅等历代织造名人事迹,像一段时光隧道。🔺 长廊西端是“西花厅”,位于织造署旧址西花园中部,原为行宫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对面就是“长达图书馆”。🔺 “西花厅”与织造署大门同时代遗存。红窗白墙的建筑静静相伴,屋檐下挂着灯笼,灰瓦整齐排列。门前两棵大树撑起绿荫,中央石砖铺地,树影斑驳,仿佛为过往的岁月打上柔光。🔺 门庭正中“西花厅”橙匾高悬,阳光穿过树叶,在匾额上投下斑驳光影,字迹却依然清晰。门前檐下抱柱联“练达人情皆学问;洞明世事即经纶。”,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对联。🔺 “已巳亭”是1924年,己巳级毕业生建造,坐落于“西花厅”西北的小丘上,是振华女子学校办学旧址的典型建筑之一。🔺 亭子楹联是陶渊明的:“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 亭中匾额“已巳亭”,石碑碑头刻有“二龙戏珠”纹饰图案,仿汉唐纹饰造型,古朴典雅。🔺 离开“已巳亭”向南是“季玉厅”为纪念王季玉校长而命名。🔺 门楣上匾额“季玉厅”,门前檐下抱柱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为苏州状元石韫玉书。🔺 “季玉厅”南面一条清代遗存的长廊蜿蜒而过,檐角轻翘,如鸟欲飞。🔺 脚踩的是百年前的石基,头顶是斑驳的彩绘梁枋。佛一条时光的引线,牵着人往更深的旧梦里走。🔺 廊间一座圆形大门静静立着,门额上悬着“闳识”二字匾额。深色木门略显斑驳,却更显厚重。🔺 继续往前,长廊两侧绿树成荫,围栏外竹影婆娑,偶有风过,簌簌作响。🔺 长廊的墙间嵌着一块石碑,上书“寄梅以春”四个行书大字,笔意流转,如风拂柳。<div> 这是2017届高三学生为纪念振华女校老校董周诒春所立。梅不言,春自知。他们把对一位教育者的敬意,藏在了这四个字里——寄一枝寒梅,盼一个春天。🔺</div> 这里“孝通图书馆”,是一座亭台楼阁样的书院式建筑,这栋小楼不声不响,却把读书的意境,种进了每一寸光影里。🔺 长廊有三扇贡式门,中间门楣上方镶着刻有“琢玉”砖匾,寓意“玉不琢,不成器”。上图<div> 北面门楣上方镶着刻有“博通”砖匾,指学识广博、精通,。中图</div><div> 南面门楣上方镶着刻有“辨理”砖匾,辩论说理各自摆事实、讲道理,以说服对方或寻求更合理的观点。下图</div><div> 三块砖匾,一字一义,像三位沉默的老师,立在廊下。🔺</div> 长廊尽头又有一扇贡式门,门楣上方镶着刻有“敏求”砖匾,“敏”有敏捷、勤勉、灵敏等意思,“求”即追求、探求、寻求。🔺 长廊转角处竟与这古意融成一幅动与静交织的画。望出去便是西花园了,这里便是当年康熙乾隆两朝的御花园。🔺 墙边石碑刻着“孝通图书馆”四字,这是以著名校友费孝通的名字命名的。🔺 再向南几米是“孝通图书馆”入口门,门前建一座小亭。🔺 <div> 亭前两侧前柱联为:“过如春草芟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为姚文田书。上图</div><div> 亭内上挂“质朴大气”匾额。下图🔺</div> “孝通图书馆”东面为“戍子紫藤棚”静立绿荫中。春末夏初,紫藤花开如瀑,香气浮动在微风里,藤蔓缠绕的梁柱间仍透出几分清幽的诗意。🔺 两侧石柱刻着一副对联:“明月满尊开上阁,古香半榻捡藏书。”。🔺 缓步而行,脚底传来细微的咯吱声,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像是在轻声回应我们的到来。🔺 尽头棚上挂“戍子紫藤棚”匾额,两侧柱联为:“以朴为秀古原树,其真自写余阳花。”,为吴昌硕书。🔺 前面的绿茵之中矗立着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雕像,而他与振华女校的渊源,更成为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蔡元培也是振华女校的校董,🔺 雕像东面是最让驻足的,是傲然矗立于花园清池之中的“瑞云峰”。“瑞云峰”最初名“小谢姑”,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和许多战火却基本完好无损,真是个奇迹,除了去南浔“旅游”了一次,它从未离开过苏州,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和它一起被朱勔采办的“大谢姑”太湖石被运到汴京后,在改朝换代的动荡中不知所终。🔺 置于“瑞云峰”前的一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云峰"的石碑。🔺 “瑞云峰”高逾5米,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涡洞相套,褶皱相叠,剔透玲珑,这座“镇园之宝”,与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西湖绉云峰并称为“江南三大名石”。🔺 那块巨石,表面布满孔洞与纹理,像是被千年风雨雕琢而成。它不似山,却有山的魂;不似云,却有云的意。每一寸肌理,每一个涡洞,不同的角度都耐看,都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形态,她沉默而不羁、清隽而不媚,她遗世独立、卓尔不群。🔺 其身姿堪称太湖石美学的巅峰,“皱、漏、瘦、透”四绝兼备,形态奇崛,气韵生动,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 “瑞云峰”北面是1931年振华女校25周年校庆之际,由校长集捐建造。定名为“长达图书馆”,以纪念学校创始人王谢长达。原本为学校图书馆,现为校史文物陈列馆,但不对外开放。🔺 门上挂“长达图书馆”匾额,为蔡元培书,两侧前柱联为:“观天地事万殊一致;会古今文诸贤同群。”。🔺 沿小径向东,绿荫渐深,假山错落,石径蜿蜒如谜。🔺 在西花园的苍树假山之中一间坐落在石砌平台上的古朴小屋。是一九三零年由庚午级毕业生建。取唐代诗人杜甫《秋述》中“旧雨来今雨不来”,反训其义而得斋名。现在作为文创店用。🔺 门上挂“来今雨斋”匾额,斋中匾额为庚午级同学撰文并丹书,表达了毕业同学热爱母校的拳拳之心。🔺 离开“来今雨斋”沿着“振华堂”西侧的小径往南走,是清代遗物“多祉轩”,“多祉轩”座南朝北,为歇山式方亭,檐角轻扬,如鸟欲飞。上图<div> 一口龙井静静卧在轩前,是当年清代皇帝驻跸行宫时的专用御井。如今井水幽深,映着天光,仿佛仍记得那些金靴玉履的过往。下图🔺</div> 轩内上挂“多祉轩”匾额,两侧抱柱联为诸葛亮的:“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温不增华 寒不改叶。”。🔺 轩中还保存有清顺治、乾隆和同治年修建碑记。石碑静立,字迹斑驳,记录着这座织造署的兴衰更迭。东墙两块,西墙一块。🔺 轩内两侧各有一道拱形门洞,穿过门洞向东,视线豁然舒展。两侧的白墙红柱在光影里静静伫立,檐角挑起一角天空,黄灯笼垂挂,像未熄的旧梦。过前面的一扇门就到达织造署旧址“仪门”。上图<div> 向东便到了“泽慧楼”。下图🔺</div> “泽慧楼”是以振华女子校友、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命名的。她与丈夫钱三强一同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泽慧楼”半亭之上,悬着一副清代名士吴青所题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寥寥十字,却道尽了苏州文脉的精髓——既得自然之灵秀,又怀宇宙之胸襟。🔺 <p class="ql-block"> “泽慧楼”对面便是“王鏊厅”,取名自明代名臣王鏊。原来此处曾是王鏊的别业,而振华女校的创办人王谢长达,正是他的第十三代孙媳妇。五百年的血脉与文脉,在这座园子里悄然交汇。原来教育的根,有时就藏在一段家史里,无声生长,绵延不绝。上图</p><p class="ql-block"> 门上挂“王鏊厅”匾额,两侧前柱联为:“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为翁同龢所书。下图🔺</p> <div>后记:</div> 这座曾为织造署、行宫、女校的园子,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它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是文脉的延续,是教育与园林、权力与诗意、过去与现在的温柔交汇。苏州从不刻意留人,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你某一天,偶然路过,忽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