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莫高窟

颂歌

<p class="ql-block"> <b>美篇昵称: 颂歌</b></p><p class="ql-block"><b> 美篇号:75454896</b></p><p class="ql-block"><b> 美篇图片:来自网络 、自拍</b></p> <p class="ql-block"><b> 无论是从课本或书籍,只要看到敦煌莫高窟的内容,就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和去探索的冲动。这巨大的吸引力,让我再次踏入敦煌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由僧人乐僔云游至此见“金光千佛”异象而开凿第一个洞窟。历经北凉、北魏、隋、唐、五代、西夏、元等11个朝代,延续约1000年,是中国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现存洞窟735个。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莫高窟,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俗称九层楼或北大像的莫高窟第96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延载二年(695年),内部供奉高35.5米的弥勒佛像,为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大佛之一,‌其建筑与造像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是敦煌石窟的核心代表‌。</b></p><p class="ql-block"><b> 我站在大佛前抬头仰望,大佛微俯的面容带着若有似无的笑意,施印的双手定格着拔出苦难、满足心愿的誓愿,让人都能读懂跨越千年的慈悲和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45 窟,我仿佛瞬间穿越到繁华的盛唐。洞窟的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简洁而规整。正壁佛龛中,一尊高达 3.4 米的倚坐佛像庄严肃穆,其体态丰腴,面容慈祥,完美地呈现出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佛像身着通肩袈裟,衣纹疏密有致,宛如水流般顺畅,将丝绸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佛龛两侧的菩萨像更是令人惊艳,仿佛在翩翩起舞,如梦如幻,耳边仿佛响起了盛唐各种乐器交织出的和谐旋律,如绚丽的彩虹在空中起舞,令人赞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动画《九色鹿》的故事,让我对莫高窟第257窟频感兴趣。</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北魏时期(约公元386-534年)开凿的中心塔柱式石窟,以保存完整的《鹿王本生图》(九色鹿故事壁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是敦煌早期佛教艺术的代表洞窟之一。‌该窟是莫高窟开窟以来全新构图形式的典范,对后世佛教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九色鹿题材更被改编为动画《九色鹿》,已成为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最令人痛心的就是第17窟,又称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始建于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51-862年),原为高僧洪辩的纪念影堂,11世纪中叶被改造为藏经洞,封存文物约5万余件,1900年由道士王圆箓发现,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实证。</b></p><p class="ql-block"><b> 现在的藏经洞已空空如也,大部分文物,早在清末时期,就被英、法、俄等国以探险队的名义掠走,现分散于全球10多个国家,如英国的国家图书馆、法国的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美国和日本等机构也有部分收藏。</b></p><p class="ql-block"><b> 看这空荡荡的藏经洞,深深感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b></p> <p class="ql-block"><b>  当我走出莫高窟,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莫高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集艺术、历史、考古、宗教和文化交流于一体,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佛教艺术及丝绸之路历史的无价宝库,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敦煌莫高窟时指出:“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历经千年开凿,见证了佛教艺术演变和丝绸之路兴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今后若有机会,还会再来敦煌莫高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