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王荣誉 王瑜】实习札记:在历史的晨光里,写下成长的注脚

GD.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实习历史老师,每一天都像翻开一本崭新的史书,而早操、早读、听评课、上课与教研活动,便是其中最鲜活的篇章,记录着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每一步足迹。</p> <p class="ql-block">一、晨光里的“历史序章”</p><p class="ql-block">站在操场边,看着学生们排着队走向指定位置,我的实习日常便从这清晨的秩序感里开始了。进行曲响起时,他们抬手、踢腿的动作或许不算百分百整齐,却带着少年人独有的鲜活劲儿,像极了历史长河里那些蓬勃生长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我们总习惯在这时多望几眼:看领操同学挺拔的背影,看队伍里悄悄调整姿势的小脑袋,偶尔还会和某个转头的学生对上目光,笑着比个“加油”的口型。风里带着晨光的暖意,学生们的口号声落进耳朵里,忽然觉得,教育就像这场早操——不必急于求成,只需陪着他们一步步踏稳节奏,就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看见成长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二、晨读课上的“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推开教室门时,总能先听见一阵细碎的翻书声,随后便被整齐的诵读裹挟——从“秦王扫六合”的雄姿,到“贞观之治”的清明,学生们的声音里带着清晨的清亮,让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我会轻步走在课桌间,指尖偶尔拂过他们标注得密密麻麻的课本。遇到有人卡顿,便停下来轻声提示关键词;看见学生对着地图皱眉,就俯身和他一起在图上找“丝绸之路”的路线。有个女孩总爱把易错的朝代时间记在便利贴上,早读时会悄悄举给我看,眼里的笑意像晨光一样暖。原来早自习不只是知识的复习,更是和学生们一起,慢慢拉近与历史、与彼此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三、在“寻根”课堂里学教思</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讲授《中华民族的起源》时,我们攥着听课笔记坐在教室后排,目光跟着她的手势流转。她没有直接罗列知识点,而是先举起一枚仿制的“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大家猜猜,这颗头骨里藏着多少年前的人类密码?”一句话就让学生们的手纷纷举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整堂课像一场温柔的“寻根之旅”:她用动画演示原始人类的工具演变,让学生分组模拟“北京人用火”的场景。我们在笔记上飞快记下“用实物激发兴趣”“善用情境代入”,笔尖却在她提问“为什么说中华起源是多元一体”时顿住——这个我备课时忽略的深层问题,被她用良渚、仰韶文化的对比图轻松解答。</p><p class="ql-block">评课时,指导老师指着我们的笔记笑:“讲起源课,不能只讲‘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懂‘为什么我们是这样’。”这句话像颗小石子,在我们心里漾开涟漪:原来好的历史课,是既能带学生看见远古的痕迹,也能让他们读懂脚下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四、在王朝更替里触摸文明脉络</p><p class="ql-block">我抱着仿制的青铜器模型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来——这是我为《夏商周王朝的更替》准备的“秘密武器”。“大家猜猜,这个刻着花纹的鼎,在三千年前是用来做什么的?”我将模型递到前排,指尖划过鼎身的饕餮纹,课堂的序幕就此拉开。</p><p class="ql-block">顺着“鼎的用途”,我们先聊夏朝的“家天下”,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自禹到桀的传承线,学生们小声惊叹“原来世袭制是这么开始的”;讲到商朝,我播放了殷墟甲骨文的扫描图,让他们试着辨认“日”“月”等简单文字,有个学生兴奋地举手:“老师,这字和我们现在写的好像!”;聊到周朝的分封制,我让大家用课桌模拟“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原本抽象的制度瞬间变得直观。</p><p class="ql-block">最触动我的是快下课时,有学生问:“这些王朝最后都灭了,是不是因为君主不爱百姓呀?”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引导大家结合课文讨论。走出教室时,我心里满是欢喜——原来历史课不只是讲朝代更迭,更是让学生在提问里学会思考,读懂文明延续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五、海师大领导探访中的成长力量</p><p class="ql-block">周三的校园格外热闹,当得知海南师范大学的领导要来指导教学并慰问我们这些实习生时,我既紧张又期待——这是第一次有母校的老师来见证我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转变。</p><p class="ql-block">领导们先是走进我的历史课堂,听我讲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按照提前备好的思路,用“商鞅变法”的故事串联课堂,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课后,校领导没有直接点评,而是先笑着问我:“第一次给七年级学生上课,觉得和在学校试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放松下来,我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课堂节奏把控”的困惑。</p><p class="ql-block">随后的座谈会上,领导们结合我的课堂表现给出建议:“可以多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比如用‘现在的户籍制度’类比‘商鞅变法的什伍连坐制’,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他们还关心我们的食宿情况,叮嘱我们“遇到困难随时联系学校”。有位领导说:“看到你们在讲台前的样子,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好好积累,未来都是优秀的历史老师。”</p><p class="ql-block">送别领导时,手里攥着他们留下的教学资料,心里满是温暖。这次探访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改进的方向,更让我感受到了母校的支持——这份力量,会一直陪着我在历史教学的路上稳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如今,实习的旅程即将落幕,但教育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会带着这段时光里收获的温暖与力量,继续怀揣对历史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在未来的讲台前,用心讲好每一个故事,陪更多孩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看见星光,也遇见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