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在胡同烟火里看见民族筋骨——读老舍《四世同堂》有感

澄怀观道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澄怀观道</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9187735</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翻开《四世同堂》,总以为会读到炮火连天的宏大叙事,可老舍先生偏不。他把抗战的风云,揉进了小羊圈胡同的炊烟里,让祁家四代人的日子,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民族在苦难里的挣扎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书里的祁老太爷,是胡同里的“定海神针”。他一辈子盼着四世同堂的安稳,把院子里的石榴树、鱼缸当成日子的根基,以为只要关好大门,备好粮食,就能躲过大兵与战乱。北平沦陷那天,他攥着给曾孙做的虎头鞋,颤着声说“忍忍就过去了”——这像极了旧时许多中国人的模样,把“安稳”当成最高的活法,哪怕这安稳里藏着委屈。可当日本人的铁蹄踏碎了胡同的宁静,当长孙瑞宣不得不瞒着他走上抗日的路,当小孙子妞妞饿死在粮荒里,这位老人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比命还金贵,那是中国人的骨头。他开始偷偷给地下党送信,把石榴树底下的土翻松,藏起抗日的传单,曾经那个只盼安稳的老人,成了胡同里最坚定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瑞宣是书里最让人心疼的角色。他是祁家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肩膀上扛着一大家子的生计。北平沦陷后,他看着学生们上街游行,看着弟弟瑞全热血沸腾地要去参军,心里像被火燎着。他想逃,想拿起枪,可回头看见父亲病弱的脸、妻子担忧的眼,又把话咽了回去。老舍先生把这种“两难”写得入木三分:他白天在日本人控制的学校教书,晚上却对着油灯偷偷翻译抗日文章,每一个字都写得沉重。有一次,他给学生讲“国家”二字,声音发颤,怕被窗外的特务听见,又怕学生听不明白——这种藏在心里的痛苦,比战场上的刀枪更磨人。可正是这份“不敢逃”的责任,让他成了暗处的光,他用笔墨当武器,在绝望里种着希望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还有胡同里的其他人,个个都带着烟火气的真实。冠晓荷夫妇是“软骨头”的代表,他们忙着给日本人送礼,想当“顺民”,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小文夫妇是戏子,平时不声不响,可当日本人要占他们的戏台时,小文拿起胡琴砸向敌人,哪怕死也不肯丢了戏里的骨气;还有李四爷,一个普通的棚匠,却在粮荒时冒着风险给邻居分粮,在日本人抓壮丁时挺身而出——这些人不是英雄,他们有缺点,有恐惧,可在民族大义面前,有人站了起来,有人倒了下去,正是这形形色色的人,凑成了一个真实的北平,一个真实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笔,从来都不刻意煽情。他写祁家的饭食,从沦陷前的炸酱面、炖肉,到后来的混合面、菜粥,饭桌上的变化,就是日子的变化;他写胡同里的声音,从孩子们的嬉闹、小贩的吆喝,到后来的戒严哨声、日本人的皮靴声,声音里的冷寂,就是时代的冷寂。可就在这平淡的叙述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当瑞全从抗日根据地回来,站在胡同口看见老父亲的白发,当瑞宣收到弟弟的信,在油灯下偷偷抹眼泪,当祁老太爷把珍藏的好酒拿出来,敬“活着的中国人”,你会忽然明白:所谓民族精神,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在柴米油盐里,在家人的牵挂里,在每一个普通人不肯低头的眼里。</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时,窗外的天已经黑了。我想起书里的一句话:“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人活着,总得有个根,有个方向。”《四世同堂》写的是抗战,可它讲的不只是过去的事。它让我们看见,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只要心里的根还在,只要不肯丢了做人的骨气,就总有站起来的一天。那些小羊圈胡同里的人,那些在苦难里坚守的人,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他们让我们记得,民族的筋骨,从来都藏在平凡人的烟火气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