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民俗”与“官俗”

观远

<h5>红山本主节</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闲话“民俗”与“官俗”</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观 远 图/文</b></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走村串寨,体验乡风民俗,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领略人间真善之大美。然而目睹了一些民俗活动中出现的乱象,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文化教育,规矩礼仪等诸多因素,顺应民心,约定俗成的习俗,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民俗,真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唯一共同的是必须本地区,本民族的百姓认可并自觉自愿,共同践行,言传身教,世代相传。有些民俗可以历千年不变,就是因为没有脱离“民”这个根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官俗”则不同,“官俗”是随地方官员的喜好而来的,历史上没有,百姓不认可,因此也就不能长久,会随着官员的升迁或喜好而消失。为什么近年来兴起的一些千奇百怪的“节”,场面壮观,耗资巨大,却往往昙花一现?就因为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牵强附会,急功近利,缺乏社会基础,所以我说它是以官为本的“官俗”,而非以民为本的“民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民俗”节日与“官俗”节日的区别最为明显,“民俗”是百姓唱主角,“官俗”是官方为主导;“民俗”一切顺其自然,顺应民心。“官俗”必须导演策划,领导拍板;“民俗”是表达自己的心愿,“官俗”是表演给当官的瞧;“民俗”节日的参与者都是自发,自愿,自费,如期而至,风雨无阻,自娱自乐,不请自来,你不让他来还不行;“官俗”节日往往是政府搭台、领导请客、财政埋单,参与者多数是要请的,还管吃管喝,远方来客还要管住,你若不请,甚至不给钱,人家是不会来的。民俗可以传承文化,陶冶精神,丰富生活,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官俗”可以扩大开放,广交朋友,联络感情,调节生活,展示政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理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不胜枚举。而“官俗”也不甘示弱,纷纷推陈出新,其规模之大,花样之多,成本之高,莫名其妙的“开海节”堪称典范。大理史上并无“封海、开海”之举,何来开海之节?大理有偌多的民俗节日不够你们过,非要搞出一个怪物来。当然,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说"为了保护洱海",那么为了保护苍山是否也可以搞个“开山节”,为了保护古城、保护三塔等等都可以搞出一些多姿多彩的“节”来。这样的“官俗”为何能够不遗余力、不惜重金、不计成本的举办?实在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文革期间将三月街原址开成“大寨田”,让百姓到城里赶月街,因为老百姓不买帐,他们只认那几天,必须要在那个地方赶,最终还是只有回到原址。那些年很多民俗节日被作为“四旧”而禁止,但虔诚的人们还是躲躲藏藏的去活动,可见民心不可违,真正的民俗是禁不了,止不住的。如果宣布“开海节”之类的“官俗”节日停止举办,我相信是不会有人惦记着它们的。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三月街不能不赶,而“开海节”可以不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蝴蝶会”及各村的本主节等民俗节日,每年的几月初几举行是家喻户晓,雷打不动的,千百年不会改变。所以才叫做“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而“开海节”则不同,才兴起几年,日期一年一个样,当官的喜欢哪天过就哪天过。若问今年“开海节”是哪天?谁也说不清!倒是有很多人在想今年还办不办?我认为这样劳民伤财的“节”不办最好!然而,吾辈一介草民,人微言轻,说话不管用。本来你办你的,与我何干?我不去便罢。但乱花纳税人的钱我心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经济利益和政绩的推动下,办“节”之风自上而下,刮自县乡。找个名目就办一个“节”。没有名目就到民间“开发”,于是,在一些传统民俗节日,常见大红地毯,大红气球,警车开道,领导剪彩,专业策划,广邀佳宾,明星捧场,热闹非凡,花了多少银子也只有天晓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俗活动但凡冠之以“节”,就要变味。令本来该唱主角的草民无立足之地,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些真正原计原味,朴实无华的原生态民俗搞得不伦不类,还美其名曰“开发、扶持、保护、传承、创新……”其实是“官俗”对民俗的污染,“官俗”对民俗的入侵。也可以说是“官俗”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亵渎,难道这不是我们民俗文化的悲哀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政府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关心、支持是必要的,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却是值得认真探讨的!</b></p> <div>上图红山本主节:场子里都是百姓,不请自来;<br>下图开海节:场子里都是"贵宾",非请莫入!</div><div>两张图片都在同一位置,下图的场子里普通人是不许进的,全都被赶到山上.</div><br> <p class="ql-block"><b>编后记:此文于2013年4月1日发表在《观远新浪博客》并收录在《博海十年》。当时有人曾为我担心,说这是和官方唱反调,会不会惹来麻烦。我认为忠言虽然逆耳,赞歌未必有益。果然还没过多久那个轰轰烈烈的“开海节”便消声匿迹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一生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从我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希望真正的民俗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官俗能够得到约束、限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