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了周瑜苏轼“专家”呢

道法自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节语文课的赋权与生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五下午的语文课,预备铃尚未响起,教室里已是一片琅琅书声。课代表诗涵与玉洁早已将本节课的达标任务清晰地书展示在白板上。值日班长乐犇因排球训练缺席,刘硕一人肩负起督导职责,穿梭于行间,时而侧耳倾听背诵,时而低声指点迷津。</p><p class="ql-block"> 这时,班长匆匆而入,一声“需要十五人去搬水”,话音未落,十几只手已齐刷刷举起,如训练有素的战士迅速集结。教室里的读书声并未因此中断,站立的同学们依旧神情专注,声音洪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到十分钟,“搬水小队”凯旋。我借机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并赞扬了同学们展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我向孩子们坦言:“作为语文老师,我最关心的是你们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心理的乐观与坚韧,最后才是学业成绩。今天你们所展现的,正是我所乐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待全员就位,课代表诗涵从容走向讲台,宣布本节课将由她主持,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预习展开三项“专家研讨”。她举止沉稳,言语清晰,已然有了成熟主持人的风范。我不禁心生感慨:这些课代表不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更是学科学习的引领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幕: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张皓宇论“双面周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皓宇首先登台。他清晰地梳理了《三国演义》中文学形象与《三国志》中历史真实的周瑜。他指出,罗贯中笔下的周瑜,虽才华卓越,却心胸狭隘,终被诸葛亮“三气”而亡;而历史上的周瑜则“性度恢廓,实奇才也”,文武兼修,精通音律,是赤壁之战无可争议的统帅。赤壁火光,焚毁的不仅是曹操的战船,更是后世对这位儒将的诸多误解。张皓宇的讲述,为同学们理解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幕:生命与境遇的叩问——孟博煊解“黄州苏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博煊从初中已学的苏轼作品切入,勾勒出词人贬谪黄州的生命轨迹。他分析道,元丰三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从庙堂之高坠入江湖之远,躬耕东坡的艰辛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的孤寂,使其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蜕变。当他伫立于传说中的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遥想周瑜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年轻得意,反观自身“早生华发”而“功业无成”,巨大的时空落差与命运对比,自然催生出“人生如梦”的深沉浩叹。孟博煊的阐释,让同学们触摸到了苏轼在困境中完成的精神突围。</p><p class="ql-block">第三幕:情感与声韵的融合——马铭骏诵“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 马铭骏的诵读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他声音浑厚,节奏分马铭骏的诵读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他声音浑厚,节奏分明,在“大江东去”的阔大中起势,于“江山如画”的赞叹中舒展,最终在“一尊还酹江月”的苍凉与旷达中收束。那声音里不仅是对文本的熟练,更蕴含着一份对词人复杂心绪的理解——那是一种融合了钦慕、自伤、无奈,最终归于超脱的悲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代表对三位“小专家”的表现做了精要总结,热烈的掌声为这二十分钟的学术研讨画上句点。</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对怀古诗的创作范式进行了补充讲解:此类诗作往往依托历史遗址,将地理空间、历史人物与个人情怀交织一体,通过今昔对比、时空交错,抒发盛衰之叹、兴亡之感和身世之悲。学生们笔记记得飞快,思维导图清晰缜密。更令人惊喜的是,临近下课,已有近半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全词。</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当教师敢于将讲台让与学生,就是为他们搭建了通往深度学习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堂课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赋予学生时间与舞台,<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他们</span>回报的,将是远超我们预期的深度与精彩。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是如此——点燃思想,而非填满容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