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文《散文·生命的羽痕》

文化传媒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学文,四川省南充市人,法院退休干部,喜欢诗歌与散文。曾发表《退休吟》《夕阳吟》《咏高院荣誉日》《情融襄垣》《情归故里》《春意渐浓》《羽毛球·我的最爱》《思想工作效果好、法院工作起色大》《强化八个意识、促进班子团结》《浅谈人民法官如何正确运用审判权力》等作品。作品发表于知名文学微刊《作家》、法院队伍建设杂志等。</p><p class="ql-block"><br></p> 作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命的羽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学文</p><p class="ql-block"> 雨,是川东小城秋夜里最缠绵的看客,它用千万根冰凉的指尖,轻抚着这片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场边,看细雨如丝,被路灯晕开一团暖黄的光,照得根根分明。那光,也照着场上跃动的人影,和那只在他们拍间来回穿梭的白色羽球。那羽球,如一个会飞的精灵,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用运动歌唱生命的魅力。雨丝似乎被那急速的羽球划破,发出细微的咝咝声,而每一次球拍清脆的击打,都像一声爽朗的笑,在这湿漉漉的夜里,格外清亮。</p><p class="ql-block"> 这大约便是我人生里最朴素,也最坚韧的“痕迹”了。它不是刻在石碑上的铭文,而是由汗滴、时光与一份不熄的热爱,在生命的底版上,一点一点,浸润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不由得被这雨丝牵回了更远的过往。那该是懵懂的少年时了,在故乡的院坝上,两块碎砖头摆开,中间横一根晾衣的竹竿,便是我们叱咤风云的球场。那时的羽毛球,是我们口中的“坝坝球”,没有划定的界线,更没有规整的网线,全凭着一股子野性的欢喜。球拍是简陋的木头拍子,球是掉了毛、飞起来摇摇晃晃的“废物”,但我们乐在其中。每一次挥拍,都带着一股使不完的傻劲儿;每一次奔跑,都像是要把整个院坝踏穿。那痕迹,是泥地上的一个个脚印,是额头上亮晶晶的汗珠,是黄昏里回荡的、不知疲倦的笑闹声。</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路总是蜿蜒,我将十五年的青春岁月,留在了军营的号声与绿装里。身体是练得结实了,但那枚白色的羽球,却似乎被尘封在了记忆的角落,连同那段院坝上的童年。直到2008年的一个下午,在朋友小谢居住的小区里,我的人生轨迹,竟又被一只羽毛球,轻轻地、却又是决定性地,拨动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那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坝坝球”了。小区空地上,工工整整地划着白色的场线,中间也规规矩矩地拉起了网线。虽是露天,却有了一种仪式般的郑重。我看见小谢与几位球友正在场上奔跑、挥拍。那球,不再是我童年里那只飘忽不定的、顽皮的鸟儿,它变成了一只驯良的鸽子,又或是一只迅捷的雨燕,在空中划出清脆而利落的“嗖嗖”声,循着某种我看不懂,却又觉得美妙的韵律,在网的两端来回飞舞。拉、吊、杀,动作舒展,竟有了一种微风中舞蹈般的自如。我站在场边,看得有些痴了,嘴里不自觉地喃喃:“这比我小时候打的,可是精彩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朋友看见我,热情地邀我上场。我却是胆怯了。多年未曾握拍,那军营里练就的力气,怕是用不到这方寸之间的轻灵上。然而,终究是拗不过朋友的再三催促,也拗不过心底那份被唤醒的、痒丝丝的渴望。我握紧了球拍,那陌生的触感,竟让我有一丝紧张。</p><p class="ql-block"> 初时,自然是手忙脚乱的。步伐是笨重的,如同在泥泞中跋涉;挥拍是僵硬的,仿佛在挥舞一段沉重的木头。那球也欺生,总是不听话地撞在拍框上,或是远远地飞出界外。但渐渐地,十五年的军旅生涯所赋予我的那份身体素质与不服输的韧劲,开始显现出来。我的移动快了些,回球也渐渐有了章法。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胸腔里也燃起了一团火,但那火是畅快的,是蓬勃的。我与小谢竟打得难分难解,你来我往,不分伯仲。当最后一球落地,我撑着膝盖,大口地喘着气,浑身大汗淋漓,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可那份从心底深处弥漫开来的愉悦,却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形容的。它洗去了中年生活的滞重与尘埃,让整个身心都变得轻灵而通透。就在那一刻,我对羽毛球,从童年那种漫无目的的“喜欢”,悄然蜕变成了一种清醒的、充满渴望的“爱好”。</p><p class="ql-block"> 人说“半壶水响叮咚”,这话放在那时的我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球技虽只是初窥门径,球瘾却大得惊人。我迫不及待地钻进了正规的羽毛球馆,有时一天甚至要打上两次,每次都是足足两个小时。那时的我,体重严重超标,步履移动起来,像一头困在笼中的熊,缓慢而吃力。加之技能粗浅,在球场上,我几乎是一场接一场的败局。那白色的羽球,在我眼中,时而如一道嘲弄的闪电,时而如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我能感觉到那些高端球友礼貌的疏远,他们不愿,似乎也不该,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我这样一个“累赘”身上。那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是一种混合着羞愧、焦灼与不甘的苦涩。球馆顶灯明晃晃地照着,照着我一脸的汗水与失落,那光,竟是有些刺眼的。</p><p class="ql-block"> 这苦涩的痕迹,烙得太深,反而激起了我骨子里那股在军营里炼就的倔强。我不能再这样野路子的胡打下去。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拜师。我找到了南充市专业的羽毛球教练莫贤林老师,郑重地要从他那里,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 那半年的时光,是刻骨铭心的。莫教练的训练,将我彻底打回原形。什么步法、握拍、挥拍,一切都要从最基础、最枯燥的动作练起。一遍,十遍,百遍……枯燥得让人几乎要发疯。而体能训练更是魔鬼一般,长跑、折返跑、蛙跳,每一次都感觉肺要炸开,腿要断掉。训练馆里,只听得见我粗重的喘息声和教练严厉的指令。汗水不再是愉悦的证明,而是痛苦的分泌物。然而,奇迹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悄然发生。半年之后,我的体重竟减轻了足足五十斤!昔日沉重的身躯,变得轻盈;滞涩的步伐,变得流畅;虚浮的力气,被扎实的耐力所取代。更重要的是,那原本不听使唤的球拍,仿佛成了我手臂的延伸,击球的手感,变得从未有过的清晰与良好。站在球场上,我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信心,不,是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实的信心。也正是在这蜕变之中,我对羽毛球的感情,愈发深沉了,它不再是单纯的爱好,而似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一天不打,心里便空落落的,仿佛缺了至关重要的一课。</p><p class="ql-block"> 汗水浇灌出的花朵,终究会结出果实。此后的十几年,羽毛球开始将一份份“成就感”,温柔地将我包围:</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代表嘉陵,参加南充市运动会羽毛球项目男子成年组比赛,荣获团体第二名。那沉甸甸的奖牌,是我汗水里第一次被社会所认可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2013年,我代表南充,参加四川省老运会羽毛球项目,在50岁年龄段男子单打比赛中,夺得个人第五名。站在省赛的舞台上,我看到的不仅是对手,更是那个曾经在球场上笨拙不堪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2016年,又是代表南充,参加四川省“索德士”杯,与搭档一起捧起了50年龄段男子双打第二名的奖杯。双打的默契,让我体会到羽球运动中“伙伴”二字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直到2023年,我再度代表嘉陵,参加南充市“重阳”杯羽毛球项目,在60岁年龄段的比赛中,一举夺得了男双第一名的桂冠。</p><p class="ql-block"> 这些奖牌与名次,是我羽球之路上最光亮、最显赫的痕迹。它们在我心中静静地闪烁,但它们告诉我的,却远不止于个人的荣光。它们让我愈发明白,这项运动给予我的,最强健的体魄、最坚韧的意志,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不仅要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还要尽我所能,去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乃至更广泛的人群,一同投入到这火热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去。</p><p class="ql-block"> 这份感悟,促使我在2023年,经过相关机关的培训,荣幸地被国家授予了“群众体育引领员”的称号。那本鲜红的证书,和那个独一无二的编号“162182”,于我,是一份至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无声的誓言。我将它看得极重,因为它意味着,我的羽球痕迹,不应只属于我个人了。</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当我路过这岳池县体育馆,看见雨中那几个执着羽球的身影时,我的心会被如此深深地触动。我走近前去,雨水模糊了他们的面容,却模糊不了那熟悉的、专注的神情。及至看清,竟是我高中时期的几位老同学!一位唐姓的老同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对我说:“那时家务多,人也年轻,总觉得运动是件遥远的事。现在岁数大了,身体的免疫力直往下走,才生出一种紧迫感来。除了国家倡导全民健身外,说实在的,也真是受了你的影响。总看你打球那么精神,我们这心里,也痒痒啊。”另一位胡姓的同学,话说得更恳切些:“我从前是最不爱动的,也不知怎么,你那打球的身影,总在我脑子里晃。为了能赶上你的球技,我可是下了苦功的。下班后,就在家里对着墙壁练小球,练反手的力量;每天雷打不动跑十公里练体能,做一百个双臂俯卧撑,二十个单臂俯卧撑。对这羽毛球,真像是着了迷,连一些饭局,都主动推掉了。”他顿了顿,声音在雨声中格外清晰:“现在我们几个人成立了一个羽毛球群,每天都邀着一起打,刮风下雨,也拦不住我们了。我们还要向你学习,争取以后,也能去参加县里、市里的老年羽毛球比赛呢!”</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场边,没有再说话。心中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与充实。如果我的这点羽球的光晕,我的这些浅浅的痕迹,能像今夜这细雨一般,无声地、持久地浸润开来,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亲人、朋友和同学,让他们也能寻得一份健康的快乐,那么,这实在是我平凡人生中一件至为光彩的乐事。到那时,我大约也就可以坦然面对那份“群众体育引领员”的称号,而心中无愧了。</p><p class="ql-block"> 夜色,终于完全笼罩下来。球场边的路灯“啪”地一声亮了,晕开一团暖黄的光。那光,照着依然飘洒的雨丝,照着场上跃动的人影,也照着我脚下这片湿润的、印着无数鞋印与球痕的土地。我转身,向着战友家的方向走去,脚步轻快。身后的球场上,那“啪、啪”的击球声,和着淅沥的雨声,以及偶尔爆出的欢笑声,合成一曲生动的夜曲,在这川东小城的夜里,悠悠地传得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 那声音,仿佛就是生命本身,在岁月的底版上,用汗水、热爱与时光,一点一点,敲出的、最朴素也最坚韧的回响。这,便是我的羽痕,是我生命里,最温暖的印记。它轻盈如羽,却坚韧如痕,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p><p class="ql-block"><br></p> 部分拍照 编辑按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羽痕》是一篇会呼吸的散文。作者王学文以“羽痕”为线,串起的是一段跌宕饱满的人生。从院坝上砖块为网、木拍挥洒的童年野趣,到中年重拾球拍时那份“痒丝丝的渴望”;从球馆里笨拙如熊的挫败,到拜师苦练后减重五十斤的蜕变;从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到一本编号为“162182”的“群众体育引领员”证书——这远不止于一个羽毛球爱好者的自述,更是一个生命如何通过一项运动,完成自我找寻、淬炼与升华的深刻记录。</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动人之处,在于其情感的真与细。那些“羞愧与不甘”、“痛苦与通透”交织的心理脉络,那些将雨丝比作“看客”、将羽球喻为“雨燕”的灵妙笔触,皆是源于生活深处的质感,非人工智能所能虚构。它让我们看到,热爱如何为平凡岁月刻下坚韧而温暖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特此推荐此文。它写给每一个在人生中场寻觅活力的人,写给所有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读者。这篇文字本身,就是一道“轻盈如羽,却坚韧如痕”的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简介】</b>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东夷诗坛、巨洋文化学会、安徽诗苑、晓岸听风格律精品诗社、寿光市子曰诗社等多个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b>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