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0日及2025年4月27日,我们两次来潭柘寺游览。下车就看到了这座牌楼,沿着小路向前行走,路上松柏挺拔,在阳光与蓝天的映衬下,充满勃勃的生机,很快就看到一座宏大的牌楼,过去就来到潭柘寺的山门前。</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因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清康熙帝曾拨款整修潭柘寺,并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宝珠峰南侧坡上,坐北朝南,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塔院等几部分。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其建筑规模亦当属京城寺院之最。</p><p class="ql-block">2001年,潭柘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为三间无梁殿式歇山顶建筑,筒瓦屋面,檐下为清康熙皇帝亲书石额“敕建岫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康熙皇帝御笔“天王殿”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像,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旃檀殿是潭柘寺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中轴线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其名称源于佛教经典中象征智慧的“旃檀木”,寓意殿堂如檀香般清净庄严‌。该殿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体现了皇家寺院的规制与工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潭柘寺大雄宝殿大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两座配殿,大殿院内还建有钟楼、鼓楼。</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七叶树)</p> <p class="ql-block">“帝王树”潭柘寺内古树名木中最著名的当数矗立于毗卢阁前的已有1400岁高龄的银杏“帝王树”。此树植于唐代,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须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配王树是与帝王树相对的雄银杏,形成“双雄”奇观。</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是中路的最后一重殿,居寺院最高点,原来是收藏经书的地方,俗称藏经楼,面阔七间,歇山顶,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于毗卢阁后面一个独立院落中,是全寺中所处地势最高的一座建筑,门额上高悬着清乾隆皇帝所题“莲界慈航”的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观音像前两侧侍立着龙女和善财童子。在殿内左侧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拜砖”。</p> <p class="ql-block">古柏位于潭柘寺的方丈院内,总共有两株,树高30多米,均为辽代所植,其树龄已千岁有余,所以称为“千年柏”,粗可数围,树干笔直,直插云天,粗壮挺拔,十分壮观。据说这两株千年柏与潭柘寺同龄,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侧柏,有“华北柏树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猗玕亭,俗称流杯亭,位于帝后宫。是皇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的地方。该亭建在原无逸殿的遗址上,四角攒尖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清乾隆皇帝亲书“猗玕亭”匾。亭内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宽度、深度均为10厘米,石槽构成的图案从南向北看为龙头形,从北向南看为虎头形,构思奇妙,所以该亭又俗称龙虎亭。</p> <p class="ql-block">竹林院因院内种有两池名贵的“玉镶金”竹而得名,院内东房三间是御书房,是皇帝在寺留住期间读书和办公的地方,门额上原挂乾隆皇手书“猗玕清净”的匾额和“石山水流动皆静;云间山出幻且宁”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楞严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专用于弘扬《楞严经》和楞严咒的佛事法坛,2013年复建后成为国内仅存完整的同类建筑,其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设计独特,体现了清代皇家寺院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楞严坛采用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底座为八棱形汉白玉须弥座,外围以汉白玉石栏围护,殿顶为圆形攒尖顶,覆鎏金顶,四面设门,其余四面为木质花棂窗。‌‌殿角飞檐翘角,饰琉璃吻兽及风铃,正面悬挂乾隆御笔“寂照真如”匾额,其余三面为果亲王弘瞻题“金姿宝像”“慈云普覆”及显亲王衍璜题“月镜常圆。</p> <p class="ql-block">榉树</p> <p class="ql-block">金刚延寿塔</p> <p class="ql-block">元宝槭</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戒坛殿是僧人举行受戒仪式的核心场所,用于授予佛门大戒(具足戒,又称比丘戒),使僧侣取得正式资格。‌ 该殿位于潭柘寺西路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是寺内重要的宗教活动空间。</p> <p class="ql-block">传说此老虎原来住在潭柘寺后山的上峰,时常下山伤害牲畜,后来受到寺内“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教化而弃恶从善,改吃素斋。它每日都伏在因亮法师身边,听其讲经,中午跟随因亮法师去寺中喝粥。清末宣统元年,因亮法师圆寂后,虎悲恸欲绝,不食不动,终日哭泣,5日后死去。寺僧感其至诚,遂将其葬在下塔院内。</p> <p class="ql-block">伏地卷柏</p> <p class="ql-block">地钱</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西观音洞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是求平安的重要场所。与之对应的东观音洞则侧重求姻缘和求子功能,二者存在明确分工。‌‌</p> <p class="ql-block">白杜(丝棉木)</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年度咖啡厅摆放的各种各样插花。</p> <p class="ql-block">走进潭柘寺仿佛穿越时空的迷雾,回到佛教初入中原的年代。这座比北京城的历史还要悠久的古刹,见证了北京城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过往,是一部活着的教科书,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去守护、去传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