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天人合一"思想渊源及地域文化背景研究(2)

金章丘历史文化

<h3> (此文为2025年泉城文脉座谈会暨“蒿庵故里”文化论坛会议上的讲话稿下半部分)</h3><div><br></div><h1> 作为"山左第一醇儒"的张尔岐,其"天人合一"之思想,根植于长白山区域千年文脉的沃土之中。是邹衍的宏大宇宙视野,给了他"宇宙天地"的哲学勇气;是郑玄的融通礼学经典,给了他"即器明道"的学术利器;是范仲淹的忧乐情怀,给了他"关切民生"的价值取向;而与顾炎武的切磋砥砺,则进一步锤炼了他的实学精神。</h1> 古长白山图 山东长白山 <h1> <font color="#ed2308"><b>三、天地之气:长白山区域的地理环境与学术思想之交融 </b></font><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b>(一)自然地理与人文气象的交互影响</b></font></div><div> 长白山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此地思想文化的滋生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此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连峰沓嶂,跨四县之境"。其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太平御览》云:"长白山者,因此山云气常白,故名之"。这种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了生活于此的思想家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邹衍的"大九州"说,其宏阔的宇宙视野,或许正得益于长白山"俯视群山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的地理环境。登高远望,黄河、小清河象两条银带经其北入渤海,泰山山脉在其南遥相对应。这种登高望远的地理体验,很容易激发思想家们对宇宙格局的宏观想象。</div></h1> 黉山图 <h1> <font color="#ff8a00"><b>(二)地灵人杰:长白山区域的文化生态</b></font><p> 长白山区域不仅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生态也极为丰富。这里有"章丘八大景之一的'东陵晓月'",十二景的“摩诃秋翠”,有"范公泉在会仙山南麓",有"醴泉,在黉堂岭北麓。有范公祠,有醴泉寺,昔范文正公读书处"。这些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这种文化生态为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张尔岐之所以能够形成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与长白山区域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密不可分。他在《周易说略》中体现出的易学观,认为"《易》乃模写天地之易",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正是长白山区域文化生态在其思想中的反映。</p></h1> <h1> <font color="#ed2308"><b>四、薪火相传:张尔岐对长白山区域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创新</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ff8a00" style=""><b>(一)对邹衍阴阳五行思想的吸收与转化</b></font></div><p><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333333" style="">张尔岐的"天人合</font><font color="#333333">一"思想,首先体现在对邹衍阴阳五行思想的吸收与转化上。他以五行学说来说明性命之理,认为</font><font color="#b06fbb"><b>"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b></font><font color="#333333">。这就将邹衍那种主要用于解释王朝更替的阴阳五行学说,转化为一种心性论哲学,为儒家伦理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font></p></div></h1>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中记载的邹衍 《凤角书》书影 <h1> <font color="#ff8a00"><b> (二)对郑玄礼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font><div> 作为"卓然经师",张尔岐对郑玄的礼学思想有着深入的继承和发展。他<font color="#b06fbb"><b style="">"全录郑玄的注,精心选择贾公彦的疏"</b>,</font>撰成《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顾炎武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因句读以辩其文,因其文以识其义,因其义以通制作之原"。但张尔岐并非简单地墨守郑注,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他批评对"中庸"一词的误解:"盖以言中庸而不指名其物,人得本所所见以为说,如覆物而射之,各设隐语,摹求形似,以妄意一当而已"。这种批判精神,使得他能够在继承郑玄礼学的同时,又有所创新。</div></h1> <h1> <font color="#ff8a00"><b>(三)对范仲淹"忧乐"精神的实践</b></font><div> 张尔岐虽然选择了"闭门著书,讲学故里"的人生道路,但并未忘记士人的社会责任。他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有着深刻的实践。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中,他虽未能如范仲淹那样建立功业,但通过著述立说、培育人才,践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在遗嘱中告诫子孙:"<font color="#b06fbb"><b>子孙辈不拘东西各房所出,但有聪明能读书者,大家极力成就之。倘有一人能大门户,皆祖宗光荣"</b></font>。这种对教育重视,正是范仲淹"忧乐"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div></h1>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中记载的范仲淹 <h1></h1><h1> <font color="#ff8a00"><b>(四)与顾炎武实学思想的交融</b></font></h1><div> 张尔岐与顾炎武的交往,是清初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顾炎武"自称精于三礼,卓然经师,不及尔岐"。二人在学术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顾炎武的实学思想对张尔岐有着重要影响,而张尔岐的礼学研究成果也为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提供了学术支持。</div> 《山东考古录》 <h1> <font color="#ed2308"><b> 五、结语:地域文脉与思想巨擘的双向成就</b></font><div><br></div><div> 张尔岐,这位明清之际的"山左第一醇儒",其"天人合一"之思想,体大思精,弥纶群言。它绝非书斋中的孤明先发,而是深深植根于长白山区域千年文脉的沃土之中。是邹衍的宏阔宇宙视野,给了他"范围天地"的哲学勇气;是郑玄的融通礼学经典,给了他"即器明道"的学术利器;是范仲淹的忧乐情怀,给了他"关切民生"的价值取向;而与顾炎武的切磋砥砺,则进一步锤炼了他的实学精神。</div><div> 反过来,张尔岐的卓越成就,亦如一座丰碑,昭示着长白山这一区域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发祥地的非凡地位。它向世人证明,此地方寸之间,足以孕育回应宇宙人生的根本性问题;此地的山水灵气,足以滋养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的思想传统。从邹衍的"谈天"到张尔岐的"论《易》",从郑玄的"注《礼》"到张尔岐的"句读",一条清晰的思想链条历历可见。最终,张尔岐以其一生的践履,为其思想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他"安贫守道,境困而志愈坚",在明清鼎革的巨变中,选择了"守朴藏拙"的文化坚守。其人格与学问浑然一体,其自身便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典范。顾炎武的悼诗——"从此山东问《三礼》,康成家法竟谁传"——既是对知音逝去的无尽哀思,也无意间为长白山区域的思想史诗,画上了一个苍凉而深远的句读。</div></h1> 蒿庵故里”文化论坛 与各地部分文史专家合影 与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陈建林会长合影 <h1> 然而,此句读并非终结,蒿庵书院之"辨志"堂,依然矗立,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与"天人"之学的不解之缘。<font color="#b06fbb"><b>长白山区域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思想传统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为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提供着古老的智慧。</b></font>正如张尔岐在《周易说略》中所言:"《易》乃模写天地之易",长白山区域的思想家们,正是通过观察、体悟这片天地的运行规律,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探索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div><br></div><div> <b>(文图:翟伯成)</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