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南侧。坐南朝北,南北长38.6米,东西宽64.5米,占地面积2490平方米。据《大同县志》记载,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1392),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府邸于明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清代、民国曾予修缮。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下部为琉璃贴面须弥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狮、象、麒麟、鹿、飞马等动物图案,壁身正面雕刻九条巨龙翻腾于云海中。全部壁面用426块黄、绿、白、赭、紫、蓝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壁顶部为仿木构庑殿顶,檐上勾滴、瓦垄、脊兽、戗兽俱全,正脊上雕刻行龙、莲花等图案。九龙壁前池沼长35米,宽4.75米,中有双孔石桥,四周设石栏杆,望柱上石雕石榴、动物等。1954年,因城市建设,依九龙壁原状向南迁移28米。现存历代重修碑5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1年6月25日,大同九龙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同古城的石板路上,我走到九龙壁前,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这座明代遗存的琉璃照壁,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九条金龙盘踞其上,仿佛随时要破壁而出。我站在广场中央,望着那腾跃欲飞的龙姿,忽然也生出一股跃动的冲动——这一刻,人与历史,竟因一个动作悄然共鸣。</p> <p class="ql-block">我脱下外套,活动了下肩膀,像要与这古建筑来一场无声对话。双脚蹬地,纵身一跃,双臂高举,仿佛要触到那壁上腾空的龙尾。风从耳边掠过,石砖地面在脚下短暂消失,那一刻,我不是在拍照打卡,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六百年的匠心致意。阳光正好,天空澄澈,连空气都带着跃动的轻盈。</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起跳,我换了个姿势,单腿屈膝,另一条腿伸直前伸,手里还攥着一枚从路边捡起的小石子,权当是传说中的“龙珠”。动作或许不够标准,但心意是认真的——我要像那九龙壁上居中的主龙,昂首向天,气贯长虹。古建的彩釉在阳光下流转着金绿交辉的光,我仿佛听见了历史深处传来的一声龙吟。</p> <p class="ql-block">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腾空,都像是在与时光较量。双腿渐沉,呼吸渐重,可心中的轻盈却越来越盛。手中的小石子早已放下,但那份想要“飞起来”的感觉却愈发清晰。九龙壁静静矗立,龙目如炬,仿佛在说:凡人虽无翼,心若腾跃,亦可凌云。</p> <p class="ql-block">跳累了,我索性张开双臂,站在壁前静静仰望。蓝衣黄背心的装束在古墙前显得格外鲜活,不像闯入者,倒像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信使。龙纹斑斓,层层叠叠,每一道曲线都藏着匠人的呼吸与王朝的余温。我忽然明白,所谓“腾空一跃”,不只是身体的腾起,更是心灵对厚重历史的一次轻盈回应。</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陆续来了游客,有人拍照,有人驻足,也有人像我一样,忍不住跳了一下。那一刻,我笑了——原来不只我一人想用最朴素的方式,与这座壁、这条龙、这座城市对话。阳光洒在石砖上,映出跳跃的身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共舞,无声,却热烈。</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我回望九龙壁,它依旧沉默地立在那里,金龙盘踞,气势如虹。而我,带着一身微汗与满心轻快,脚步轻快地走向下一个街角。这一跃,没惊动风云,却让我自己,真正落地于这座城的呼吸之中。大同的早晨,因一面壁,一次跳,变得不一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