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乾隆行宫:徐州的历史印记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秋高气爽,徐州晴空万里,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宜人。晨光初照,为这座清代皇家行宫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辉,仿佛穿越时空的邀约。</p> <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又名“云龙山行宫”,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118号的徐州博物馆院内,地处云龙山南麓,东接御桥,西至中山路,南抵云龙山,北达土山,地理位置优越,融合了山水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是清代帝王南巡的历史见证,又是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山水格局的核心人文地标。</p> <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徐州食宿休息和从事政治活动的临时住所。行宫现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当年,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经过徐州,地方官吏为他在云龙山下营造了这座行宫。</p> <p class="ql-block">行宫建好后,乾隆皇帝非常满意,来徐州的四次里,除第一次来徐州外,其余三次都住在这座行宫。</p> <p class="ql-block">讨论他还亲笔题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p> 乾隆行宫为三进院落,原为禹王庙改建而成,现存主体为清代宫廷风格建筑,分前殿、中殿、后殿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对称,虽历经沧桑,仍存大殿及部分复原场景,尽显皇家气派。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13.3米,进深6.8米,采用“四梁八柱”结构,全系川柏木搭建,单檐挑角,黄釉筒瓦覆顶,椽檀彩绘龙凤、牡丹、山水等图案,廊楣金龙盘绕,立柱以生漆、麻布包裹三层后涂漆防腐,彩绘工艺精湛,图案涵盖龙凤、花鸟、亭台楼阁等,屋檐正反两面皆有装饰,尽显匠心。 乾隆行宫院内,行宫内收藏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铸造的幽冥钟,来源不详。幽冥钟高154厘米,底径123厘米,采用蒲牢作钓手。 钟座为八块荷叶型,其一已损,每瓣上铸铺首衔环,下铸龙纹。钟身下部一圈单龙戏珠纹饰。钟顶四周铸云纹,云纹下方铸字一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钟身竖铸“幽冥钟”三字,每字径19厘米。<div>  三字右侧铸“大清康熙伍拾年(1711年)宋道人募化建修”,左侧铸“龙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岁次辛亥重建”,每字径约3厘米。钟上有铭文。沧桑古朴,见证了行宫的历史变迁。<br></div> 乾隆驻跸徐州期间,常于行宫召见治河大臣,茶宴成为议政的重要场合。 乾隆嗜茶,六下江南留下多首茶诗。行宫碑廊现存其御笔诗碑,如“汲水烹茶归石鼎,松风万壑响笙簧”,可推测其驻跸时常以云龙山水沏茶,佐以行宫藏茶,品茗间吟诗作赋。 如今,行宫文创市集(见)推出“乾隆御茶”主题展,复原清代茶具、茶点,并定期举办仿古茶艺表演,游客可身着汉服,体验“奉茶礼”“三道茶”仪式,感受帝王茶事中的礼制与禅意。 御花园:古树参天,假山曲径蜿蜒,池水碧波倒映云龙山景,池畔石林翠竹点缀,宛如江南画卷。登临“观景亭”,可俯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全景,感受乾隆诗中“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的意境。 花园中央一池碧水蜿蜒如带,倒映着云龙山影与红墙黄瓦。池畔点缀太湖石假山,嶙峋之势与池中锦鲤相映成趣,暗合“一池三山”的传统园林美学。 <div>  六角观景亭飞檐翘角,亭内设石桌石凳,乾隆帝曾在此凭栏远眺云龙湖,吟诗作赋。<br></div><br> 御碑亭:飞檐高阁,匾额题“德备乾符应 利济思敷解泽流”,碑文虽模糊难辨,但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与“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仍能让人遥想乾隆帝驻跸时的文思与豪情。 池畔石林苍翠,翠竹萧疏,与曲径回廊蜿蜒交错,行走其间如穿行于水墨长卷。 <div>  廊庑两侧遍植松柏、银杏,秋日层林尽染,红叶与黄叶交织铺地,与青砖地面相映成辉。<br></div> 御花园内亭、台、楼、阁错落分布,飞檐斗拱皆施以彩绘,金龙盘绕其间。 乾隆御笔题写的楹联“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悬于廊柱,更添文雅之气。 御花园不仅是视觉盛宴,更蕴含深厚文化意蕴。园内复原了乾隆帝与大臣议事的场景,铜塑雕像栩栩如生,再现“阅河御览”的历史片段。<div>  游客可漫步曲径,触摸太湖石上的岁月蚀痕,或倚栏聆听池中锦鲤跃水的清响,恍惚间与帝王足迹重叠。</div> <h1>  乾隆行宫不仅是一座承载帝王足迹的历史建筑,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它见证了乾隆皇帝与徐州的深厚渊源,以及徐州在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h1><h1> 如今,乾隆行宫作为徐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向游客展示了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徐州的历史变迁。</h1><h1> 秋日的探访,让游客在秋风与阳光中,触摸清代盛世的余韵,领略徐州“大风歌起处”的壮阔与深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