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峰闲游莫干山,‍藏在竹海云海间的两天时光

易禧外婆

<p class="ql-block">国庆节的朋友圈里,满是年轻人晒的景区人潮、高速车流,我们老两口坐在阳台上翻着两天拍的照片,倒不羡慕。对年过七旬奔八的人来说,不用赶早高峰、不用挤公交的日子,天天都是长假。倒是侄儿侄女们,刚从 繁忙的工作节奏里抽出身,早就商量着要找个“人少、能喘气”的地方享受慢生活。大城市肯定不能去,肯定挤得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想想就发怵。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定了莫干山。明知这儿也不会空,但只要住到山上,早晚总能错开那些扎堆的游客,再说了,就算啥也不做,光吸吸山里的清风,也比在城里闻汽车尾气强。</p> <p class="ql-block">清晨不到六点,我生物钟敲醒。拉开窗帘,天才麻麻亮。想到头天晚上和侄女有约,急忙推开房门,侄女已经侯在门口“婶,出去走走不?”“走,咋不走”。很快,我们老两口和两个侄女加一个侄女婿集中在别墅大门口。天刚蒙蒙亮,竹林里还飘着薄薄的雾。道路上没有拍着长队的区间中吧,甚至没有什么行人,完全没有白日的喧嚣,显得格外幽静。别墅对面就是红色的游步道,这在二十年前是完全没有的。我们顺着游步道往下,因为游步道两边是成片的竹林。</p> <p class="ql-block">游步道上的吊桥,走的人多了,桥就晃晃悠悠的,吊桥是一个打卡点,平时人多的摩肩接踵,想拍个干净的照片可不容易。这会儿就给我们几个包场了。😄</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的竹海,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不是那种整整齐齐、一眼望到头的“竹林景区”,而是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有的竹子粗得要两人合抱,有的细得像根毛笔;</p> <p class="ql-block">老竹子的竿子是深绿色,带着一层白白的粉,新竹子则是嫩青色,摸上去滑溜溜的。</p> <p class="ql-block">看到漂亮的竹子,我们就忍不住停下来大张卡。</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竹子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招人喜欢,所以我们竟在竹林里钻来钻去,流连了许久。</p> <p class="ql-block">没有游客的吵吵嚷嚷,只有风吹竹叶的“哗哗”声、鸟雀的“叽叽喳喳”,还有我们自己的脚步声、呼吸声。走累了就靠在竹竿上歇会儿,闻着竹子的清香味儿,连呼吸都爽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里是真舒坦</span>。</p> <p class="ql-block">老公说,这晨走就是地地道道的钻竹林。</p> <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滴滴答答的汽车喇叭共鸣,游客山上了。虽然早已立秋,今年是秋来迟,大太阳下还是慢热的。我们别开人流躲进别墅休息,看看照片,掼掼蛋。</p> <p class="ql-block">下午4:00以后,大批的游客下山了,又是我们出门的时候。离我们别墅咫尺之遥是莫干山的一个有历史的建筑—老教堂。是莫干山建筑群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出了大门,拐个弯吊桥就看到一栋石头的尖顶房子。带我们去的吕主管告诉我们那就是老教堂了。</p> <p class="ql-block">那教堂不大,石块墙、尖顶,门口有几棵老梧桐树,枝桠长得比教堂的顶还高,树荫把整个教堂都罩住了。门口挂着块木牌,写着“莫干山基督教教堂”,下面还有行小字:“1925年建,原名‘莫干山联合礼拜堂’”。吕主管介绍:教堂建于1923年,由美国人海依士设计建造,旧称“聚会堂”,是莫干山地区耶稣教徒的礼拜场所,也是当时西方人社交活动的中心。建筑采用就地山石砌筑,属于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面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就几排木头椅子,刷着暗红色的漆,椅背上还留着淡淡的木纹;前面有个小小的讲台,台上放着一本旧圣经,封面都磨得起毛了。吕主管介绍:这教堂是当年外国传教士来莫干山建的 ,清末民初的时候,莫干山成了“避暑地”,好多外国人来这儿盖别墅,就建了这座教堂,不光外国人来,附近的村民、山上的茶农也来,后来慢慢成了大家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文革的时候遭过灾,屋顶给掀了,椅子也烧了。2018年,莫干山管理局对其进行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堪称“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一批青年经济学者在此“第一次集体发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贡献了诸多关键思路,也让这座教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椅子上坐了会儿,教堂里的人并不多。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倒也漂亮。</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其全石材结构、彩色玻璃窗等设计兼具宗教与艺术价值,独特的中世纪城堡式风格使其成为莫干山摄影和文旅的热门打卡地,游客在此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欣赏建筑的美学魅力。</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教堂是一个很大的露台,在这里可以喝茶,歇脚,聊天。</p> <p class="ql-block">在露台居高临下看风景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出来,已经是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我们住的别墅面东背西,西面有个大露台,是看落日的极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过竹梢时,我和老公正倚在别墅西侧的阳台栏杆上。这方朝西的露台像被特意安在山的臂弯里,将整片落日盛得正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起初,太阳还悬在远处的山脊线上,把流云染成半透明的金箔,风穿过竹林时都裹着暖光,落在肌肤上是柔软的触感。不过片刻,它便沉得低了,将天空的底色晕成层次分明的橘红与胭脂粉,连别墅的灰瓦都被镀上一层琥珀色,檐角的风铃在余晖里晃出细碎的光。</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缕光吻过竹海时,天际线渐渐洇开淡紫。山风转凉,远处村落亮起第一盏灯,而阳台的藤椅上,还留着落日未散的余温,连呼吸里都掺了几分温柔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老两口的腿力不行,所以我们没有下剑池和芦花荡。但是在山上还有一个地方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滴翠潭,这里藏着一段文人与山水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滴翠潭是20世纪80年代利用废弃采石场改造而成的景观。1987年,著名篆刻书画家、鲁迅先生的学生钱君匋到莫干山避暑,见潭边巨岩光秃无饰,甚觉可惜,便欣然挥笔题写了“翠”字。这个字高约10米,宽近5米,是他平生所写最大的字,被称为“江南第一擘窠大字”。为了将这个字刻于崖壁,管理局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被誉为“江南第一擘窠大字”‌,镌刻于潭边20余丈高的赭红色巨岩上,辅以“风月无边”“莫干好”等字样,是莫干山代表性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翠”字在山崖上是凹形,而倒映水中呈“凸”形,也算奇观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绿色的“翠”字与潭水、睡莲、挹翠亭相映成趣,雨季时山泉顺崖而下形成明珠瀑,崖壁上还镌刻着“风月无边”“莫干好”等诸多名家书法,成为莫干山极具代表性的景观,也让这片山水因人文墨香更具韵味。</p> <p class="ql-block">就要下山了。收拾行李的时候,侄女婿说“时间过的好快,好像才来就要走了”。是啊,轻松的慢生活,好山好水好心情,日子自然也觉得过的快了。风又吹过来,竹叶“沙沙”响,像在跟我们道别。车子开下山的时候,我回头看,那栋红砖墙的别墅慢慢藏进了竹林里,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莫干山的特色是“竹、泉、云、瀑”,我们老两口没去看泉,也没去看瀑,就钻了钻竹林、逛了逛教堂、看了场灯光秀、在阳台看了云海和落日,可短短两天,却把莫干山的好尝了个遍。不是尝那些“网红景点”的热闹,是尝那份藏在竹林里、云海间的清静,尝那种不用赶时间、不用挤人群的闲淡。对我们来说,旅行不用去多远的地方,不用看多少风景,只要能跟亲友在一起,能吸口干净的空气,能慢慢走、慢慢看,就够了。莫干山的这两天,就是这样的日子 ,像山里的清风,轻轻的,却记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