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吹过你吹过的风也走过你走过的路

罗璘

<p class="ql-block">亿万年来,波澜壮阔的新安江水冲不破叠嶂山峦的围困。</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络绎不绝的徽州人用双脚在悬崖峭壁上踩出了一条生路。</p><p class="ql-block">古道上每一块青石条,都镌刻着厚重的徽州历史;峡谷里的涓涓细流,是一代又一代皖南人汇聚的汗水和泪水。这古道,它一头连着黑白徽州,一头连着烟雨钱塘;它一头连着故土家园,一头连着生计梦想。​</p><p class="ql-block">这条蜿蜒绵延的峡谷古道,从皖南绩溪县临溪镇湖里村起,经仁里、汪村、瀛洲、龙川、到伏岭镇的湖村,经江南村“江南第一关”、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到达浙江西部的临安市马啸乡止,贯通了古徽州和浙江,这就是徽杭古道。徽杭古道承载的,不只是肩膀马背上的货物与行嚢,还有古道这端与那端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吸引着天下徒步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我来到了皖南,我来到了绩溪,我徒步徽杭古道,打开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之窗。​</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求生之路。</p><p class="ql-block">“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悲怆的民谣,道尽了古徽州人以前的生活状况。山多地少、地狭人稠,生存资源匮乏的生存环境,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存空间。早在遥远的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经从这里远赴异乡了,他们在这峡谷里穿行,在大山中披荆,他们挑着担子,背着行囊,迎着阳光,披着风雨,踏出了一条皖南通向世界的生存之路, “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三天到余杭,鸭蛋未露黄;走到深渡 ,忘了家务;到了杭州,万事一丢”,皖南的谚语,印证着徽州与杭州的渊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求学创业之路。</p><p class="ql-block">行走在古道上,穿行在峡谷中,你似乎看见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背影,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新文化运动领导者胡适……这些巨商大师,也是从这条峡谷的古道上走出来。走过这古道,就走过了唐人的绝句律诗,翻过了宋人的长短赋词,越过明清的贫富兴衰,在大山之间,在历史的青石板上,我的脚印与前人的脚印重合。昨天与今天,历史与现实,星移斗转,岁月不停,而我留下的脚印,又在等着某一个后人的覆盖。</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红色之路。</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寻淮洲率领的红军红十军团先遣队3000多人北上抗日曾穿越古道,在蓝天凹山脊挖掘战壕与敌斗争;方志敏领导的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在徽州发展党的组织,经常活动在这里;在秋风岭古道上,红军皖南独立团及中共石埭县委游击队数百人进驻际上村与国民党军队激战,17名红军长眠在这里;四十年代,皖南的新四军在这留下了深深的革命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登山路口的廊桥石碑上,刻着汪国真一句充满浪漫情怀的诗句。这诗句,道出了千百年来每一个从徽杭古道走出来的人的心声,也道出了每一个从这里走过去的革命者的心声。​</p><p class="ql-block">行走在皖南大地,看不厌小桥流水古村落,拍不尽青砖黛瓦马头墙,叹不已砖雕木雕牌坊群,唱不完徽风皖韵新安潮。行走在这徽杭古道上,我们就穿越了时空,背后渐行渐远的是历史,迎面走来的是新时代。</p><p class="ql-block">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喜欢,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心动2025的视角”,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