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中共江苏省委地下交通站;</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上海总工会的秘密办公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曾走出驾机飞向光明的志士,</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留下巴金伏案写作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策划迎接上海解放的起义,</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晒出向地下党报警的红衣;</p><p class="ql-block">这里,虽已经片瓦无存,</p><p class="ql-block">但我永远记住它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上海,</p><p class="ql-block">狄斯威路,</p><p class="ql-block">麦加里。</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麦加里不仅是一条上海的老弄堂,更记录了我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承载着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图为麦加里前弄口)</p> <p class="ql-block">麦加里修建于1923年,原是英国“麦加利银行”为解决员工住宿,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投资建造的一条里弄,以银行命名“麦加里”。(左上弧形为AI创作图片,下同)</p> <p class="ql-block">弄内住宅南北朝向,是在“石库门”基础上改良的“新式里弄”,共有38个门牌。(图为麦加里前弄)</p> <p class="ql-block">麦加里的故事远不止于家长里短的烟火,它的每一块砖缝都嵌着难以忘怀的传奇。(图为麦加里后弄)</p> <p class="ql-block">1925年9月18日,奉系军阀淞沪戒严司令部解散并封闭了上海总工会。当晚,中共上海区委决定改组上海总工会党团,由汪寿华、谢文锦、项英和林育英4人组成新的党团,在麦加里21号秘密办公,领导全市工人运动。</p> <p class="ql-block">据《上海工运志》记载: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麦加里21号又成为上海总工会秘密机关。(图为麦加里21号前门)</p> <p class="ql-block">起义总指挥周恩来(上左图)与赵世炎(上右图)、罗亦农(下左图)、汪寿华(下右图)等工运和党组织领导人,多次在麦加里召开会议、研讨起义作战计划与罢工部署。</p>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21日上午9时,中共上海区委正式作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定,上海总工会在麦加里21号发出总同盟罢工令。中午12时,上海80万工人开始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p> <p class="ql-block">1928年,麦加里11号成为中共江苏省委地下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陆默深( 上左图,时年20岁)、廖家礽(上右图,时年19岁)等在麦加里11号开展工作。他们组织参与在嘉定展开的“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斗争,遭到挫败后转移到麦加里继续斗争。</p> <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11日凌晨,麦加里11号交通站被国民党军警破坏,陆默深、廖家礽等七人不幸被捕,不久被杀害于嘉定西门外高义桥刑场。</p> <p class="ql-block">1933年的春天,麦加里迎来了一位面目清癯的年轻人,他就是从环龙路(今南昌路)迁入麦加里21号的作家巴金。</p> <p class="ql-block">巴金住在21号亭子间,楼下和前楼住着索非夫妇一家。索非本名周祺安,早年从事无政府主义宣传,是半月刊《微明》的主编,</p> <p class="ql-block">巴金先生每天要爬上这样的楼梯,来到13.8平方米的亭子间,开始一天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在麦加里的日子里,小说《春》开始萌芽。巴金还与吴朗西、丽尼等人共同创办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并主编“文化生活丛刊”。与靳以共同创办了《文季月刊》。</p> <p class="ql-block">1933年8月,巴金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由于麦加里离鲁迅居住的山阴路很近,史料记载巴金与鲁迅相见不下七次。(上图为鲁迅和在山阴路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在麦加里的日子里,巴金收到来自“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一位高中生的来信。</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的通信,两人在新雅酒家见面。这位女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巴金患难之妻的萧珊。</p> <p class="ql-block">巴金在小说《窗下》中对麦加里周边有这样的描述:“我的写字台放在窗前,窗台很低,我一侧头便可以看见窗外的景物。上面是一段天空,蓝天下是土红色的屋顶,淡黄色的墙壁,红色的门,墙壁上一株牵牛藤沿着玻璃窗直爬到露台上面。”</p><p class="ql-block">( 图为巴金在文中描述与麦加里一墙之隔的的“兰心里”)</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一条清洁幽静的巷子。其实这对面的房屋跟我住的弄堂中间还隔了一堵矮墙。越过这堵矮墙才是我的窗下。从我住处的后门出去,也有一条巷子,但是它比矮墙那面的巷子窄狭而污秽,墙边有时还积着污水和腐烂的果皮、蔬菜。(图为巴金文中描写仅存一段的“矮墙”)</p> <p class="ql-block">1946年,麦加里有过一件惊天机密。</p><p class="ql-block">麦加里1号原是国民党空军家属宿舍,空军飞行员刘善本(上右图)与妻子周叔璜住在这里。(上左图为麦加里1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命令第八大队在6月23日前将昆明美军移交的无线电器材空运到成都。刘善本于6月22日驾驶美制B-24型重轰炸机,从昆明起飞,途中改变航向飞往延安,最终降落延安,成功起义。</p> <p class="ql-block">刘善本起义后,蒋介石命令汤恩伯查抄刘善本住宅。</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指示上海地下党保护刘善本家属。共产党员华克之(上左图)接到潘汉年传达的命令,秘密前往麦加里。(上右图为麦加里1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华克之以上海《时事新报》记者“张庭坚”的化名采访,甚至亮出孔祥熙的牌子,才得以在军统特务的监视下与周叔璜取得联系,传达了刘善本安抵延安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善本的母亲、弟妹撤至山东老家,周叔璜带两个女儿回四川娘家,解放后一家人终于团聚。</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一幕发生在我的家——麦加里38号。(图为麦加里38号后门)</p> <p class="ql-block">彼时,人民解放军从三面包围上海,中共上海地下党决定策反我的外公,国民党军联勤总部中将巡视员张权率部起义。</p> <p class="ql-block">根据计划,起义部队将切断市区与吴淞的陆路交通,并强攻北四川路敌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然后直扑复兴岛,活捉蒋介石。(图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列张权画像)</p> <p class="ql-block">然而,终因叛徒出卖,1949年5月15日下午4时,张权将军视察吴淞炮台返回麦加里时不幸被捕,起义功败垂成。(图为八一电影制片厂1998年拍摄《大战宁沪杭》剧照)</p> <p class="ql-block">面对国民党特务翻箱倒柜的搜查,外婆胡雪影沉着应对,致使敌人一无所获。</p> <p class="ql-block">当时母亲胡丽华只有19岁,乘特务不备,在二楼窗台晒出一件红色上衣。这是约定的报警信号,使前来接头的中共地下党员王亚文、王锡珍及时脱险,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免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张权将军受尽折磨,宁死不屈。1949年5月21日,被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以“银元贩子”的罪名枪杀在南京路大新公司(今市百一店)门口。</p> <p class="ql-block">将军临刑前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成功万岁!”英勇就义。(上图为1949年5月22日上海《申报》报影)</p> <p class="ql-block">外公牺牲时年仅49岁,永远安息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鲜花和绿丛中。</p> <p class="ql-block">历史进入了公元2000年,随着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的修建,曾留下许多故事的麦加里永远消失,成了一堆破碎的瓦砾。</p> <p class="ql-block">又是二十五年过去,我在地铁口思绪万千,久久伫立。</p><p class="ql-block">想起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想起了很多事,</p><p class="ql-block">想起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p><p class="ql-block">麦加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