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南社古村游记

美友庞大

<p class="ql-block"> 东莞市市花—白玉兰</p> <p class="ql-block">  南社村,原名“南畲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下辖行政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距东莞市中心区18公里、茶山镇人民政府2.5公里,因位于东江支流南畲塱河边,后因避讳“蛇”字改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漫步南社明清古村落,时光穿越八百年的岭南韵味。青砖红石间,历史悄然苏醒。这座始建于宋朝的古村落,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  初识古村:小桥流水人家。穿过城门瞬间,我仿佛一步跨入了明清时代。寨墙以夯土和红石为基,青砖砌筑樵楼,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央的长形水池,池塘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着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注意到河两岸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左岸是达官贵人的琉璃瓦、青砖红柱的大户人家,右岸则是平民百姓的土墙灰瓦房屋。这种鲜明的对比见证了古村曾经的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  祠堂文化:崇文重教的家风。南社村是一座以谢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南宋末年,谢尚仁为避蒙古人南侵而从江浙迁居至此,成为南社村谢氏家族的始祖。谢氏注重教育,历史上这里出了11个进士和举人,29个秀才。</p> <p class="ql-block">  村中众多的祠堂,其中谢氏大宗祠最为壮观。它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采用歇山屋顶,在东莞地区祠堂中颇为少见。门庭廊柱外栅栏门端的铜质扇面上,“兰桂腾芳”四个楷书大字仿佛在诉说着宗祠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百岁坊也令我印象深刻。这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超过百岁,东莞县令上报朝廷,准予建祠,故命名为“百岁坊”。坊内一副长联“立业维艰虽一粟一丝无忘先泽,守成非易遵六德六行不坠家声”,既是谢氏家训,更令后人警醒。</p> <p class="ql-block">  谢遇奇家庙。谢遇奇是清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官至副将,跟随左宗棠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封建威将军。家庙现为“谢遇奇史迹陈列馆”,收藏了不少有关谢遇奇的珍贵史料和实物。</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一首谢遇奇5岁时写的小诗:“三亩鱼塘五亩瓜,成就全赖爹和妈。堤边垂柳迎风飘,今朝科举是我家。”足见其幼年时的才气与抱负。</p> <p class="ql-block">  小巷幽深:青石板路的诉说。漫步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青石板路布满青苔,仅容一人通行。民居房与房之间的间隔极窄,鸡犬相闻在这儿是名符其实。这些明清古民居大多以三间两廊为主,一律窄门高屋,多系青砖材料,四角以红砖石奠基。</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条小巷,发现一间古老的药店,门口一副“药有君臣,医无贫富”的对联让我浮想联翩。店内还有一个百子柜,看店的老人正在用午餐,时光在这里仿佛静止了。</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池塘边的榕树下,看宁静池水中古榕的倒影,听古戏台传来的民俗戏曲。南社那满满的古风,带给我一种世俗以外的平和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村落不仅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更保留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还是只是想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南社明清古村落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