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p> <p class="ql-block">他们借居亭畔爱莲居西的“我取轩”,檐前老树浓阴覆窗,将暑气与俗尘都隔在窗外,把布衣菜饭的日子过成了诗。</p><p class="ql-block">白日里,芸娘因暑气暂罢刺绣,终日陪沈复“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她心灵手巧,能把寻常食物变得雅致:用纱囊装茶叶藏进荷花心,次日取来烹天泉水,茶香韵尤绝;将芥卤乳腐与虾卤瓜搭配,制成“双鲜酱”,连沈复起初厌恶的滋味,也渐渐品出了脆美。案头常有芸娘修补的“继简残编”,那些破书残画经她粘补、沈复补全,成了两人共赏的珍宝。</p><p class="ql-block">节庆时分的闲趣更令人心折。七夕,芸娘在轩中设香烛瓜果,与沈复同拜织女星;七月望夜,隔岸萤火点点,她鬓簪茉莉,与丈夫对酌闲话。最难忘中秋,沈复特意嘱守门人勿放闲人,携芸娘登沧浪亭,铺毯席地而坐,待守者烹茶上来。看明月升上林梢,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两人俗虑顿消,芸娘还笑言“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p><p class="ql-block">这段时光没有富贵扰攘,只有清风、明月与彼此相伴。后来迁居别处,芸娘仍“自别沧浪,梦魂常绕”,而沈复始终记得,在这里,他们把寻常岁月过成了人间至乐</p> <p class="ql-block">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p> <p class="ql-block">沈复的创作题材高度生活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提炼诗意。他的创作围绕着夫妻情谊、市井百态、游历见闻这些平凡生活的细节而展开。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审美化书写,继承了晚明小品文传统,具有“以俗为雅”的特点。这种以“小我”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在清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与同时代桐城派散文的“义理”追求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结构《浮生六记》采用板块结构,各卷按内容分类,都有明确的主题。各卷的安排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卷叙事也以时间为序,叙事集中而条理分明。处理内容重复时则参照《史记》互见法,做到详略得当、内容互补。情感沈复的情感书写突破了传统文人“含蓄节制”的规范,更强调情感的真实流动。首先表现在夫妻之情的直白,他公开赞美陈芸的才华与品格,并直言“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其次是悲剧意识的渗透,沈复多愁善感,他的书中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美好易逝的伤感。时代意义沈复一生科举失利、家道中落,其创作代表了清代边缘文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在书中,他表现出对科举制度的疏离,他极少提及功名追求,反而以生活艺术对抗主流价值观。其次,陈芸被塑造成兼具才情与叛逆的女性,突破了传统的“妇德”框架。</p> <p class="ql-block">北宋文人苏舜钦被贬后建造了沧浪亭,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p> <p class="ql-block">沈复和芸娘在苏州居住时,曾去不远的沧浪亭游玩,沈复先让守门的老者勿放闲人,之后带着芸娘及幼妹入园,亭建在土山之巅,循级而上,“周望极目可数里”,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炊烟四起、晚霞烂然,把水岸与暮色融为一体,两人铺毯席地而坐,看“一轮明月已上林梢”。</p> <p class="ql-block">芸与沈复虽清贫,但过的充实且有趣,沈复没有考取功名,也是两人共同的追求使然。</p><p class="ql-block">中秋夜的沧浪亭。一轮皎洁的明月已悄然爬上树梢,银辉洒满亭间。微风轻轻拂过衣袖。月色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如镜般明亮,让人心生宁静。此时,心无烦绪,轻抿香茗,茶香与月色交织,此刻仿佛在一个避世的仙境,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p> <p class="ql-block">这年的中秋,他带着新婚半年陈芸和妹妹一起到沧浪亭品茶赏月。当时沧浪亭已是官府的园林了。“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p> <p class="ql-block">翼然凌空。清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又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p> <p class="ql-block">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p> <p class="ql-block">复廊相连</p> <p class="ql-block">花窗漏阁</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外观各式各样,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就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间隔多为相同或者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采用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形成了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漏窗的窗芯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还有一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离斑驳,使原来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真正产生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翠玲珑馆</p> <p class="ql-block">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p> <p class="ql-block">清代学者梁章钜集句而成,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的颔联“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p> <p class="ql-block">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各类竹20余种,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p> <p class="ql-block">仰止亭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新亭建在遗址上,原亭为六棱六柱、六角形屋盖式凉亭,石木结构,高6米,周长20米,顶盖小青瓦、柱为红色、顶内盖板与花额窗为绿色,亭西一米靠山处立有“讲经台”石碑一块。</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的变迁南宋初年,沧浪亭被抗金名将韩世忠购得,改名为“韩园”。韩世忠增建堂馆亭台,如“飞虹桥”“瑶华境界”(梅亭)等,并在园中遍植梅花,以表高洁之志。韩世忠罢官后隐居于此,自号“清凉居士”,还为当地兴建学堂,教化百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