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藏天地,金石载春秋——我的印章收藏与传承之思

不唱歌的刀郎 许一兵

<p class="ql-block">方寸藏天地,金石载春秋——我的印章收藏与传承之思</p><p class="ql-block">“方寸之间天地宽”,这句古语用来形容印章,再贴切不过。一方小小的印章,看似不起眼,却浓缩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人的风雅,于细微处彰显出浩瀚天地。我与印章的缘分,始于80年代的中学时期,从最初执刀刻印的好奇,到后来潜心收藏的痴迷,这方寸之物,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少年心事总如诗,那时的我,怀揣着“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总觉得“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偶然间读到唐代贯休《诺矩罗赞》中“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被雁荡山经行时白云缥缈、龙湫旁静坐时细雨迷蒙的空灵意境深深吸引。为了这份年少的向往,我效仿古人,取诗中意象为自己与同窗立字、取号,将满腔热血与憧憬刻进印章里。</p><p class="ql-block">因父亲来自陕西商洛山区,那里山水相依、石水共生,我便以诗中“云”之自在与文人“n漠之厚重为意,为自己取字“云漠”;又结合故土山水特质,取号“水石山人”,既有对渊源的惦念,也藏着寄情山水的洒脱。我还为同窗好友取字“雨濛”,借诗句中细雨迷蒙的温润意象,传递少年情谊。当这些字号被细细刻进石材,盖在纸页上时,朱红印记里仿佛既有雁荡山的云水意境,又有少年人“即将腾飞”的豪情,那份骄傲与憧憬,如今想来依旧鲜活 。</p><p class="ql-block">中学毕业那年,对印章的热爱第一次有了温暖的寄托。我亲手刻下一方“友谊天长地久”的印章,将这份青涩情谊一一盖在送给每位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与明信片上。那一方方印记,不是冰冷的刻痕,而是青春里最质朴的祝福,让平凡的纸张有了专属的温度与记忆 。</p><p class="ql-block">步入大学,这份对金石篆刻的热爱愈发浓烈。当时我就读于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校内美术协会给了我施展的天地,我有幸担任副会长,更牵头成立了篆刻小组。课余时间,我带着同学们摸索执刀力度、感受石材纹理,从篆字基础教起,看着大家从生疏到熟练刻出第一方印章,那份成就感至今难忘 。大学里最有趣的莫过于每年的生肖印创作,龙的矫健、马的奔腾、鸡的灵动,将生肖神态与篆刻线条融合,刻出的印章成了年末最抢手的明信片点缀,让祝福染上金石的厚重温度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收藏里,除了常见的寿山石、青田石印章,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特殊藏品。泥石印天然纹路中藏着菩萨轮廓与文字印记,如自然镌刻的密码,带着禅意与神秘;金印银印自带贵气,见证着历代权贵风貌;翡翠印色泽明艳,可佩可藏,却因硬度极高,需技艺精湛者方可雕琢,尽显“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门道 。竹根印与木雕印则以坚韧与温润见长,承载着古人对“信”的坚守 。</p><p class="ql-block">因从事抗战收藏,我的藏品中还有组沉甸甸的“红色印记”——抗日名人私印与红军梨木大印。那方梨木印没有金玉华贵,木质粗糙且带着烽火磨损痕迹,却曾盖在作战命令与文书上,见证过浴血岁月。它的刻痕里藏着烽火淬炼的信仰,提醒着我们红军精神当永远传承 。</p><p class="ql-block">印章的学问,远不止材质与工艺,更在其承载的记忆与精神。从汉代瓦印的古朴刚劲,到明清印纽的精湛灵动,材质为骨,雕工为魂,而精神记忆则是其永恒的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收藏与创作计划中,最心绪难平的是复刻“灵隐寺屠城庆功旗大印”。这方12厘米×12厘米的方印,高25公分,原是侵略者盖在庆功旗上的屈辱见证,已被掠夺而去。我特意在福建寻得优质寿山石,按1:1定制石材,决意将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同胞的缅怀刻进石材,让它成为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的镜子 。</p><p class="ql-block">如今,视力渐衰的我已难细刻印章,也曾想过出让收藏,但终究决定留给孙辈。或许他们起初当作玩具,但若某天追问“云漠”“雨濛”的由来、红军梨木印的故事,我便能诉说诗句里的意境、烽火中的坚守与青春里的热忱。</p><p class="ql-block">印章虽小,却藏着大大的天地。它是诗词意境的载体,是青春情谊的见证,是红色精神的传承。愿这一方方印章,带着岁月温度与历史重量,将金石之美、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代代相传 。</p><p class="ql-block">作者 许一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