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乌飞绕日,惊艳太阳神。一睡三千岁,今朝举世珍。庄严宽面具,肃穆立铜人。遗迹方坑下,商尘最底轮。</p> <p class="ql-block">从上海的长江尾追至金沙遗址,脚下是沉淀千年的文明土壤,眼前是震撼人心的古蜀遗迹,站在金沙遗址气宇不凡的大门口,满心都是“终于抵达”的狂喜,仿佛与三千年前的辉煌撞了个幸福的满怀!</p> <p class="ql-block">进入金沙遗址博物馆,令我欣喜的是迎接远方来客的竟是镇馆之宝——巨型金面具雕塑。它在绿意繁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仿佛从古蜀文明的时光长河中破壁而来。带着千年的神秘与辉煌,与周围的花草林木交融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古蜀先民的智慧与浪漫,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那尘封三千年的文明脉搏,叫人怎能不心生震撼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大步向前走,只见那太阳神鸟金箔的巨型雕塑在林间熠熠生辉,四只神鸟绕日飞旋的纹样极具动感,仿佛正裹挟着三千年的文明气韵在眼前流转。金黄的色泽与周围的葱郁林木、缤纷花草相映成趣,每一道纹路都似在诉说古蜀先民对光明与力量的向往,让我忍不住摆个POS与穿越时空的艺术杰作合个影。</p> 乌木林 <p class="ql-block"> 乌木林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东南角,是博物馆内的特色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乌木是岁月的见证,因大自然的刻画精妙绝伦。在这里,六十多根从周边地区出土的珍贵乌木错落林立,形成中国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沉睡了数千年的乌木如沉默的时光巨人,周身沉淀着远古的气息。它们以苍劲的姿态矗立,纹理间尽是岁月的刻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蜀大地的生态变迁与历史沧桑。碎石铺就的地面与葱郁林木环绕其间,让这份来自远古的静谧与现代的生机交融,每一根乌木都是自然与时光携手打造的艺术杰作,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千万年前的风与土,感受到古蜀文明那深邃而神秘的生态密码。</p> <p class="ql-block"> 一根根乌木似是从远古黑暗中走来的“黑精灵”。它们通体黝黑,纹理如精灵的神秘纹路,在天地间舒展着苍劲的身姿。或挺拔如柱,或虬曲似龙,于绿草碎石、葱郁林木间,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仿佛是守护古蜀秘境的黑精灵,将千万年的时光与故事,都凝结在这深沉的色泽与独特的形态里,每一次凝望,都似与远古精灵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这几柱万年植物木乃伊,犹如远古遗落的图腾。每一根都如神祇的权杖,在天地间镌刻着时光的密码。它们以黝黑的肌理诉说着远古的信仰,以巍峨的姿态承载着古蜀的图腾崇拜,似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媒介,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以图腾般的神圣感,彰显着远古自然与文明的共生之美。</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仿佛踏入了时光的裂隙,乌木的沉郁与博物馆的人文气息交融,既震撼于自然造化的神奇,更沉醉于历史文脉的厚重,这里是乌木的圣殿,更是触摸远古文明的诗意秘境。</p><p class="ql-block">让到访者得以直观感受远古生态与文明的深邃联系,在现代场馆中搭建起一条通往洪荒岁月的时光隧道。</p> 遗迹馆 <p class="ql-block">穿过乌木林来到遗迹馆。</p><p class="ql-block">遗迹馆内原状展示着金沙遗址核心地带——祭祀区的考古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走进考古坑里,沉浸感直接拉满。眼前这几个方坑,就是三千多年前的祭祀现场,两周时期,古蜀人在这里给天地神灵敬献了大量的玉器、金器和象牙,春秋时期他们又敬献了上千根的鹿角和野猪的獠牙……短短六百年的时间,他们不断地在这里祭祀,留下了海量的遗珍。</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的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站在太阳神鸟的出土地,脚下是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眼前的遗迹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古蜀先民的智慧与浪漫。那枚金箔上的太阳神鸟,将太阳的光辉与飞鸟的灵动融为一体,是古蜀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它让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早就璀璨的文化绽放,每一寸泥土都沉淀着文明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的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站在金面具出土地旁,目光落在那片古老的土层上,思绪仿佛被拉回了神秘的古蜀时代。这枚金面具,以其夸张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彰显着古蜀先民超凡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它让我不禁猜想,在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古蜀人是如何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器物,又是怀着怎样的信仰与敬畏,将它掩埋于地下。每一道纹路都像是时光的刻痕,记录着一个失落文明的辉煌与谜团。</p> <p class="ql-block">鹿角、野猪獠牙和数以吨计的象牙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片布满岁月痕迹的土层前,望着那些曾埋藏鹿角、野猪獠牙与海量象牙的遗迹,思绪不由得飘向了古蜀先民的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这些遗存是古蜀人生活与信仰的鲜活注脚,鹿角与野猪獠牙或许曾是他们狩猎智慧的见证,数以吨计的象牙更是彰显着古蜀文明的神秘力量与资源禀赋。它们被精心掩埋于此,是先民对自然馈赠的珍视,还是有着某种神圣的祭祀寓意?每一处挖掘痕迹都像是时光的密钥,解锁着古蜀人对生命、对自然的认知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大型树根遗迹</p><p class="ql-block">这是在祭祀区古河道边发现的一处三千年前的古树遗迹,分布范围达100余平方米。经鉴定,这棵树应为秋枫。秋枫主要产于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云南等地。也反映出当时成都平原温暖和湿润的气候环境状况。</p> <p class="ql-block"> 站在玻璃穹顶之下,仿佛一脚跨越三千年时光。细看那些层层叠叠的考古遗迹,内心满是震撼。</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抔黄土都藏着古蜀人的生活密码,感受着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的祭祀、劳作 。当那些精美绝伦的金器、玉器,重见天日时,该是怎样的惊艳。</p><p class="ql-block"> 站在“太阳神鸟”、“金面具”的原型遗迹(虽未亲眼见文物,但能感受到其背后的信仰力量),真切体会到古蜀文明的神秘与辉煌,它像一颗遗落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让人忍不住感叹先民的智慧,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璀璨而深深自豪。</p> 陈列馆 <p class="ql-block"> 离开遗迹馆过了一座桥陈列馆就在眼前,它宛如一件从历史深处雕琢而出的艺术杰作,建筑风格极具现代感,又巧妙地呼应了古蜀文明的神秘气质。灰白的石材外立面沉稳大气,独特的斜面造型仿佛是时光的褶皱,将三千年的文明底蕴悄然收纳其中。建筑与周围的绿树蓝天相融,既展现出当代建筑的艺术张力,又传递出对古蜀文化的敬畏与传承。</p> 远古家园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一共有五个展厅,第一、第二展厅主要展出古蜀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场景生动还原了古蜀人的生活画卷:那时的蜀地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大象在林间漫步,先民们在河畔劳作、生活。他们傍水而居,或在田间耕种,或在河中捕鱼,与自然和谐共处。村落里炊烟袅袅,人们依靠智慧与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明,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蜀先民质朴而充满生机的生活图景,让人瞬间穿越回那遥远而神秘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古蜀人的水井</p><p class="ql-block"> 古蜀人的水井充满了智慧与巧思。他们先在地面开挖深坑,再在坑中嵌入无底的大口陶瓮作为井圈,周边用卵石回填以过滤水源。井口还会加盖大陶圈,既能防止杂物、爬虫落入,又能保障卵石安全。这样的水井设计,不仅体现了古蜀先民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视,更彰显了他们在生活设施建造上的精湛技艺与实用智慧,是古蜀文明在民生领域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卜甲</p><p class="ql-block"> 金沙遗址出土最大的一件卜甲,长50厘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之一。</p><p class="ql-block"> 可能为古蜀国王或大巫师之类的人物用于占卜国家大事,这表明金沙时期祭祀之风盛行。</p> <p class="ql-block">玉璋</p><p class="ql-block"> 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有祭天、拜日、祈年、祀山川、兵符、馈赠等多种用途,也是社会等级与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玉凿</p><p class="ql-block"> 玉凿是古蜀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用具。</p> <p class="ql-block">玉壁</p><p class="ql-block"> 因圆形象天,是“礼天”的重要法器。主要用于祭祀天地、沟通神灵,是古蜀人宇宙观与精神信仰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也象征持有者的权力与身份,是古蜀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非普通贵族所能拥有。</p> <p class="ql-block">玉琮</p><p class="ql-block"> 玉琮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中有一孔相通,意表“贯通天地”,是古代社会象征精神信仰与政治权利的神圣之物。</p> 天地不绝 千载遗珍 <p class="ql-block">步入陈列馆的第三、第四展馆,仿佛踏入了古蜀文明的艺术圣殿与历史长廊。</p><p class="ql-block">那些精美的玉器、金饰品、青铜器以细腻的工艺与独特的造型,诉说着古蜀先民对美与信仰的极致追求。每一件器物都如时光的琥珀,凝固了三千年前的审美与智慧,让我们得以窥见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瑰丽奇幻。令我为中华远古文明的璀璨多元而由衷赞叹。</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金饰——20克黄金里的宇宙</p><p class="ql-block"> 太阳神鸟金饰直径12.5厘米,厚0.02厘米,重20克,含金量94.2%。</p><p class="ql-block"> 薄如蝉翼的金饰上,四只神鸟绕着十二道太阳光芒循环飞翔,将古蜀人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制金工艺完美结合,由此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的主体图案。</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神权与王权的二重象征</p><p class="ql-block"> 黄金面具宽20.5厘米,高10.4厘米,重46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目前出土保存较完整的商周金面具。古蜀人将之用作通神的工具,应用于祭典隆仪中,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立人——古蜀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通高约19.6厘米,上端人像高14.6厘米,脚下插件高约5厘米。</p><p class="ql-block"> 头部:脸部瘦削,大耳且耳垂穿孔,脑后垂有三股辫发。头戴特殊冠帽,帽上有十三道弧形齿饰,推测象征太阳光芒,“太阳神鸟”金箔的元素呼应。</p><p class="ql-block"> 身着素面单层长袍,手腕有类似手镯的装饰,腰间系腰带,腰带上斜插一件器物(推测可能为权杖,暗示其身份尊贵)。</p><p class="ql-block"> 双手一高一低环抱胸前,双手环握中空,推测原持有权杖、神树枝或象牙等物,也可能是特殊礼仪手势;双脚分开立于插件上,需插附在其他器物上使用。</p><p class="ql-block"> 学术界认为其可能是大巫师、蜀王,或兼具宗教与行政权力的上层贵族。</p><p class="ql-block"> 它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造型、姿势相似,体现了金沙与三星堆遗址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十节青玉琮——古蜀文明与良渚文明跨时空对话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此玉琮系国家一级文物,制作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约4500年),比金沙遗址(距今约3000年)早约1000年,是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区域辗转流传至蜀地的“异乡来客”。</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与长江下游文明就存在深度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古蜀祭祀的重要礼器,更是解读古蜀宇宙观、宗教信仰与对外交流的关键实物。</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虎——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高约19.8厘米,身长28.4厘米,宽8.94厘米。</p><p class="ql-block"> 虎呈昂首伏卧状,虎头和颈部比例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弯曲贴地,静态中蕴含动感,尽显威猛狞厉。</p><p class="ql-block"> 古蜀人视虎为“神兽”,认为其具有沟通天地的神力,石虎与石跪坐人像相伴出土(石虎大口对准石人胸口),可能是祭祀活动中“人兽组合”的通神仪式体现。</p><p class="ql-block"> 与三星堆铜虎、巴人“廪君化白虎”传说呼应,反映出西南地区崇虎文化的共性。</p> <p class="ql-block">镂空喇叭形金器——古蜀工艺活化石,精神世界的关键钥匙。</p><p class="ql-block"> 属商周时期古蜀金器中的精品,以高纯度黄金(含金量超98%)捶揲、镂空而成。直径约10厘米,通高约3.5厘米,整体轻薄如箔。</p><p class="ql-block"> 由圆形金箔和中央喇叭形金管组成,金管与金箔以榫卯结构套接,可灵活拆卸。</p><p class="ql-block"> 据推测该金器是古蜀巫师沟通天地的法器,可能用于插置祭祀用的植物或象征神灵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镂空工艺与中原商周金器风格迥异,却与西亚、埃及同期金器有隐约共性,为研究古蜀与域外文明的早期交流提供了线索。</p> <p class="ql-block">商周金冠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三星堆金杖并称“古蜀王权双璧”</span></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3000年,以纯度超98%的黄金捶揲而成,最薄处仅0.02厘米,相当于3张A4纸厚度。全长61.544厘米,宽2.68厘米,重44克,呈上大下小的圆环形。</p><p class="ql-block"> 出土传奇:2001年从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回填土中被发现,曾在工地泥土中被“无视”30天,经修复后完好保存。</p><p class="ql-block"> 表面錾刻四组相同图案,每组由人头像、箭、鸟、鱼构成,图案间以带人面特征的圆圈纹分隔。</p><p class="ql-block"> 这件金冠带与三星堆金杖并称“古蜀王权双璧”,是解读古蜀政治体系、宗教信仰与工艺水平的关键实物。</p> <p class="ql-block">铜人形器——古蜀文化中的先例。</p><p class="ql-block"> 该人形器作伏卧状,颈部有一直径较大的圆孔,无头。颈部与小腿处各有一对称小孔,可能为铆接固定或悬挂之用。人像身体正面凸起,背面平整,可以平放在地上。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共出土2件,造型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铜带柄有领壁形器——古蜀太阳与鸟崇拜的又一重要实证。</p><p class="ql-block"> 主体呈圆环形,中间圆孔边缘凸起成“领”,外缘一侧有矩形短柄,推测是插入基座的榫头。</p><p class="ql-block"> 环面两面对称刻划三只首尾相接的鸟纹,呈逆时针飞翔姿态。环面近边缘处还有两道同心弦纹,与鸟纹共同构成“三鸟绕日”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三鸟纹与“太阳神鸟”金饰的“四鸟绕日”图案一脉相承。器型设计(竖插基座、两面纹饰可见)表明它是祭祀活动中的礼器。</p><p class="ql-block"> 其“有领璧”形制与中原、长江中游的商代玉器风格呼应,鸟纹又具鲜明古蜀特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区域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与太阳神鸟金饰、金冠带等共同构成了古蜀“黄金与青铜的信仰世界。</p> <p class="ql-block"> 离开陈列馆,走在这清幽的竹林石板路上,恍惚间竟觉古蜀的风从三千年前吹来。你看那金沙的金箔太阳神鸟,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不就像这竹林的根与叶吗?一脉相承的,是古蜀人对天地的叩问,对神灵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从三星堆的神秘青铜面具,到金沙的精美玉琮石虎,它们就像这片竹林的竹节,一节节生长,传承着古蜀文明的血脉。那是一种刻在文明基因里的浪漫与敬畏,让我们在今天,还能透过这些文物,触摸到远古先民的心跳,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片缀满奇石的小天地,思绪忽然就跟着古蜀人的脚步,从太阳神鸟的金光里,一路漫向乌木林的幽寂、遗址馆的神秘与陈列馆的璀璨,最后落在“玉石之路”的千年遐想中。</p><p class="ql-block"> 太阳神鸟的金箔还在眼前闪烁,那四只神鸟绕日的姿态,像是古蜀人写给天空的诗。转身踏入乌木林,沉沉的木色里仿佛藏着时光的密码,它们是从远古河床里打捞上来的记忆,和金沙遗址里那些沉睡的器物做着跨越千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遗迹馆的黄土下,是古蜀人生活的痕迹;陈列馆的展柜中,玉琮、金冠带们静静诉说着王权与信仰。而当目光落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上,忽然就懂了“玉石之路”的分量——那些从远方运来的玉料,不就是古蜀人用脚步和匠心铺就的文明纽带吗?从玉石的开采、雕琢到成器,每一道工序都是文明交融的注脚,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玉,都在悄然书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