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特种兵的一天,早上从大同出发,到浑源悬空寺、永安寺、圆觉寺、浑源文庙,中间还去了荆庄大云寺,不过没有开门,然后赶到应县。浑源圆觉寺与永安寺毗邻,步行数分钟可抵达,圆觉寺小,故永安寺称为“大寺”,圆觉寺称为“小寺”。我特意没有把圆觉寺塔写在浑源那一篇,是因为这一天看了两座塔,都是极为绝妙的精品,我把它们独成一篇。<div> 圆觉寺现在仅存圆觉寺塔,为了保护,文物部门正在补建其它部分,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这座塔。根据《浑源州志》等古籍记载,圆觉寺为金代正隆年间玄真法师所建,但是考古发现释迦塔存在天会年间刻字。考古学家宿白分析认为可能是旧寺古已有之,玄真将其大行修葺。圆觉寺塔上存在历朝刻字,但是没有辽刻,加上从纹饰、斗拱等建筑艺术多方面分析,塔的建成年代不会早于金代,认为其是金代建筑较为可信。</div>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圆觉寺的圆觉寺内金代砖塔,它是晋北金代密檐式砖塔的孤品,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你看它静静矗立在蓝天下,沉默淡然,遗世独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砖砌仿木结构的八角形密檐塔,塔基是一个须弥座,塔身仅一层可进,其余各层无梯级可攀。可惜现在一层也不给进。一层的外壁东、南、西、北四面辟门,只有南面是真门,其余四面各雕一假窗。第一层塔身上端挑出形制雄劲的砖雕斗拱,上承第一层塔檐,从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出叠涩短檐。</p> 塔基座四周是砖刻浮雕,保存得还行,最上面一层每面两个莲花纹样装饰。 <div> 在下面一层装饰有舞乐人像40个,长袖舞,长绳舞,手抱琵琶,撑羯鼓、吹羌笛,拍击板......各个不一,对于了解金代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颇有意义。</div> 这一层的转角处是力士,跪姿耸肩,抿嘴用力,这满身横肉的形象很像草原上摔跤的力士,此刻他正全力以赴支撑着宝塔,挺生动的哈。 塔基下层是瑞兽装饰,这个应该是饕餮纹,不过我不太确定。 这只应该是狮子。 <p class="ql-block"> 塔上还有一宝,就是顶端的莲花式铁刹,最下设束腰刹座,上为仰莲,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立“翔凤”一只,当地百姓称作“候风鸟”,这个候风鸟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为精美完整的古代风向标装置,历经成百上千年仍然可以随风旋转,是罕见难得的文物孤品。</p><p class="ql-block"> 回望砖塔,它端凝傲岸,卓尔不群,真的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太阳西斜的时候赶到了应县,柔和的夕阳照在应县木塔上,这座千年古塔美得不可方物。它仿佛踏过岁月的长河款款而来,向我们展示它的风采,就这一眼我已经为之折服。</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一千多年来曾经历40余次地震,承受过200多颗子弹的打击,还曾被12发炮弹命中,幸而这些炮弹都没有爆炸,它坚强地顶住了山崩地裂的灾难,无数风雨的冲刷,改天换地的变更,昂然挺立,真是谢天谢地,它依然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在游浑源南山玉泉寺时,行至山腰凉亭就能远眺西南方向百里之外的应县木塔,写下了“金城百里才一俯,半尖浮图插苍烟”的诗句,可见应县木塔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 传说应县木塔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议兴建,历时近三十年才完成。在塔的大殿内部有大量龙型图案,并有萧氏供养人画像,使用斗八藻井等,都说明这座塔规制颇高。</p><p class="ql-block"> 木塔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应县木塔的内部结构与现代建筑中的“圈梁”近似,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但对于站在木塔底下的人,这些我们都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 看到的是木塔是挂满的匾额,字迹各异,但观赏价值颇高。它们出自帝王、官宦、墨客、名流,记下的都是一段历史,一段风流。</p> <p class="ql-block"> 木塔现在只有一楼开放给游客,楼上的精彩我们暂时无缘问津。一楼室内又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正中是带着犍陀罗风格的释迦牟尼坐像,坐像顶部是辽代特色的八角形“斗八藻井”,代表释迦牟尼的身份,也彰显这座木塔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内层墙上画着六尊如来像,大小接近塑像规格,这些佛像有的带有胡须。因为女真族喜欢胡须,金代的画像,佛和菩萨经常都会画上胡须。所以可否推断这些画像沿自金代呢?或者辽代也有这一特点?</p> <p class="ql-block"> 内层门栏上据说是皇后萧氏家族的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 而门边分别画有四大天王,这些画像明显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人物气质粗犷,画风夸张。</p> <p class="ql-block"> 我绕着木塔走了一圈又一圈,一千年前的风,吹过千年,仍然拂过我的发梢。这里曾走过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凡夫俗子,他们都曾向着这座塔仰望,而塔就在那里。它淡定地望着世间沧桑变幻,看着人间兴亡更替,看着善男信女的祈求,也看着兵刀相向的残酷……今天我仰望着它,也仿佛望着一千年的历史从眼前掠过…… </p><p class="ql-block"> 明代乔宇曾有诗咏应县木塔,很是应和我此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矗矗栏杆面面迎,盘空万木费支撑。</p><p class="ql-block">山川一览云中胜,烽火遥连塞上兵。</p><p class="ql-block">岁纪辽金留往迹,郡经秦汉有威名。</p><p class="ql-block">云梯踏遍穹窿顶,蜂蚁纷纷下界行。</p><p class="ql-block"> 一砖塔,一木塔,它们都代表着当时卓越的建筑技艺,历经了一千多年时光的冲刷,将它们的美呈现给世人,多么绝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