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凤凰古城

水玲珑

<p class="ql-block">   凤凰古城,旧称镇筸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  凤凰古城北门城楼(又名璧辉门)的城门上方有“碧辉门”三个字。该城楼始建于明朝,现存为清朝康熙年间改建的石城结构,是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城墙守护着这座小城,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城墙周边更是石板街和吊脚楼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沱江,作为湖南凤凰县的母亲河,清澈如碧绿丝带,吊脚楼倒影如水墨画卷。烟雨朦胧中的千年诗画。沿岸的土家吊脚楼、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代特色民居,水墨画般的湘西风情。</p> <p class="ql-block">  沿河而行,感受那份来自古老时光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当夜幕降临,沱江两岸的吊脚楼次第亮起灯火,整座古城便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 沱江边的千年“悬”城,吊脚楼光影美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  虹桥横跨沱江之上,可以俯瞰沱江两岸的风光,感受古城的韵味和历史底蕴。凤凰古城的虹桥(原名卧虹桥)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拱桥,横跨沱江,以红砂石砌筑,呈两墩三孔结构,桥长79-112米、宽8-9米、高10-11米。 ‌</p><p class="ql-block"> 虹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初为木桥,后经多次修缮。清康熙九年改为石拱桥,并增设风雨长廊。</p> <p class="ql-block">  凤凰古城沱江上共有‌12座桥‌,包括跳岩、虹桥等。</p> <p class="ql-block">  凤凰古城沱江上的石墩过河通道是沱江跳岩,由15个红砂块石岩墩横向排列组成,全长100米,墩间距5米,形成独特的行人过江通道‌。该跳岩位于古城北门外沱江上,始建于1704年,曾为军事要道,现为标志性景点‌。</p><p class="ql-block"> 沱江跳岩横跨沱江,连接着古城的两岸。这些石墩是清代乾嘉年间修建的,每个高约半米,间距刚好容得下一个成年人跨步。涨水时,石墩会被淹没大半,行人需踩着露出水面的部分小心翼翼地走过,像在江面上跳跃,“跳岩” 由此得名。而最中间的石墩,比其他的略高一些,据说当年《边城》里的翠翠就是站在这里,看着傩送的船消失在烟雨朦胧的江心。</p> <p class="ql-block">  站在凤凰古城的沱江跳岩上,脚下的青石板被踩得溜光,江水从石墩间的缝隙流过,发出潺潺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  杨家祠堂位于凤凰古城东北部的古城城墙边,由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于清道光十六年捐资修建。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组成,上下两层,兼具祭祀、议事及公众活动功能。为凤凰古城明清时期祠堂庙宇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城内宗祠。</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沈从文故居。(1902~1988)。</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字崇文,苗族,凤凰人,文学家、文物学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西散文记》等。作品被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常有人说:“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很多人来凤凰,就是因为沈从文先生而来。</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边城》赋予其文学灵魂,古城墙、老建筑。</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在《边城》里写道:“翠翠每天到溪边等爷爷,就坐在那块最高的石头上,眼睛望着下游的方向。”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 80 年代,沈从文回凤凰时,曾在这块石墩上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临走时只说了一句:“翠翠还在等。”</p> <p class="ql-block">  翠翠的等待没有结束,它变成了沱江的流水,变成了石墩上的青苔,在凤凰古城的时光里,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  南华山位于凤凰县城南,主峰海拔七百米。</p> <p class="ql-block">  南华门座落在凤凰古城横跨笔架山,是连接古城与新城的枢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