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九月,我踏上山东临沂的土地,探访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在兰陵县和罗庄区之间,我看到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也感受到大自然赋予土地的丰饶与希望。清晨的风带着一丝凉意,穿过玉米叶的沙沙声像是大地的低语,提醒我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与土地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在兰陵西收费站附近,一块醒目的宣传牌立在田边,“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头雁’项目示范基地”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这里不单是试验田,更像是农业未来的缩影——他们用科技手段应对土壤污染、提升农产品安全、探索零碳农业的可能。我站在田埂上,望着整齐的作物行列,忽然觉得,这片土地正在悄悄改写农耕的定义。不再是靠天吃饭的等待,而是智慧与自然的协奏。</p> <p class="ql-block">走进罗庄区元生和美苑的玉米田,高大挺拔的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片宽大,玉米棒饱满,阳光穿过叶隙洒在泥土上,斑驳如诗。我缓步前行,脚下的田埂微微松软,仿佛还留着昨夜露水的记忆。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整片田野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色彩浓烈却毫不张扬。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农业的美,不只是收成的喜悦,更是生长本身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田边一角,几根刚摘下的玉米棒靠在灰墙边,有的已剥去外叶,露出金黄的籽粒,像被阳光亲吻过的琥珀;有的还裹着青翠的外衣,散发着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气息。我伸手轻抚,指尖传来粗糙与温润交织的触感。它们静静地等待着,从田间到灶台,从生长到滋养,完成一场最朴素却最庄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此次旅程虽是独自出行,但每一帧风景都令我心生感动。从示范基地的科技理念,到玉米田的自然气息,我看到农业正以新的姿态焕发生机。科技没有取代土地的温度,反而让它更清晰地被听见、被看见。我随身带的小本子上记满了零散的思绪:关于生态、关于未来、关于人与土地该如何相处。这些字句或许不成体系,但它们真实,像这片田野一样,正在生长。</p> <p class="ql-block">清晨九点二十二分,阳光正好。我站在元生和美苑的田头,拍下这片即将成熟的玉米田。植株高耸,叶片鲜绿,穗子已悄然探出头来,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们的成长。远处层层叠叠的绿意延伸至天边,像是大地铺开的请柬,邀请人们来见证这一季的丰饶。我没有急于离开,只是静静地站着,听风穿过叶间的声响,像一首没有歌词的歌。</p> <p class="ql-block">那块写着“山东头雁项目示范基地”的牌子,在午后一点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它不只是一个标识,更像是一份承诺——关于如何让农业更可持续,如何让土地更健康,如何让农民更有底气。我读着上面列出的五大难题,心里竟生出几分敬意。原来在这片看似平静的田野背后,正有人默默做着改变未来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一处角落看到几株被拔起的玉米,根系上还沾着泥土,茎秆泛着黄绿,叶片微微枯卷。它们已被收割,却仍挺立着,像是在做最后的展示。我蹲下身,看着那些盘结的根,忽然想到,农业的根基从来不只是产量,而是对土地的理解与尊重。这些根,曾深扎于地下,默默支撑着整个生长周期,如今被拔出,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为下一季的播种腾出空间。</p> <p class="ql-block">墙边整齐靠着一排收割后的玉米秸秆,颜色由绿渐黄,显然是经过几天的晾晒。它们不再挺立于田间,却依然有序地排列着,像是退伍的士兵,安静而有尊严。旁边的地面上有些许杂物,墙面有裂痕,但这画面并不荒凉,反而透着一种踏实的秩序感。收获之后的整理,是农人最朴素的仪式,不喧哗,却充满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一日的行走,没有宏大的宣言,只有泥土、阳光、科技与人的低语。我带着相机,也带着一颗愿意倾听的心,走过一片片玉米田,看见了农业的今天,也隐约听见了它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