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2篇讲原大通湖农场党委书记贺隆配的故事,《回老家过年》《电影票与巴掌》的故事,点击阅读量超万人。这个书记到底有多好?原农场小车司机涂建勋说起贺隆配就泪崩;2012年在区农垦文化办召开的老干部座谈会上,老同志毛志寿提议要为贺隆配竖铜像,由此可见,贺隆配在人民心目中地位有多高。今天再转发原农场宣传部老部长张文俊写贺隆配的文章《大胆探索富场裕民之路——追忆贺隆配在大通湖农场》, <font color="#ed2308"><b>大胆探索富场裕民之路<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追忆贺隆配在大通湖农场</b></font><div>作者·张文俊</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1971年9月30日,贺隆配只身从桃江来到国营大通湖农场就任党委书记,1978年8月10日调离农场,一干就是七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从山区来,对湖区农场人地生疏,情况不了解,加上时值“文革”动乱期间,原党委班子痪散,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以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排除各种干忧,深入调查研究,从农场实际出发,锐意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富场裕民之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迅速打开了局面,将一个连年亏损的后进农业企业,打造成连年盈利的先进企业,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农场红旗单位称号,国务院通令嘉奖,大通湖农场艰苦创业和生产建设成就的先进事迹传播全中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贺隆配同志在农场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调离农场30多年了,在农场职工中至今仍留下了深深的怀念,极好的口碑。<br data-filtered="filtered"> <font color="#ed2308"><b> (一)</b></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贺隆配报到的第二天(1971年国庆日)便要求到基层看看,领导指派我当向导。7点半,我提前半小时来到小会议室,贺书记已经整装待发了。只见他身穿半新的浅蓝色中山服,足蹬草绿色军便鞋,手里拿着一个褪了色的黄挎包,这身打扮,真不像是新到任的党委书记!他见到我,连忙从挎包里掏出沅水牌香烟递给我一支,自己则从塑料袋里抓出烟丝卷起了喇叭筒。“习惯了,我爱抽这个!”他笑了笑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8点出发,一路上他问这问那,兴致勃勃,在河心洲一处小土堆旁,他弯腰抓了一把泥土,放在手心里搓了搓,油黑的细土从指缝中滑落随风飞去,他异常兴奋地说:“这么肥沃的土质,一定能种出高产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离开大路改走田间小道,沿途所见,到处是洼洼坑坑,杂草丛生,水稻、棉花长得叶黄杆瘦,他脸上失去了先前的兴奋,叹息一声说:“这么肥沃的地方却长不出好的庄稼来。多可惜啊!”<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1时许,我们来到一分场二队的田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经过平整的土地,田成行土成方,排灌沟渠四通八达,象一幅巨大的棋盘,黄澄澄的稻穗,雪白的棉花,装点在棋盘中央,一幅晚秋丰收的美景,贺隆配的情绪又开始兴奋起来,从这里他似乎看到了农场美好的前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分场二队党支部书记郑德发听说新任党委书记来了,便匆忙赶来见面。贺书记握住郑德发的手,迫不及待地问起平整土地的情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农业要上去,改善生产条件是基础,这是我们从多年实际中认识到的。”郑德发侃侃而谈:“农场土地高低不平,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很差,加上草荒严重,农场地多劳少,一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0多亩,生产工具落后,精耕细作办不到,因此,农作物产量提不高。几年前,我们就想到平整土地,改善生产条件,可是上面没有规划,也不给经费,真是‘老虎抓天—没法下爪!’去年冬天,我们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动职工群众,党员带头,人加牛一齐上,大干一个冬春,把这片面积280多亩的土地改造成遇渍能排,遇旱能灌的条田。从今年的实际效果来看,据初步估算,减少抗灾用工15%左右,粮食产量提高将近2成,生产成本降低约18%。我们计划再干三四个冬春,完成全队2000多亩水旱耕地的平整任务,就可以实现增产盈利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听完郑支书的介绍,贺书记激动不已,他紧紧握住郑德发的手连声称赞说:“你们干得好,为全场树立了榜样,给农场带来了希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回场部的路上,贺书记深有感慨地对我说:“今天的收获真大,老郑说得好,农业要上去,改善生产条件是基础,只有把基础建设搞好了,农业稳产高产才有可靠保障!”停了一会又说:“明天我们继续下基层,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听基层干部的意见,多受一些教育。”从贺书记一天的表现中我预感到,老贺对改变农场面貌将有一番大的作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连几天我们早出晚归,走遍了6个分场的大部分生产队,广泛地接触了分场和生产队干部,了解到了不少情况,他洞察力强,思维敏捷,几天的调查,从纷纭众说中,他对农场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在内心深处构成了一幅作战蓝图。我们之间通过几天的相处,从陌生到熟悉,并产生了互信的感觉,他坦诚地征求我的意见,他说:“当前和今后两三年内,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头等大事,但搞农田基本建设是要投放大量资金的,而国家对农场实行‘盈利上交,亏损不补’的政策,靠上面拿钱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依靠自已发展工副业生产增加盈利扩大积累。因此,我们现在一方面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实地勘察,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原材料,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筹集资金。只有全场上下思想认识统一了,有了规划又有了资金,到那时条件成熟了,我们便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你觉得我思路对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思路完全切合农场实际,我非常赞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通过党委集体讨论研究,贺书记的工作部署得到一致拥护,党委当即进行分工,各抓一线,明确责任,加强检查监督,循序渐进,经过72、73、74三年的探索和试验,农田基本建设蓝图敲定,所需资金大部份到位,条件基本成熟,1974年冬,以河心洲为重点,全场集中20台推土机,7000多劳动力(包括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工),拉开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战斗序幕,工地上红旗招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三年,实现耕地园田化”、“改善生产条件,大打农业翻身仗”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推土机日夜轰鸣,队与队挑战竞赛号子不断,气势宏伟,过往行人驻足观看,赞赏不已。四年时间的艰苦奋斗,总投工130多万个,开挖排灌干渠70多万米,建成抽水机埠10处,平整土地5.6万亩,修建桥(闸)47座,中小型涵闸1154处,总共完成土方1011万方,全场8.5万亩耕地做到了排灌分家,独立门户,渠、路、林形成网络并与桥、闸配套。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加上大面积种植杂交晚稻,甘蔗、棉花推广新品种、新栽培技术,从1974年开始,全场农业出现了稳产高产的大好局面,稻谷连续三年跨《纲要》(亩产800斤以上),一年超千斤,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都有相应发展。贺书记几年辛苦终于获得了圆满的回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font color="#ed2308"><b>(二)</b></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大通湖农场养猪20多年,几乎是年年亏损,最多一年达30多万元,有人一言以蔽之,小养小亏,大养大亏。因此,每年的养猪生产计划落实不下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贺书记把解决这个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提出“一家班”养猪的建议,但也有人反对,说:我们曾实行过“一家班”养猪责任制,对发展养猪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便受到了批判,说是“单干”、“资本主义”,以后又改为“养猪组”的组织形式。而今,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又搞“一家班”,不是没批讨批吗?究竟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贺书记一时拿不定主意,想不出好的办法,于是又背上了那个褪了色的挎包,深入到畜牧队和农业队的畜牧组进行调查研究,四分场三队畜牧组偷闯“禁区”,斗胆推行“一家班”养猪的办法,给了他深刻的启迪和力量。这个畜牧组常年饲养牲猪150多头,每年亏损3000多元,职工们对此议论纷纷:“这么养猪,倒不如拿赔的钱买肉吃、买肥料”。<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生产队长丁希富站出来说话了:要想养猪不亏本,除非搞“一家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办法好是好,要是上面批我们搞资本主义单干昨办?”职工担心挨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你们不用担心,上面由我们队干部应付。”丁希富严肃地说:“我们对内可以叫‘一家班’,对外仍然叫‘畜牧组’,来个‘瞒天过海’”。<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年他们便把150头猪包给三户职工,年终一查帐,一年盈利4500元,饲养员收入也比畜牧组时增加一倍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贺书记深深为丁希富的胆识和气魄所感染。“一个生产队长为了国家和职工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我作为农场党委书记,还害怕挨批斗受处分吗?不能再犹豫了!”贺书记下定决心推广“一家班”养猪办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党委经过慎重讨论研究,认为“一家班”养猪是当前解决养猪亏损的好办法,但考虑到现时正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我们不妨学习丁希富“瞒天过海”策略,明批暗保,悄悄办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四分场三队“一家班”养猪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他畜牧队、养猪组争相仿效。就在这时候,麻烦来了,有人说:“大通湖农场搞‘一家班’养猪是资本主义回潮,要批判。”说是这么说,当时造反派正忙于抓“大事”,上面领导忙于应付造反派,均无暇顾及农场这点芝麻小事。“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贺书记未予理会,抓住机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制定出“一家班”养猪办法:各养猪单位选择有一定养猪经验、责任心强的双职工或父(母)子,负责管理一栋猪舍,配种、产仔、育肥出栏以及饲料种植等工作,一包到底,农场对“一家班”实行“六定”,即定任务、定饲料、定成活、定利润、定报酬、定奖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计划由总场统一制定,生产资料由农场统一支配,产品由农场统一处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就这样,“一家班”养猪在全场推广开来,“养猪亏本”这个似乎已成定律的“黄历”颠倒过来了,一年见效,亏本变盈利。据1977年的统计,全场445名饲养员,平均每人生产猪肉6662斤,为农场积累资金955元,创历史最好效益,三分场畜牧队唐达之夫妻猪舍,为了做到多养快长,夫妻俩每天干活十多小时,两个小孩放学后也积极帮忙,生猪饲养量达284头,生产猪肉16860斤,上交利润3396元,两人养猪年收入1608元,比上年提高一倍。老唐说得好,养猪搞平均主义,国家冒赚得钱,个人也只混了口饭;现在国家赚的钱多了,我个人也由穷变富了,还是“一家班”养猪办法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79年11月,中央农垦部在全国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大通湖农场“一家班”养猪的经验,并号召全国农垦系统大力推广。“一家班”养猪经验还被载入中国农垦志史册。<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div> <b><font color="#ed2308">(三)</font></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生产条件要改善,生活条件同样应当改善,只有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场真正成了职工的家,职工才会安心农场,当家作主人!”贺书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975年,他开始蕴酿起农业生产队的“安居工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是的,现时农业职工面临的生活条件的确非常艰苦。建场20多年了,住的茅草房,吃的沟里水,没有托儿所、幼儿园,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没有一条平整的砂石路,一切都还是建场初期的老样子!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忙于搞生产,抓社教,无暇顾及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与农场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卡住了农场的财路。上级主管部门认为,国营农场,顾名思义,国有国营,农场的一草一木均属于国家所有,农场盈利要如数上交,亏损不补,一年上缴数百万元利润无一分返回。农场用自己的钱建设个食堂、简易仓库、打个水井、起个厕所,都得打报告经上面批准,事实上打了报告也从未见到批复,这样的管理严重限制了农场建设。</div><div> 记得有一次省主管局主要负责同志来农场检查工作,在贺书记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四分场打米厂,这位领导发现打米车间东侧新增了一间粉碎机房(这只是因陋就简,利用旧房墙壁搭的“偏房”),当场严肃地质问贺书记:“你们搞基建经过批准没有?”一向尊重上级领导的老贺,此时也失去了涵养,他反问:“请问,你们什么时候批过我们的报告,恐怕一次也没有吧!”由此可见一斑。<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想起这回事,贺书记陷入了沉思。“搞‘安居’工程,要不要向上面请示报告?钱从哪里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贺书记就想到“群策群力”这句话,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四分场四队党支部书记戈建云带头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他放手发动群众,采取拆茅草屋建砖瓦屋的办法,利用旧屋的木料、门、窗,自己烧制红砖,自己筹款买瓦、水泥和钉子,亲自拿砌刀,职工群众自觉利用业余时间搞搬运当付工,把一栋茅草结构的集体食堂改成砖瓦结构,告别了“屋漏水滴进锅里,屋毛虫爬进甑里”的历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四分场四队开创了少花钱,自力更生办公共事业的先河,贺书记感到很欣慰。但他心里明白:生产队每年的利润都上交了总场,自身没有积累,倾全队之力建一栋食堂是可以办得到的,而要建宿舍、打水井、起公共厕所……,没有资金来源根本办不到。他深感总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基层排忧解难。</div> 为了妥善解决生产队“安居工程“的资金问题,贺书记反复思考,绞尽脑汁,几次召开党委会讨论研究,终于有了一个既不影响国家利益,又能调动基层积极性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改进总场对生产队的财务管理制度,由原来生产队利润全额上交总场,改为利润留成,生产队完成年度计划利润按一定比例留成,盈利越多,留成越多,国家得大头,生产队也有了资金来源,从而有力地调动了生产队发展生产,加强经营管理,开源节流,努力提高经营利润的积极性,实现了队队盈利,项项增产。与此同时,对农场内部费用分摊作出适当调整,实行以工补农,如企业管理费由原来按工资分摊改为按产值分摊;防汛经费由原来农业独家负担改为工农两家共同负担,使农业每年减轻10多万元的负担;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个别产品实行利润回笼。随着农业经济负担的减轻,生产队利润相应增多,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安居工程”的进展,五年内,新建职工宿舍350多栋,百分之70%以上的职工家属住上了砖瓦房,新建公共食堂100多栋,公共厕所160多个,队队打了水井,职工家属都能饮用地下水,各队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走上了平坦的砂石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集体福利事业、职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有效地稳定了农业职工队伍,曾经有18名农业职工因生活条件艰苦而自动离场,1977年又陆续回到了农场。<br data-filtered="filtered"><font color="#167efb">【写于2007年8月】</font> 2012年军转干部座谈会 作者:张文俊 左起:3贺隆配;5毛志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