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灯,照亮生命旅程——致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礼赞

河南省骨科医院李尚芋

<p class="ql-block">当晨光穿透医院的玻璃窗,护理人员的身影已穿梭在病房之间;当夜色笼罩城市,他们的脚步仍回响在走廊尽头。在医疗服务的链条中,护理人员是离患者最近的人——他们不仅是病情监测的“哨兵”、治疗执行的“桥梁”,更是用人文关怀编织温暖的“生命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灵魂,藏在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里。它是为术后患者轻轻掖好被角时的温柔,是面对焦虑家属耐心解释治疗方案的从容,是记住老年患者“喜欢喝温一点的水”“怕打针时握一下手”的细心。有位肺癌晚期患者曾说:“化疗的疼痛我能忍,但护士每次换药时都会先搓热双手,那一点点温度,让我觉得自己不是‘病床号’,而是被在乎的人。”这份“看见个体、尊重差异”的关怀,让冰冷的医疗流程有了温度,让患者在病痛中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安心。</p> <p class="ql-block">人文关怀,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对于儿童,护士会把药片碾碎拌进果泥,用玩偶讲故事分散打针的恐惧,让孩子不再惧怕白大褂;对于危重病人,即使患者无法言语,护士也会每天轻声讲述窗外的天气、家人的牵挂,用眼神交流传递“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力量;对于老年人,她们会听他们重复絮叨的往事,用耐心守护老人记忆的尊严。这些超越技术层面的陪伴,让护理不再是“完成操作”,而是“传递希望”——当患者因绝望落泪时,递上的不仅是纸巾,更是“我们一起努力”的坚定;当家属因压力崩溃时,给予的不仅是安慰,更是“有我们在”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人文关怀,也是护理人员对职业初心的坚守。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无数护理人员逆行出征,防护服上写着“别怕,我在”,隔着面罩比出加油的手势;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会主动为无人陪护的患者订餐、代买生活用品,会在患者出院时写下详细的康复注意事项,甚至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咨询。这份“超出职责范围”的付出,源于对“护理”二字的深刻理解:医疗治愈的是身体的病痛,而人文关怀疗愈的是心灵的创伤。正如南丁格尔所说:“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文关怀更成为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每一个环节:是优化服务流程,减少患者排队等待的焦虑;是注重隐私保护,在操作时拉上隔帘、轻声交流;是提供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调整照护方式。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最好的护理,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既有精准操作的“硬实力”,也有温暖关怀的“软实力”。</p> <p class="ql-block">白衣执甲,以心为壤;人文为种,绽放希望。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就像一束光,照亮患者的生命旅程,也照亮医疗事业的温度方向。向每一位用爱践行护理使命的工作者致敬——是你们,让“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闪耀着人文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