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2025年10月6日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林海雪原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融合了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集历史、文化、餐饮和旅游于一体。2007年启动保护更新工程,2023年11月1日,街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街区北起靖宇街,南至南勋街,西起景阳街,东到南四道街,总占地面积47.23万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初,作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摇篮,鼎盛时期汇聚4000余家商号,如老鼎丰、张包铺等百年老字号。</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风格:西式巴洛克立面装饰中式吉祥图案(如石榴、蝙蝠、牡丹),内部为传统四合院结构,体现“前店后宅”布局。现存76栋百年历史建筑、12座传统院落和3个百年胡同,被誉为“活着的哈尔滨历史博物馆”。街区承载哈尔滨开埠创业史,2024年8月获批全国“文艺两新”集聚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珍珠”,最初用于描述形状怪异、不圆润的珍珠,后演变为指代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强调动态、戏剧性和装饰性,涵盖建筑、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巴洛克(Baroque)的词根可追溯至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原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特指那些不符合古典对称标准的珍珠。这一术语在17世纪初期被用于批评突破文艺复兴规范的艺术形式,带有贬义色彩;到19世纪,艺术史学家(如沃尔夫林)将其确立为正式的艺术史分期概念,指代1600年至1750年间欧洲盛行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它的建筑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色彩浓烈,装修富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一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这种“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装饰又以蝙蝠、石榴、盘长、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义图案为特色,这里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极具价值、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中华巴洛克”。</p><p class="ql-block">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武汉、北京等许多城市有遗存,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在哈尔滨市道外区。</p> <p class="ql-block">  为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欢度中秋佳节,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披上了节日盛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神州万里庆华诞,中秋佳节把歌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双节同庆度佳节,国泰民安书华章!</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华巴洛克</p> <p class="ql-block">  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装饰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如纯化医院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国的斗拱,并把西方古典柱子做变形处理。柱式是西洋的,但装饰是中国的,这在西洋建筑上都是没有的。中华巴洛克街,整条街的西式建筑上都是中国元素。</p><p class="ql-block"> 二、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籽)多孙,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贵吉祥,装有多种植物的大花篮象征五谷丰登。一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甚至在墙体浮雕中采用一个树根长出两枝树枝,一边结石榴,一边结桃,这充分反映当时老百姓希望家里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和延年益寿的朴实愿望。</p><p class="ql-block"> 三,使用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如蝙蝠、鹿和仙鹤等。目光所及之处,我们看到一处女儿墙墙垛上的浮雕图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这象征着富禄延年。此外,有些装饰甚至直接用铜钱,表达出建筑主人期盼财源滚滚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四、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往往几座建筑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落有门洞,或一进,或二进,穿越门洞,便进入豁然开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一座巴洛克半部民国史,曾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如今,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仿佛进入一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橱窗。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银金老照相馆、老鼎丰、大罗新古旧市场、玛克威商厦……经过岁月的冲刷,许多建筑虽已“老去”,但透过它们残损的外表,依旧不难想像它们当年的高贵与华丽。</p> <p class="ql-block">  在道外区靖宇街一侧的南头道街113号,一栋现为纯化医院的建筑便是中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典型代表。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p><p class="ql-block"> 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p> <p class="ql-block">  “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百年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鼎丰糕点店历史:</span>靖宇街上,老鼎丰前,顾客川流不息。在老哈尔滨人心中,这旧称“正阳大街”的靖宇街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松软、酥脆的老鼎丰糕点则留存着几代人温暖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老鼎丰,是哈尔滨有着百年历史的糕点老字号,坐落在靖宇街392号一栋始建于1915年的Ⅲ类中华巴洛克保护建筑内。自1911年在哈尔滨开业以来,老鼎丰的店址一直没有变迁。</p><p class="ql-block"> 提及老鼎丰,有一段老哈尔滨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二下江南的时候,在古城绍兴寻访,品尝一家果匠铺的点心时,觉得风味独特,便欣然提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大字。意思是说,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此后,老鼎丰点心成为贡品,老鼎丰商铺也开始在中华大地散布开来。</p><p class="ql-block"> 1911年老鼎丰在道外开业,名为老鼎丰南味货栈,出售南味干鲜食品以及自制南味点心。据《百年道外》记载,当时,老鼎丰前店后厂,一切全靠手工制作。烧木炭,用烤炉烤,点心数量虽少,但制作精细。加工的蛋糕、长白糕、蒸糕松软,用手掰开呈细蜂窝状,饼干薄如纸,入口即化。尤为特别的是,老鼎丰做“三糕”用的鸡蛋,不是搅动,而是用扫帚抽打均匀,进店的学徒往往就从打鸡蛋学起。地处繁华路段,商品优质可口,老鼎丰因此在哈尔滨深得“民心”。</p><p class="ql-block">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进入19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民族危亡,加之伪满当局对民族工商业的剥削限制,老鼎丰不得不关闭店门,空留老屋矗立在那条奢华建筑林立的商业街里。</p><p class="ql-block"> 直至解放后,老鼎丰才最终得以重回旧址,经过公私合营,规模扩大,1978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现任老鼎丰厂长的徐玉铎,便是哈尔滨老鼎丰的第三代传人。</p> <p class="ql-block">同義慶中外貨店</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国仇家恨事,一段波澜壮阔的流民历史;白山黑水间,一曲悲怆恢弘的浩然长歌。</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路钱图</p> <p class="ql-block">关东菜馆</p> <p class="ql-block">  关东菜馆的原形是上世纪20年代鲁商在哈尔滨市道外傅家甸(现中华巴洛克街区)所开设的“山东菜馆”。</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诞生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开埠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历史环境,哈尔滨迅速由若干个村庄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p><p class="ql-block"> 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流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在这里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西洋建筑纷纷落户道里区和南岗区。</p><p class="ql-block"> 在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外资流入后,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纷纷“闯关东”,来到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据《道外区志》记载,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军主要的后方根据地,军用物资和粮食的运输不断增加,一批与战争供给配套的各行业小工厂和作坊应运而生。这些工厂大部分为俄国人建立,战争停止后,生产出现过剩,一些俄国人建起的工厂倒闭,被中国人收购,中国民族资本家办厂范围逐渐扩大。</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战争,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则借此获得长足发展。19世纪20年代左右,民族资本已经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要求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区。</p><p class="ql-block"> 此时,面对铁路另一侧道里区内或恢弘、或精致的西式建筑,不少民族资本家怦然心动,受到启发。当时道外区是哈尔滨繁华的民族商业区,巴洛克式建筑的热烈与繁华正好迎合了它作为商业区的特点。不过,民族资本家心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又使得他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穹顶和大立柱等造型,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做改进。</p><p class="ql-block"> 于是,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诞生。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老道外工商业者坚守民族传统的民族自尊,也反映出他们学习西方文化的积极心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