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庙隐藏在几十条上百条的胡同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城唯一的尼众寺院通教寺距离我住得地方不到一公里,虽然</span>自10月8日夜开始下雨,稀稀漓漓连下了两天。仍然 吸引我打着雨伞过去探访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通教寺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内针线胡同内,高高的红色围墙和高高的大殿,远远就能看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着围墙来到寺庙的山门,却是很小的一座,反衬得山门外的雕像格外高大。寺庙的入口是一个小门,没人值守,也不售票。 </p> <p class="ql-block">寺院规模不是很大,左边为念佛堂,大门开着,正中有三尊佛像,右边为五观堂,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寺院正中有铜铸香炉,大雄宝殿坐西朝东, </p> <p class="ql-block">门前左边有一面大鼓,右边有一口钟,都是当代制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殿左右都有配楼,右面的配楼围着绿色屏障正在修缮中,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通教寺都有法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明代官式风格,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殿内供奉明代三世佛坐像,背光镂空雕花技法罕见,并因藏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闻名佛教界。</p> <p class="ql-block">通教寺始建年代虽无明确记载,但相传源自明代,到清末时已破败不堪,只剩老比丘尼印和法师。 </p> <p class="ql-block">清代改建为尼寺(称"通教禅林"),1942年经福建籍比丘尼开慧、胜雨募资扩建后形成现有规模,大雄宝殿前有 1942 年刻的石碑记录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虽然通教寺命运艰难,但它的历史地位特殊,<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北京唯一的尼众丛林,北方唯一严格实行丛林制度的尼众道场,长期是北京尼众核心活动场所。</span>1953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现为北京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这座寺院的建筑与文化独特,寺院坐西朝东的布局暗含"迎取晨光、佛法东传"深意,与唐代长安青龙寺"迎阳门"设计一脉相承; </p> <p class="ql-block">寺内至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改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檩条穿斗式”</span>28间砖木结构僧房,以及1942年《中兴通教寺碑》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另一个特点是佛学教育突出,1943年胜雨创办"八敬学苑",以《四分律》为根本,结合"教观并重"思想开设佛经研读课程,并首创"女众居士共修制度"。 </p> <p class="ql-block">该学苑培养了200余名尼众,其中37人后来成为各地寺院住持,如复兴广济寺的妙湛法师,使通教寺成为近代佛教教育的重要创举基地。</p> <p class="ql-block">通教寺修行制度严谨,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为理念,制定严格共修制度:每日凌晨三时早课,午间过堂持"食存五观"偈,晚课后"跑香"修行。</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禁足专修,七月十四夜需通宵礼忏。这种严谨道风使其在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代表大会上,与灵岩山寺、南华寺等并列为"持戒精严典范道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