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之旅八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吴晓

雅典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是希腊最大、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专门展示古希腊艺术与文化。它于1829年在埃伊纳( Aegina)岛设立博物馆,后历经搬迁,1866年在现址动工,1889年完工,有52个展馆,目前,博物馆展示了约 11000 件展品,藏品总数约 2 万件,为观众提供了一部从史前到晚古时期的“石头上的希腊史”。<div> 博物馆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有 4 根爱奥尼亚柱式立柱。</div> 屋顶上立着四座神祇的雕像,从左至右分别是:<div> 阿波罗(Apollo):他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管音乐、诗歌、预言与光明的神祇;</div><div> 雅典娜(Athena):作为雅典的守护神,她象征着智慧、战争与艺术;</div><div> 阿瑞斯(Ares):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之神 ;</div><div> 赫拉(Hera):古希腊神话中主管婚姻与家庭的女神 。</div>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分为新石器厅、基克拉泽斯Cyclades厅、圣托里尼Akrotiri厅、迈锡尼文明厅、雕塑艺术史厅包括古风(时期)厅——古典厅——希腊化厅——罗马厅。</p><p class="ql-block"> 导游带着我们穿插在其间参观,所拍照片大多数已理不清具体来自哪个厅,下面照片上大多数解释来自于文物下面的官方说明,由豆包翻译。</p> 迈锡尼文物展厅主要展示来自阿哥利德(Argolida)地区(尤其是迈锡尼Mycenae)、梅西尼亚(Messenia)、拉科尼亚(Laconia)和阿提卡(Attica)等地的文物,多出土于墓葬,年代为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100 年。最著名的展品是 “阿伽门农(Agamemnon)黄金面具”,此外还有瓦菲欧金杯、黄金宝剑、黄金牛首等黄金器具与饰品。 镇馆之宝一:阿伽门农黄金面具(Gold Mask of Agamemnon),它是迈锡尼文明的标志性文物之一,由带有敲花工艺(金属薄片经锤击从背面隆起花纹的工艺)细节的金片制成。耳部附近的两个孔表明,面具是通过麻绳固定在死者面部的。1876 年由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 Heinrich Schliemann)在迈锡尼 “阿特柔斯宝库”(Treasury of Atreus)(墓葬圈 A)发掘。<div> 阿伽门农(Agamemnon)是古希腊神话与史诗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也是迈锡尼王国的国王、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统帅。<br><div> 虽然后续研究表明,面具年代(约公元前 16 世纪)早于传说中阿伽门农(特洛伊战争时期,约公元前 13 世纪)的生活时代,但它仍作为迈锡尼黄金工艺的巅峰代表,象征着古希腊青铜时代的艺术与权力。<br></div><div> 下面的黄金丧葬胸甲,饰有敲花螺旋纹,两个敲花圆环象征乳头。这些胸甲令人联想到古埃及法老墓葬的奢华 —— 在那些墓葬中,木乃伊化的尸体会被完全用黄金覆盖。</div></div> 这类面具是迈锡尼 “竖井墓文化”的核心代表,面具由薄金片锤揲而成,工艺精湛,是迈锡尼贵族(可能为王室成员或高级统治者)的丧葬用品—— 用于覆盖死者面部,象征身份、权力与对死后世界的守护。 金箔做的黄金流苏饰件,有人说这是马鞭须。 展柜陈列的是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 16— 前 12 世纪)的多元文物。<div> 内容有:带有黄金装饰的牛头形器物、银质容器等,体现金属加工的精湛技艺;造型独特的双环形柄白陶、彩陶罐等,展现陶器制作的创意与水准等。<br></div> 牛头形金饰采用黄金与金属工艺结合打造,做工精致,牛头在古希腊文化中常象征 “力量、丰饶”,是迈锡尼贵族用于祭祀或装饰的器物,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冶金艺术与宗教象征(对自然 / 神性力量的崇拜。 文物源自迈锡尼 “古坟圈 A”(Grave Circle A)的王室墓葬,属于 公元前 16 世纪的迈锡尼文明(古希腊青铜时代)遗存,包含圆盘状金饰、长条金箔、几何形(十字、菱形等)金件,还有带复杂纹饰(螺旋纹、几何纹、拟形纹等)的金器等。<br> 具有层次丰富的浮雕效果,展现出迈锡尼人高超的黄金加工技艺。<div> 大量黄金随葬品证明迈锡尼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贵族阶层能以黄金厚葬),同时承载着 “黄金护佑死者” 的丧葬信仰。</div> 展柜内容为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 16 世纪)的黄金文物陈列,这些文物出土自迈锡尼 “古坟圈 A” 的 “女性之墓”(Grave III of the Women)。金饰的造型(花卉、蝴蝶、人形)既体现对自然与生命符号的崇拜,也反映出当时工艺的艺术想象力。<br> 同时作为迈锡尼文明的核心物证,这些黄金文物打破了 “迈锡尼仅存在于神话” 的认知,证明古希腊青铜时代(迈锡尼时期)已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br> 文物出土自迈锡尼 “古坟圈 A”(Grave Circle A)中的 *女性之墓”(Grave III of the Women)。<br> 展品内容有大型尖状金饰片、圆盘形金饰、小巧的花卉状 / 十字状金件,还有金质容器、发簪、耳环等首饰。<br> 展品出土自迈锡尼遗址的 “古坟圈 A”(Grave Circle A)。<br> 主要包含:各类青铜剑(部分剑柄 / 剑身带有黄金装饰,工艺精湛)、匕首、矛头、战斧等,体现迈锡尼时期的冶金技术与军事装备特点;<br> 还有一些小型陶器、金箔 / 金质装饰件(反映贵族对黄金的使用,彰显身份,也承载 “黄金护佑死者” 的丧葬信仰)。<br>这些文物既是古希腊青铜时代军事力量的见证,也反映了迈锡尼贵族的社会地位、工艺水平与丧葬文化。<br> 下面几张照片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 15— 前 14 世纪)的各类文物,主要出土自迈锡尼(Mycenae)、米尼亚(Midea/Dendra)等地的圆顶墓(Tholos Tombs)。<br> 内容有:<div> 首饰与装饰类如金项链、金箔花饰、石珠项链、象牙 / 金属制饰品等;<div> 器皿类有陶瓶、陶罐、青铜容器、黄金 / 象牙容器残件等;<div> 仪式与工具类有带复杂柄部的陶器、青铜镜(带象牙柄)、雕刻神话形象的牌饰等。<br> 象征物类有牛头形金饰(象征力量与神性)、花卉纹圆牌(关联祭祀或装饰)。</div></div></div> 古希腊迈锡尼文明(公元前 15— 前 14 世纪)的印章类文物,出土自迈锡尼的墓室。<br> 主要内容有:<br> 金印章戒指(Signet Rings):以黄金打造,戒面带有精细浮雕。它们既是迈锡尼贵族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也具备 “盖印” 功能 —— 可在泥板、织物等载体上留下印记,用于标记所有权、参与宗教仪式或行政记录。<br> 印石(Sealstones):材质多样(玛瑙、玉髓、象牙等),表面雕刻丰富纹饰:动物(牛、马、狮、神话生物如狮鹫)、祭祀场景、生活劳作画面等。这些印石是迈锡尼人记录文化、表达信仰的核心载体,类似早期 “符号化的文字系统”。 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就敲打出如此精湛的金饰品。 文物展示的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公元前 13 世纪),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部的麦西尼亚州(Messenia)皮洛斯宫殿(Palace of Pylos)的 Linear B 泥板及相关文物,。<br> Linear B 泥板:泥板材质为经烘烤的黏土,表面刻有Linear B 文字—— 这是青铜时代晚期(迈锡尼文明阶段)古希腊人使用的文字系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希腊语文字记录。<div> 这些文物不仅是文字学的里程碑,更让迈锡尼文明从 “荷马史诗的传说” 变为可被具体研究的历史实体。</div> <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展示的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提林斯(Tiryns)宫殿的壁画残片,由后人想象加以复原。提林斯(Tiryns)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的核心遗址之一,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阿尔戈利斯州(Argolis)。</p><p class="ql-block"> 壁画主题丰富,涵盖宗教仪式(如 “跳牛仪式”)、狩猎场景(如野猪狩猎)、祭祀队伍等,色彩与造型体现了迈锡尼艺术的特点,同时也能看到克里特( Crete )米诺斯(Minoan)文明的影响(如 “跳牛仪式” 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壁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更反映了迈锡尼社会的权力结构、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如贵族的狩猎活动、女性在仪式中的地位等。</p>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二楼的锡拉(Thera)岛(圣托里尼的早期名称)展品展区,是展现爱琴海青铜时代文明(尤其是米诺斯 - 迈锡尼时期)的重要窗口,核心展品源自圣托里尼南部的阿克罗蒂里(Akrotiri)遗址(因公元前 1500 年左右的火山爆发被火山灰完整掩埋,被称为 “爱琴海的庞贝”)。 考古时的照片显示锡拉(Thera)岛出土了高达3层的石屋,墙面绘有精美壁画,部分建筑保留了木质楼梯和阳台结构。<br> 街道布局规整,设有排水系统,甚至有类似“商铺”的公共空间,展现了先进的城市管理水平 <p class="ql-block">  这些壁画均来自希腊圣托里尼岛的阿克罗蒂里(Akrotiri)遗址,属于米诺斯文明(爱琴海青铜时代,约公元前 16— 前 15 世纪)的遗存。因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圣托里尼火山爆发,阿克罗蒂里被火山灰完整掩埋,壁画得以罕见地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左侧《拳击少年壁画》:画面反映了米诺斯社会的日常竞技、青年训练等</p><p class="ql-block"> 右侧《羚羊壁画》:以流畅线条描绘羚羊(或类似有角兽类)的形态,背景用红、蓝等色彩营造空间层次。</p> 《春之壁画》以爱琴海地区特有的番红花为核心,搭配山石、飞鸟,描绘了番红花绽放、小鸟栖息的春日景象,色彩明丽,是阿克罗蒂里自然主题壁画的代表作。<br> 从画面看,因岁月侵蚀存在剥落、龟裂的痕迹,但仍能辨识出带有动感的形象(疑似动物或与生活 / 祭祀相关的场景),线条简洁,色彩(褐、白等色调)虽斑驳却保留了古文明艺术的鲜活感。残片反映了该文明的艺术审美与创作能力(官方解释没有拍下来)。 陈列有造型独特的陶器(如鸟形陶瓶,兼具人形与鸟的特征,体现早期艺术的象征思维)、日常器具(如陶罐、石制容器),展现了希拉岛在青铜时代的工艺水平与生活风貌。 展品内容有:青铜天平盘、带有番红花和百合花纹样的石印、十字形铅砝码、不同尺寸的圆形铅砝码。<br> 阿克罗蒂里的居民使用米诺斯度量系统。在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也发现了类似的砝码。<br> 雕塑、雕像展区是底层最大的展区,完整呈现了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 4 世纪希腊雕塑的发展历程。 镇馆之宝二:青铜制的马与少年骑手雕像。该雕像是1928年从埃维亚岛(Euboea)阿耳忒弥斯角(Cape Artemisium)附近的沉船残骸中被碎块打捞而出。奔腾的马上,少年神情专注,马匹因受惊而肌肉紧绷、血管凸起的细节被铸造得无比精确,动态感极强。<div> 1971 年,在一位美国女士和普西卡斯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这组雕像被重新组装复原。</div><div> 雕像的创作时间约公元前 140 年。</div>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罗马神话中称 “维纳斯 Venus”)的大理石雕像,属于 “羞怯的维纳斯(Venus Pudica)” 经典类型 —— 以优雅姿态用手与衣料遮掩身体,既展现人体美,又带有含蓄的羞涩感,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表现 “爱与美之神” 的核心范式。<div> 神话原型: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爱、美与性欲的神祇,其形象是古典艺术 “理想人体美” 的核心象征之一。</div> 左侧展品阿芙洛狄忒(维纳斯)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出土于雅典古代集市区域。公元前 2 世纪希腊化时期原作的罗马复制品。女神呈现 “美臀阿芙洛狄忒” 的典型姿态,右腿微微受力,左腿放松。衣袍如柔软的褶皱般垂覆于身体周围。<div> 高度:92 厘米<br>右侧展品“阿芙洛狄忒(维纳斯)雕像。大理石。出土于雅典古代集市区域。公元前 2 世纪希腊化时期原作的罗马复制品。女神姿态松弛,重心落于右腿,左腿微曲。她左臂搭着一块衣袍。头部及部分构件为修复件。</div><div> 高度:102 厘米</div> 赫尔墨斯(Hermes)雕像,材质为彭特利克大理石。改雕像发现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埃伊翁。雕像呈现神祇站立的姿态,身披短斗篷(克拉米斯),斗篷垂落在左臂与肩部。他左手握着钱袋(库库鲁斯),右手可能曾握着节杖(双蛇杖)。<div> 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他是神王宙斯与山林女神迈亚的儿子,是古希腊文化中 “机智、沟通与灵动” 的核心象征,<br> 该作品属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4 年)。</div><div> 知名品牌爱马仕(Hermes)名称源自赫尔墨斯,通过双蛇杖徽章到 “优雅的传递” 广告语,赫尔墨斯的形象始终贯穿于爱马仕的品牌叙事中,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建立了深刻的精神联结。</div> 赫尔墨斯(Hermes)雕像,展现了古希腊雕塑对人体解剖学的精湛把握,人物姿态松弛且富有韵律。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旅者、畜牧之神,通常以矫健的男性形象出现。 赫尔墨斯与小羊的雕像,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旅者、畜牧之神,这尊雕像展现了他与畜牧相关的属性,小羊形象与之呼应。<br> 女性丧葬雕像。大理石质地。<br> 发现于雅典斯塔迪奥街的古墓地。<br>该雕像属于 “大赫库兰尼姆女子(Large Herculaneum Woman)” 的类型风格。她身着及地的希顿(古希腊传统长袍),还披着一块覆盖头部、裹住全身的希玛纯(古希腊披风)。属于古希腊 - 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雕塑类型,其风格核<br> 此雕像是公元 1 世纪的复制品,仿制的是约公元前 320 年的一件著名原作 —— 这件原作极有可能由(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创作。 镇馆之宝三:宙斯或波塞冬青铜像,这是一尊高达2.09米的宏伟青铜雕像,发现于埃维亚岛北部阿耳忒弥斯角附近的海域(与少年和马发现于同一位置)。这位神祇呈大步迈进之姿,左臂向前伸展,右手曾握着雷霆(宙斯的武器)或三叉戟(波塞冬的武器),身体呈完美的“对立平衡”姿态,肌肉线条充满力量感,展现了古典时期雕塑的巅峰水准。<div> 将其判定为宙斯还是波塞冬存在争议(因手握物品没有打捞出来,前者的可能性更高)。它是现存少数 “严谨风格” 的原创雕像之一,以对动态与人体结构的精妙刻画著称,无疑是古典早期一位伟大雕塑家的作品。</div><div> 创作于约公元前 460 年。</div> 宙斯(Zeus)的青铜像,发现于安布拉基亚(阿提卡 - 阿卡纳尼亚地区)。神祇右手高举握着雷霆(宙斯的标志性武器,象征其雷电神力),而在他伸展的左手上悬挂着一只鹰(鹰是宙斯的圣物,代表他的威严与天界主宰的身份)。<div> 创作于约公元前 490 - 480 年</div><div> 雕像通过简洁有力的动态(高举的手臂、伸展的姿态),传递出宙斯作为奥林匹斯主神的权威与力量感。</div><div> 宙斯,罗马神话中称其为朱庇特(Jupiter),是古希腊神话体系的核心神祇 ——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众神之王、天空与雷霆之神,同时掌管人间秩序、法律与命运,是古希腊人心中 “至高神性” 的象征。</div> 葬礼用细颈油瓶。大理石材质。<br> 发现于雅典的宪法广场,这里曾是一处重要的古墓地。画面中央是亡灵引导者赫尔墨斯(可通过他的长袍、带翼凉鞋和传令杖辨认),正引领年轻女子墨里尼(Myrrhine)前往哈迪斯的冥界。左侧是逝者的亲属,由一位老年男性(可能是她的父亲)带领,他右手举起,作最后的告别 。<br> 图像的直白风格与对年轻女子死亡的明确指向,呼应了黏土材质、白地风格细颈油瓶的意象。<br> 创作于约公元前 420-410 年。 这是一件希腊化时期(约公元前 3 世纪 — 公元前 1 世纪)的大理石石棺,棺身浮雕刻画了多组孩童形象(类似古典艺术中的 “普特尼科斯 / Putti”,象征欢乐与生命活力)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手持托盘(似盛放祭品)、有的挥舞布料、有的演奏乐器,整体呈现出一场充满仪式感的 “孩童庆典” 场景,象征 “生命循环与重生”,石棺以此暗含对死者 “灵魂重生” 的祝愿,也体现了希腊化时期人们对 “死后世界” 的浪漫想象。 大理石赫拉克勒斯(Herakles)小雕像,发现于雅典卫城的音乐厅遗址,表现的是童年时期的赫拉克勒斯。创作于公元 2 世纪。<br> 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以非凡力量与 “十二功绩” 闻名,他的身份是神王宙斯与凡人女性阿尔克墨涅的儿子(“半神英雄”,神与凡人的后代)。 潘神(Pan)小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质地,发现于雅典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区域。这位长着山羊脚的神祇盘腿坐在一块覆盖着兽皮的岩石上。他(原本)手中会握着潘笛。这件作品雕刻于公元前 2 世纪,仿制一件更早的原作,那件原作很可能出自公元前 4 世纪。”<div> 潘神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山林、田野、畜牧与狩猎的神祇,形象通常为 “半人半羊”(人身结合山羊的脚、耳朵等特征),也是 “潘笛(排箫)”“潘神颂歌” 等文化符号的源头。</div> <p class="ql-block">  发现于比雷埃夫斯(Piraeus)。这座赫尔墨斯柱(Herm column,一种带有神祇头像、常用于标识或崇拜的石柱)有着西勒诺斯(Silenus,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半人半兽随从)的头部与躯干,西勒诺斯他身着束腰外衣与披巾,左手握着一串葡萄;头部和上半身是人类形态,下半身则为马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公元 2 世纪早期。</p> 浮雕,来自米洛斯岛。<br> 发现于皮托(Pytho)圣地,出自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神龛或小型神庙)的部分结构。浮雕描绘了一位英雄与多头蛇搏斗的场景,这位英雄大概率是赫拉克勒斯。在左侧底部,有一只螃蟹,它是海德拉的同伴(源于神话中螃蟹协助海德拉对抗赫拉克勒斯的情节)。<br> 展现了希腊神话中 赫拉克勒斯(Heracles)斩杀勒拿的海德拉(Lernaean Hydra)的经典场景:<br> 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英雄(以 “十二功绩” 闻名),浮雕中他正与多头蛇怪 “海德拉” 激战;左侧底部的螃蟹,是神话里协助海德拉的生物(因帮海德拉对抗赫拉克勒斯,螃蟹后来被宙斯升为 “巨蟹座”)。作品以充满张力的人体动态、缠绕的蛇身,生动还原了 “英雄屠魔” 的紧张叙事。 圆雕浮雕。彭特利克大理石质地。发现于阿提卡的埃莱夫西斯。<br> 赫拉克勒斯(Heracles)斜倚着,身披狮子皮(狮子皮铺在他支起的长矛上)。他左手拿着酒囊,抬起的右手手指打响,为面前的年轻萨堤尔(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打着节奏 —— 那萨堤尔正在吹奏双管笛。他的棍棒和箭袋(饰有缎带)斜靠在树干旁。这件作品很可能是在埃莱夫西斯的赫拉克勒斯圣所中奉献的。<br> 创作于公元前 1 世纪。<br> 还愿浮雕与底座,大理石质地。<div> 发现于阿提卡彭特利山的宁芙(山林水泽女神)洞穴中。浮雕呈洞穴造型,安置在一个高大的三角形底座上,底座上刻有铭文,表明该浮雕是由阿加西梅罗斯(Agathemeros)献给宁芙们。奉献者被描绘在右侧,右手握着一只坎塔罗斯杯(古希腊酒杯),一名裸体的斟酒者正在为其注酒。在他们前方,羊足的神祇潘坐在岩石上,手持排箫。他旁边是赫尔墨斯,手持双蛇杖,身披克拉米斯斗篷(古希腊短斗篷)。三位宁芙被刻画在他身后。</div><div> 创作于约公元前 330 年。 </div> 祭坛,彭特利克大理石质地。发现于彭特利孔山的宁芙圣所。祭坛正面的浮雕描绘了潘神以及宁芙德律俄珀、西刻与涅达(这座圣所便是献给她们的)。在人物站立的底座上,刻有她们的名字。潘神立于三位宁芙与一名牧羊人之间。该浮雕出自雕塑家克塞诺克勒斯之手。与祭坛一同发现的底座曾被用作支撑物。<div> 约公元前 4 世纪中叶。</div> 安提基特拉青年青铜像,发现于安提基特拉(Antikythera)海域的古代沉船中。<div> 该人物曾被认为是珀尔修斯( Perseus),他本应握着美杜莎的头;但更有可能的是,它描绘的人物原型为特洛伊神话中的帕里斯( Paris),他正拿着 “不和之苹果”,准备将其判给最美丽的女神阿佛洛狄忒(这一情节是特洛伊战争的重要缘起)。</div><div> 创作于约公元前 340-330 年。<br> 珀尔修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天神宙斯与凡人女子达那厄(Danaë)的儿子</div><div> 帕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王子,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与王后赫卡柏(Hecuba)的儿子。</div> 古希腊古典时期(约公元前 4 世纪)的丧葬浮雕(墓碑),出土于雅典的凯拉米克斯(古代雅典的陶工区与墓地)。<br> 浮雕刻画了一位戴头巾的女性(可能是逝者或亲属)、孩童,以及身旁的侍从形象。这块石碑发现于雅典埃里达诺斯的古代墓地。<div> 创作于约公元前 340 年。<br></div> “宇宙少女”(Kore Kosmou)墓碑,彭特利克大理石材质。发现于凯拉米克斯古墓地。石碑描绘了两位女性:坐姿者头枕在手,是逝去的人;站立的女性手持小盒,似正准备为逝者装扮(或许是佩戴项链)。画面传递出哀悼与温柔关怀的氛围。<div> 该作品被认为出自雕塑家卡利马科斯之手。约公元前 420 年。 </div> 墓碑,彭特利克大理石质地。<br> 发现于雅典东南部的帕希科(Pachyko)。一位年轻的母亲坐在石凳上,扭头看向她的孩子;孩子站在她面前,手臂伸向母亲。逝者的名字 “弗洛林(Florine)” 被刻在碑顶的题铭中。<br> 创作于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 公元 2 世纪中叶的大理石雅典娜(Athena)雕像,出土于古希腊圣地埃皮达鲁斯(Epidaurus)。该作品受“雅典娜与玛耳绪阿斯”(Athena and Marsyas)群像中的雅典娜雕像启发,展现女神处于充满动感的姿态。她的左手中持有盾牌,而右臂原本应持有一件属性物(矛或埃癸斯aegis,雅典娜的标志性神盾 / 闪电状象征物) 。 雅典娜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材质。发现于埃皮达鲁斯的皮提翁圣所(Pythion at Epidaurus)遗址。雕像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左手持埃癸斯( vigorous movement,神盾 / 胸甲),根据刻文铭牌,这座雕像是由大祭司埃米利乌斯及其妻子埃米莉亚奉献的,约为公元 394 年。 帕台农的雅典娜(Athena Parthenos),彭特利克大理石质地。发现于雅典。这是现存最精美且保存最完好的罗马时期复制品,仿制的是菲狄亚斯在帕台农神庙内创作的巨型黄金象牙雅典娜像(约公元前 438 年)。原作的高度约为该复制品的三倍,表面覆盖着黄金与象牙(无论雕像的服饰原本是否饰有黄金叶片,头盔、盾牌和凉鞋都镶有象牙)。<div> 雕像呈现的是希腊神话中智慧、战争与工艺女神雅典娜:她头戴饰有斯芬克斯等形象的华丽头盔,身着垂坠感十足的长袍,右手托着象征 “胜利” 的尼刻(Nike,胜利女神)小像,身旁带有蛇形装饰(蛇是雅典娜与雅典城邦守护的符号之一),整体造型庄重威严,尽显女神的神圣与力量感,是古典时期希腊神话题材雕塑的核心典范,承载着对 “雅典娜崇拜” 与古典艺术理想的传承。</div> 狄俄尼索斯的头像。帕罗斯大理石质地。发现于雅典,雅典卫城南侧。古风时期早期作品。约公元前 480 - 470 年。<div>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欢乐之神与戏剧之神,也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div><div> 他的形象为头戴常春藤花环(象征植物生命力),身披豹皮;手持酒神杖(杖身饰有葡萄叶、常春藤,或松果等元素,松果象征生殖力与丰饶)。<br> 他被视为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的 “传授者”,荷马(Homer,《荷马史诗》)的作者,被视作西方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称他为 “人类的欢乐”,赫西奥德(Hesiod,古希腊重要诗人,被视为 “荷马之后古希腊最早的诗人之一”)也视他为 “带来欢乐的神”。葡萄酒成为古希腊人欢庆、宗教仪式的核心元素,也推动了 “酒神精神” 的诞生(代表狂喜、情绪放纵与生命激情)。</div><div> 雅典卫城南侧的狄俄尼索斯剧场,是古希腊最古老的露天剧场(建于公元前 6 世纪),最初是祭祀狄俄尼索斯的场所,后成为戏剧表演中心,是古希腊悲剧、喜剧的发源地。</div> 狄俄尼索斯雕像残片。材质为大理石。出土于阿提卡地区的伊卡里亚(Ikaria,今狄俄尼索斯村)。这些残片来自一尊 “祭祀用的神祇雕像”。头部是近期才与躯干(残部)被认定为同属一尊雕像的。右手所持的坎塔罗斯杯,是否属于这尊雕像,目前尚无定论。<div> 年代约为公元前 520 - 前 510 年。</div> 献给摔跤手的墓碑,材质为彭特利克大理石(Pentelic marble)。发现于雅典的凯拉米克斯(Kerameikos),嵌入特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an)城墙中。这座墓碑原本立于运动员的坟墓之上,呈现了运动员参与各类竞技项目的场景。<div> 创作于约公元前 510 年。</div> 葬礼用库罗斯(Kouros)雕像的底座。大理石材质(库罗斯是古希腊用于墓葬等场景的青年男子雕像类型)<br> 发现于雅典的凯拉米克斯,嵌入特米斯托克利斯城墙中。库罗斯雕像原本立在一位运动员的坟墓上。底座有三面雕刻。正面展现了六位青年运动员进行一项类似现代曲棍球的运动:用弯曲的球棍击打一个球。<br> 创作于公元前 510 - 500 年。 斯芬克斯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材质。发现于阿提卡的斯帕塔。属于这类纪念物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它曾被用作一座大型墓碑的顶端装饰。约公元前 570 年。<br> 斯芬克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典型的 “狮身(或兽身)、人面、带翼” 神秘生物,常被赋予 “墓地守护者” 的象征意义。<br> 库罗斯年轻女性形象雕像,材质为帕罗斯大理石。<br>发现于阿提卡(Attica)的梅伦达(Merenda古代名为 “米尔里努斯”Myrrhinous.)。这尊保存完好的雕像因基座上的铭文而颇具辨识度,其面部神情以及衣料贴合身体曲线的表现手法十分出众。<br> 雕像所着的基同(古希腊女性长袍)在多处仍留存着带蔷薇花纹的彩绘装饰,这是早期古风风格的典型特征。由来自帕罗斯岛的雕塑家阿里斯提昂(Aristion of Paros)创作,年代为公元前 560 - 前 540 年。 青年男子雕像(库罗斯kouros),帕罗斯大理石材质。<br>发现于阿提卡的梅伦达(Merenda),古代名为 “米尔里努斯”, (ancient Myrrhinous, Attica)。该雕像是丧葬用器物,它是古风盛期的重要作品,对人体的刻画鲜活生动,是 “库罗斯” 类雕像里最优秀的范例之一。<br> 创作于公元前 540 - 前 530 年。 迪皮隆双耳罐(Dipylon Amphora),制作于雅典几何时代晚期(约公元前 750 - 前 700 年)。出土自迪皮隆墓地,为丧葬用途的大型陶器。器身装饰有典型几何纹样(回纹、连续线条带等),并刻画人类活动场景(如送葬仪式)。它代表了几何风格陶器的工艺高峰,是研究古希腊早期艺术与丧葬习俗的核心文物。”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一组古希腊陶器,来自伊米托斯山(Mt. Hymettus)宙斯圣所的陶器(Pottery from the Sanctuary of Zeus on Mt. Hymettus)。<br> 展柜内有多件不同器型的陶器,包括双耳杯、水罐、小壶等,器身装饰有几何纹样、简单的动物图案等,风格古朴,体现了古希腊早期陶艺的特点。 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公元前 29 年 - 公元 14 年)的雕像。青铜质地。发现于爱琴海。雕像中的皇帝呈现壮年形象,正骑在马上。他身着带有垂直紫色条纹的束腰外衣(“紫纹章”,clavus purpurea),以及饰有回纹图案的带流苏披风(paludamentum)。右手抬起,做出官方致意的手势;左手握着马的缰绳,其下方可见他佩剑的剑柄。在他指环的镶边上,刻有一根占卜杖(lituus),象征着 “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 这一最高宗教职务 —— 奥古斯都于公元前 12 年就任该职。<div> 年代:公元前 12 - 前 10 年。<div> 奥古斯都,即盖乌斯・屋大维(Gaius Octavius)—— 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也是古罗马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统治者。</div></div> <p class="ql-block">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潘(Pan)与厄洛斯(Eros即丘比特)群像,帕罗斯(Parian)大理石材质。</p><p class="ql-block"> 发现于得洛斯岛的 “贝鲁托斯(贝鲁特) (Beryttos (Beirut)", Delos)波塞冬祭司之家”。雕像多处仍可见色彩残留的痕迹。 裸体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正试图驱赶长着羊蹄的神祇潘 —— 潘在对她进行暧昧的示好;阿佛洛狄忒右手握着一只凉鞋,做出威慑的姿态,而长有双翼的厄洛斯则前来帮助她。根据底座上的铭文,这组群像由贝鲁托斯的狄俄尼索斯献给自己的祖先神祇。</p><p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 100 年。</p> 波塞冬雕像(Poseidon),帕罗斯大理石材质。<br> 发现于米洛斯(Milo)。这座大于真人尺寸的雕像呈现的波塞冬几乎裸体,仅在身体下部覆盖着一块披巾;他抬起的右手中原本握着三叉戟,右腿旁还有一个海豚造型的支撑物。<br><p class="ql-block"> 创作于公元前 125 - 前 100 年。</p> <p class="ql-block">  宁芙造型的喷泉装饰,大理石材质。</p><p class="ql-block"> 宁芙呈跪姿,双手捧着一个(原本)会流出水的花瓶。翅膀、发丝与衣褶被刻画得十分生动。罗马时期对希腊化时期原作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公元 2 世纪。</p><p class="ql-block"> 宁芙(Nymph)是希腊神话中一类次要的女神,也常被译为 “精灵”“仙女”,被视为自然幻化出的精灵族群,广泛出没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自然环境中。</p> 抱狗男孩小雕像。大理石材质。<br> 发现于小亚细亚尼萨的格尔曼提乌姆( Germantium, in Nysa, Asia Minor),1922 年由难民带到雅典。这个被称为 “小难民” 的幼童,头戴在后脑勺系紧的兜帽,怀中抱着一只小狗。<br> 创作于公元前 4 世纪。 <p class="ql-block">  得墨忒耳(Demeter)的大理石坐像,她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农业与丰收女神。雕像创作于古典时期,人物身着典型的古希腊长袍(希顿),衣褶雕刻细腻流畅,虽有残损却仍能体现出庄重典雅的气质。</p> 忒弥斯(Themis)女神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质地。<br>发现于阿提卡地区的拉姆努斯(Rhamnous, Attica),出自涅墨西斯(Nemesis)的小神庙。<br> 女神身着高束腰的基同(古希腊长袍),外披褶皱繁复的希玛纯(古希腊外袍),脚蹬凉鞋。<br> 雕像的头部采用镶嵌工艺,右臂由单独的一块大理石制作而成。<br> 忒弥斯是乌拉诺斯(Ouranos 天空之神)与盖亚( Gaia大地女神)之女,司职正义;在拉姆努斯,她与涅墨西斯(Nemesis复仇 / 报应女神)同祀于一座神庙。<div> 根据底座正面的铭文,这座雕像是由拉姆努斯的凯雷斯特拉图斯雕刻,由梅加克勒斯献给忒弥斯的。<br> 创作于约公元前 300 年。。<br> 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正义、法律与秩序女神,同时也是宙斯的第二位妻子,常以手持天平(象征公正)、身披长袍的形象出现,在神话体系中代表着对规则的守护与对正义的裁决,是古典文化中 “公平正义” 的重要象征之一。<br></div> 水泽女神(那伊阿得斯Naiad)的大理石小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材质。<div> 雕像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带有水生或蛇形特征,头顶托着一个容器。它可能是喷泉的一部分,或是与水神话相关的装饰构件。</div><div> 罗马时期,公元 2 世纪。</div> 那伊阿得斯(Naiad)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泉水、溪流的女神,雕像呈现出人类的上半身与带有水生 / 蛇形特征的下半身,头顶托举着容器,生动还原了神话里与水元素紧密关联的神性姿态。 由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潘(Pan)神和小萨堤尔(Satyr,酒神的半人半兽随从)等人形象装饰的大理石桌架。狄俄尼索斯手持一个rhyton(豹形饮酒器) ,人物的头发和树枝上还留存着红色和黄色颜料的痕迹,强化了 “酒神狂欢、自然丰产” 的主题。<div> 创作于罗马时期(约公元 2 世纪)。</div> 阿斯克勒庇俄斯( Asklepios)雕像,彭特利克大理石材质。<div> 发现于埃皮达鲁斯(Epidaurus)的阿斯克勒庇俄斯圣所。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医神,雕像呈现他倚杖而立的姿态,权杖上盘绕着一条蛇。这件作品属于 “埃斯奎利诺类型”,是公元前 4 世纪原作的复制品。</div><div> 创作于约公元 165 年。</div><div> 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标志性特征是手持缠绕着蛇的权杖,这一形象是古希腊医学的象征,也成为现代医学标志的起源之一。</div>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医药与治愈的神祇,古希腊神话中的专职医神,被视为医药、 healing(治愈)与医学技艺的象征,在古希腊民间和医学界拥有极高崇拜地位。<br> 他是古希腊最高神祇之一 ——阿波罗(Apollo) 的儿子,母亲是凡人女子科洛尼斯(Coronis)。传说中,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医学天赋部分源自父亲阿波罗的神性传承,后又经贤明的半人马喀戎(Chiron)传授精湛医术,最终成为能治愈绝症甚至 “起死回生” 的医神。 沉睡的迈那得斯(Maenad)雕像,材质为彭特利克大理石。<br> 发现于雅典卫城的南部,推测是用于装饰一座豪华宅邸的。迈那得斯处于沉睡状态,斜躺在铺在岩石表面的黑豹皮上。这类造型被称为 “斜倚的赫马佛洛狄忒斯” (Hermaphrodite)式。<br> 这件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复兴的趋势,创作于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公元 117 年 - 138 年),反映了阿提卡工坊的艺术风格特点。 <p class="ql-block">  走进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像跌入一场跨越千年的 “石头史诗”,看到了古希腊雕刻艺术发展脉络,了解了古希腊艺术如何传播及影响着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运动,同时感受到希腊神话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是展厅里的 “时间感”:从迈锡尼的黄金面具,到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每一件文物都像拼图,拼出古希腊人对神、对美、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走出来时回头望,阳光落在博物馆的廊柱上,仿佛是千年的文明仍在呼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