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分析”是个很难过的关

天马

<p class="ql-block">  <b>  “路线分析”是个很难过的关</b></p><p class="ql-block"> ——说说“文革”时期那些事儿(十)</p><p class="ql-block"> 天马</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0日)</p><p class="ql-block"> “路线分析”也是“文革”中的一大“发明”。具体时间,它应该流行于“文革”后期、粉碎“四人帮”的初期,一直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算是彻底的“收场”了。</p><p class="ql-block"> “路线分析”,一听就很吓人,“文革”中,有个怪现象,不管什么事情,动不动就往“路线”上扯,本来是个很一般的问题,扯到“路线”上,就是路线问题,要是上升到错误,那就是“路线错误”。所以,人们说,那个时候,中国有两个坑(倾),不是左坑(倾),就是右坑(倾)。按着“四人帮”的逻辑,左倾往往是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右倾则是立场问题、路线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所谓“路线分析”,它不同于“爬坡”,“爬坡”往往是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路线问题则比较少。而且,从采取的办法来说,也大不相同,“爬坡”是首先确定一个基点,就某个问题、某件事情,大家一起“拔高”,觉得高度够了,也就“顺坡下驴”了。而“路线分析”可就不一样了,既然叫“路线分析”,它就等于首先把问题的性质定格在“路线”这个高度上。这就是说先“定性”,后“分析”。“路线分析”,一般是在领导班子内部进行。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一定要从领导班子思想上、工作中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到“路线”的高度,去“摆现象,查根源,论危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整改措施”。从时间上说,只要是进行“路线分析”,总是要达到十天半月。这十天半月,往往会采取两种情况进行:一种是一气哈成,搞那么三五天,一周左右;一种是“马拉松”式,短了半个月,长了一个月,两三个月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路线”问题搞明白了,其它事情都好办,生产服从于政治,思想领先于工作。</p><p class="ql-block"> 你去仔细研究“路线分析”,“路线分析”,听起来很可怕,挺吓人,其实绝大多数情况是,作为领导班子成员,也就是“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帽子”晃得很大、很高,慷慨激昂者有之,痛哭流涕者也大有人在。可落实到具体问题上,绝大多数人只承认自己是认识问题,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表示一定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当然,没有一定水平,“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也照样是过不去“关”的。“路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析”,最可怕的是被“分析”的人和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儿,只要是当上“路线分析”的典型,随着“分析”高度的提升,很可能从一般问题上升到路线问题,再从路线问题上升到立场问题,甚至成了“阶级斗争”的对立面。这样,分析来分析去,领导同志只是找出了“思想认识不到位”、“路线觉悟不够高”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被“分析”的人可就遭殃了,说不定被“临门一脚”,给踢到了“敌人”那边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末,在担任军分区常委秘书期间,我参加过一次分区常委的“路线分析”。这次“路线分析”,那可真的是“真刀真枪”,毫不含糊。这场“分析”,是按照省军区统一部署进行的,“分析”之前,各师级单位把“分析”的题目和整体安排,报告给省军区党委,省军区派领导同志分别参加各大单位的“路线分析”,到我们分区来“坐阵指导”的是省军区黄鸿瑞、张镇铭两位副政委。这次“路线分析”,由于省军区的统一部署,还有省军区首长直接坐阵指挥,分区常委非常重视,常委放下工作,“全天候”进行“路线分析”,总体安排半个月的时间。当时,我既是常委秘书,又要为“分析”准备和整理材料,所以参加了“路线分析”的全过程。“路线分析”过程中,常委们解剖了“赵向华问题的处理”,从中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对有关问题作出处理。</p><p class="ql-block"> 赵向华同志,当时是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文革”前,他是南京步校教官,我还在当战士的时候,就听他讲过一次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那真是叫有水平,讲观点,谈战例,有评说,即席演讲,侃侃而谈,可谓是振聋发聩。“文革”中,因为他给领导同志贴过“大字报”,虽然当时没有作出什么组织处理,但被平调到军分区来当了宣传科长。粉碎“四人帮”后,涉及到“文革”中的问题,都要逐一作出处理。而赵向华的问题恰好赶上了常委的“路线分析”,这次“分析”又把他的问题当成了被解剖的典型。我想,如果不是成为“典型”,他的问题也就给个“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也就够了,因为他毕竟属于“文革”时期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问题。成了“路线分析”典型,可就大不一样了,常委们就此问题,思想认识越拔越高,问题的性质越说越严重,最后,常委从中总结了三条经验教训:一是在“路线”问题上是非不清,政治立场缺乏应有的坚定性;二是政治敏感性不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往往见势迟,行动慢;三是对干部管理失之于宽,该处理的问题不能及时作出处理,而是一拖再拖,久拖不决。</p><p class="ql-block"> 常委“路线分析”结束后,把赵向华问题当作落实“整改措施”来作出处理。既然常委们把认识拔得这样高,组织处理就可想而之了,常委一致意见,决定开除赵向华的党籍。处理意见同赵向华见面后,赵向华同志对此表示不服,他提出的申诉意见有两条:一是强调自己的错误,属于一般认识问题,其性质只是思想觉悟不高,自由主义严重;二是强调自己的错误,是“文革”特殊历史时期的个人行为,自己当时的做法只是随波逐流而已。省军区副政委黄鸿瑞看到赵向华同志的申诉信后,表示两点意见:一是认为赵向华的两条申诉意见是有道理,有说服力的;二是认为赵向华同志,从申诉信上看,确实具有较高的水平,够得上是个人才,对他的处理明显有些偏重。常委的决议一经形成,而且是在省军区两位副政委参加会议的情况下作出的,最后也没有得到撤销和修改。</p><p class="ql-block"> 由于赵向华同志对给予自己的处理,心里想不通,思想上难以接受,心理压力过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检查出了癌症,然后病情急转直下,不久就病逝了,病逝的时候仅有48岁。赵向华同志病逝后,他的爱人和孩子把他的骨灰送回老家,全屯子的族人都出来反对,不允许他的骨灰入葬族墓,理由是他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赵向华同志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从小参加革命,背叛自己的家庭,从参军入伍后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由于他的做法,事实上早就被开除了“族籍”。我在想,就是这样一位为了革命,而背叛自己剥削阶级家庭的同志,他即使有缺点,有错误,也一定是热爱党、忠于党的好干部。可现在他却被开除了党籍,赵向华同志此时此刻,到底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不仅是赵向华同志的悲哀,更是“文革”一个时代的悲哀,它也是“路线分析”带来的恶果。</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重弹“路线分析”的“老调”,就是要记住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不要动不动就是“路线”,更不能无限拔高去“分析”,切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使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奋发努力,实现中兴伟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