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来处:伏羲庙寻根

在陋巷

五一行  4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行程,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寻访人文之源,华夏始祖——伏羲。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中华文明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羲庙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被誉为“中华第一庙”,是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修建的伏羲城与天水老城隔街相对。伏羲城的核心景点就是伏羲庙和博物馆的建筑群。当我步入庙前广场时,阳光斜照在古朴的青石路上,空气中弥漫着香火与新草的清香。游客各怀虔诚——有学者携古籍而来,有家族扶老携幼祭祖,更有国际友人驻足凝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羲城牌楼三顶四柱三拱门,这氛围瞬间让我联想到伏羲的创世神话:作为中华始祖,他教民渔猎、发明八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顶部是宽檐高脊方顶的仿古造型,四柱上彩绘着☯️太极图案,三个穹顶居中是64挂卦象图,两边分别是河图和洛书的图示。这些设计充分突出了华人祖先做的伟大探索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天明道”牌坊。伏羲庙正门是大牌坊,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巍然矗立于高二米、宽六点五米、长十七点六米的台基之上,四柱三间式石木结构,象征伏羲创八卦、开启文明的功绩。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开天明道”“与天地准”两块牌匾,寓意伏羲智慧契合天地法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羲庙有牌坊三座,“开天明道”坊居中,“继天立极”和“开物成务”坊跨街而立,东西对崎,平面布局呈品字彩结构。“继天立极”坊和“开物成务”坊均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31 年),2002年重建,形制同“开天明道”坊。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大门,就看到参天柏树分列中轴线青砖路两旁,依次向外围的是翠绿茁壮冬青围绕着古树,红墙灰砖琉璃瓦的偏房,高冷肃穆庄严,让人有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伏羲庙的古树群是该庙宇的核心文化景观之一。讲解员介绍,伏羲庙原有古柏树64株,按照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栽植,象征天地阴阳之道,形成独特的“伏羲卦柏”体系,栽植年代跨越唐代至明代,树龄在700-800多年间。现存的37株古柏,存活的28株。</p> <p class="ql-block">龙槐</p> <p class="ql-block">龙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株唐代“龙槐”,位于大门东墙处,树干中空,断皮处萌发新枝,树龄超过千年,因形似盘龙得名“龙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柏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树树身上贴满了红色纸条,是前来敬香的游客,许平安愿祈求先祖保佑的吉祥符。古树群与伏羲庙古建筑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见证自唐代以来的祭祀文化与自然崇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的仪门(二门) :明嘉靖二年始建,清代重修,现悬“伏羲庙”匾(楚图南题写),为祭祀礼仪的过渡空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羲庙建筑群是明清时期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而建的礼制性建筑,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依次为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前殿后寝,宽大的后院,稳重的见易亭,体现传统祭祀建筑的等级秩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天殿(正殿)是伏羲庙建筑群的核心,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二年重建,为庙宇主体建筑。屋顶井口天花嵌“伏羲六十四卦图”,正中藻井绘“河图先天八卦图”,均为明代遗存。门窗雕刻有龙凤、仙鹤、麋鹿及牡丹等吉祥动植物图案,色彩古朴沧桑。大殿正中是华夏先祖伏羲氏的彩色塑像 ,3米高的坐像修建于明弘治年间,手托八卦。殿内壁画描绘伏羲源于水流纹理发明渔网,源于星空轨迹揭示八卦法则,继而教人结网捕鱼到创制婚姻制度。这些雕塑、绘画文物的记录象征伏羲一画开天的智慧,中华文明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羲坐像两边分别陈列着河图洛书石画和龙马。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符号,集宇宙观、占卜术、文化象征于一体,被视为天地启示的起源,中华“群经之首”《周易》的源头。河图相传由黄河中龙马背负而出, 洛书由洛水神龟驮现,二者以黑白点构成神秘矩阵,象征天地秩序与阴阳五行法则。伏羲受河图启发创制八卦(《周易》源头),大禹依洛书制定治国法典《洪范》,奠定华夏文明“象数”哲学基础。在河南孟津县有龙马负图寺 (河图出处纪念地),洛宁县有“洛出书”石碑 (洛书出处标志)。我认为,河图洛书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天文、气象、季节、天地轮回变化的自然规律,在没有文字的时期以符号来记录,便于生存、生活、生产,是伟大的发现和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天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柏。左侧古柏 :胸围4.5米,主干向北倾斜,姿态独特却仍具生机。右侧古柏 :胸围达5.19米,主干严重劈裂,但顶部枝叶苍劲挺拔。先天殿前古柏的枝干走势与殿内八卦图形成空间呼应,不知是巧合,还是有命理蕴含其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极殿(寝殿),依“前宫后寝”礼制建于先天殿后,明嘉靖二年始建,为伏羲象征性居所。槛窗刻“龙凤呈祥”图,团龙呈S形盘曲,团凤立于山石,辅以蝙蝠造型,寓意“四季来福”。太极殿的龙凤槛窗被视为中国古代木雕艺术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院与见易亭。位于第四进院落,明代学者胡缵宗曾于此作诗,呼应伏羲八卦的哲学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宇建筑群以明清风格为主,红墙黄瓦与苍松翠柏交相辉映。伏羲庙建筑群体现了中轴对称、前宫后寝、抬梁式梁架、斗栱简洁厚重的明代主体建筑特点。建筑群整体上都以八卦符号,通过雕刻、文字、绘画来装饰 :天花、藻井均以伏羲八卦为核心元素,突出其“开天明道”的文化象征。门窗龙凤纹饰采用透雕与浮雕结合,龙身矫健、凤羽细腻,动态逼真,太极殿“团龙”爪趾曲张、尾部盘旋,寓意天地通,阴阳平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明代以青绿为主色调,清代修缮时局部补绘金粉,增强富丽感,太极殿梁枋牡丹纹。明代雕刻彩绘明代雄健风骨,先天殿门窗雕龙、凤、仙鹤,线条粗犷有力,动物姿态写实。清代门窗雕饰增加蝙蝠、牡丹等吉祥纹样,木雕层次更细腻,如太极殿槛窗“四季来福”雕花,工法繁复寓意丰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羲庙景区还有天水市伏羲博物馆,馆中珍品记录了我华夏子弟从原始洪荒中开辟的文明发展史。从原始工具到烧纸工具、青铜器、石刻、玉器等等,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实物的形式让人去还原历史中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方微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天水博物馆最著名的石佛像当属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它是该馆核心展品之一,也是“微笑千年——天水地区北魏佛造像艺术展”的主线展品。“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以砂岩雕刻而成,高约1米,佛像面容圆润,嘴角微扬,呈现含蓄恬淡的微笑,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式微笑”,是北魏“秀骨清像”风格的代表作。创作于北魏(公元386-534年)时期,天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西域风格,形成独特的“褒衣博带”式衣纹。小沙弥的微笑被视为北魏佛教本土化的象征,传递出“慈悯众生”的宗教情感,体现了丝路文化交流下的人性化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记录了伏羲庙之行,加深了对先祖文化起源的了解。八卦中的“乾卦”象征天行刚健,启示我们在逆境中坚守;而“坤卦”代表厚德载物,提醒包容与传承。中华文明如一棵大树,根在伏羲,枝叶在当代。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坚定前行,莫忘来处,在汲取中华文明大树营养的同时,增加时代的新元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