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

易约

<p class="ql-block"> 臧哀伯谏纳郜鼎</p><p class="ql-block"> (2025.10.10)古诗 易约</p><p class="ql-block">桓公欲纳郜鼎庙, 臧哀规劝桓公悲。</p><p class="ql-block">丹楹杜绝非礼制, 美德给以子孙怡。</p><p class="ql-block">德行谏言铮若鼎, 显示正气贯虹羲。</p><p class="ql-block">世上君昏终不悟, 终见鲁国贿赂卑。</p><p class="ql-block">[注释]主题: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先秦-左丘明。</p><p class="ql-block">一、主题简介</p><p class="ql-block"> 《臧哀伯谏纳郜鼎》出自《左传·桓公二年》。其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宋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且“纳于大庙”的“非礼”行为。文章从礼制视角,用七个排比句,说明“纳郜鼎”“灭德立违,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这篇谏辞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气势恢宏,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二、原著附录</p><p class="ql-block"> 夏四月, 取郜大鼎于宋, 纳于大庙, 非礼也。 </p><p class="ql-block"> 臧哀伯谏曰:“ 君人者, 将昭德塞违, 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 大路越席, 大羹不致, 粢食不凿, 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 带裳幅舄, 衡紞纮綖, 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 鞶厉游缨, 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 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 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 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 昭其明也。 夫德, 俭而有度, 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 声明以发之, 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 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 而置其赂器于大庙, 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 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 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 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 迁九鼎于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 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 公不听。</p><p class="ql-block"> 周内史闻之, 日:“ 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君违, 不忘谏之以德。”</p><p class="ql-block">三、译文附录</p><p class="ql-block">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p><p class="ql-block">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杜绝违礼的行为,以此来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所以要彰显美德给以传示子孙。所以太庙用茅草做屋顶,大车用蒲草编的席子作垫,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礼数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的行为不正;官吏丧失德行,是因为国君宠爱和贿赂之风盛行。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周武王打败殷商后,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这怎么能行呢?”桓公不听。</p><p class="ql-block">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