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配文: 刘宁生</span></p> <p class="ql-block">当你点开这个美篇,你就进入了瞻园。当你指尖在屏幕上一一划过每一帧照片,你就进入了一群古稀青年的世界和这个世界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 “复课闹革命” 的春风,把我们这一群在一条街上住着,散混了两年多的小学生吹进了南京第十八中学。这个班级当时有个名字 “十四连” 。其实, “十四连” 也可以叫做 “马道街连” ,学生来自马道街上的大多数院落。早晨上学,最早离家的马道街1号同学,当然还有1号之一,4号,5号,9号,一路向东……人越走越多,走到蔡家苑儿,十四连的同学差不多都会齐了。斜穿过一小片菜园地,进了剪子巷就是十八中。</p><p class="ql-block"> 除了在十八中南园的教室里学习“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就是到不远处的南京针织内衣厂学工,也到不是很近的江宁县东山公社池田大队前河小队学农。当然也在十八中校园里由工宣队里复员军人领着学军。两年一晃,学到没学到,初中毕业了。1954年出生的同学被分配了工作;1955年出生的同学继续升入高中。分配了工作的同学和升入高中的同学依然住在马道街上,周末照样在一起玩。 </p><p class="ql-block"> 升入高中的马道街同学,和来自卫东中学的部分同学并班。卫东中学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另一条相邻的街道膺福街,北起马道街西端,一路向南至中华门,也是两三个门洞就有一位同学。与膺福街隔着内秦淮河的信府河是卫东中学的另一支部队,既是同学,也是邻居。</p><p class="ql-block"> 又一晃,两年后高中毕业。大部分同学插队,大多都在江宁。少部分同学分配城市工作,都在秦淮区,走着上班的距离。 插队了,或是上班了,不再是同学了,有空的时候还是在一起玩,因为还是邻居。那时候,大概没有人会想到今后会有什么“同学聚会”,不是都一直聚着嘛。如果没有后来的变化,还一直都一条街上住着,即便成不了对子,保不齐有同学成了亲家。 </p><p class="ql-block"> 再过了一些年,城南门东拆迁,建起“老门东”。成家了,立业了,有十几年人都散了。原本关系近的同学还有联系,没什么联系的就慢慢地就真没了联系。 </p><p class="ql-block"> 然后,然后就有了微信,就有了“同学之家”群,就开始了新潮的“同学聚会”,像失散多年的亲人又团聚。这时,我们已不再是当年的少男少女,大多有了第三代。这才有意思啊!这几十年你是怎么过的呀?按冯巩的经典台词“我想死你们啦”</p><p class="ql-block"> 天下事,分久必合。聚,聚,聚!</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旅游就是到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去花钱。瞻园,对,就是瞻园!瞻园要三十元门票,咱不怕呀。就是旁边的装甲兵司令部不在了。五六十年前,你可以不晓得瞻园,你不能不晓得装甲兵司令部! </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携手走进瞻园,我们的瞻园。今天,2025年10月8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七,我们不在意它六百年前是徐达府邸,一百多年前是清王府。照片中,瞻园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只展现自己。只可惜,曾经的膺福街现在成了摆设,不住人,门牌号码也少了。马道街拓宽成跑公交车的主干道,把我们儿时经常抄近道的蔡家苑儿和龙泉巷吞噬了。南京针织内衣厂不见了,附近竖起一座三七八巷的牌楼。卫东中学不复存在,我们还健康地活着。瞻园还是那个瞻园。 </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一个视频介绍华西医学院平均年龄96岁的同学聚会,相比之下,我们多年轻呀!</p><p class="ql-block"> 不信看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