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城一号公路、大单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长假,找个人少又值得看地方,就决定去与外长城平行的长城一号公路。</p> 网上看到一张图(https://image.baidu.com/),把长城一号公路画的很清楚。如图所示,到长城一号公路在山西大同以北,沿长城一号线观光可从东西中三个方位进入,走在这条独特的观光线上能看到历史上军事、商贸、宗教遗迹和当代民俗,深秋景观,感受多种文化融合的丰富内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出北京走太行山高速(京蔚高速)穿过一串十五六个隧道,最长的隧道超过10公里到蔚县,再向北向西,过河北怀安,前方是冀晋蒙交界之处的平远头,此地一脚踏冀晋蒙三界,是长城离冀入晋第一站,也是长城一号公路的东起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明长城和京、冀常见的长城有不同,一方面长城基本是夯土墙,包砖石的极少,敌楼也是实心的居多;另一方面以长城为核心的防御体系有很大纵深,不是简单成一线的长城城墙、敌楼、长城内外还散布不少烽燧和既能耕种和又能防御的大小城寨群。虽然年代久远,明长城遗迹依然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用近两天从平远头向西,经过李二口、镇边堡、得胜堡、宁鲁堡、月华池等地到摩天岭下,这段一、二百公里的长城一号公路。</p> 东段一号公路和明长城相对远些,有时要走通向长城防守据点的一号公路支线,往西边(杀虎口方向)长城重要的据点相对集中,在一号公路上就能看到,对自驾旅游更显得友好。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公路经过山西左云北部的山西摩天岭风景区,这里就集中了人称雁北三绝的长城、古堡和烽火台,还有八台子天主教教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地名上看应该是先有长城后有村庄。三台子、八台子是村子的范围有多少敌楼、烽燧,还有的村名有二十五、三十二这样的数字前缀,这些地方的烽燧更多吧。</p> 月华池附近的长城遗址。 月华池长城遗址。 <p class="ql-block">宁鲁堡长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历来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分界线,古村镇和教堂又形成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汇,长城一号公路途径优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域。</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谷子,近处正在扬场的是黍子(大黄米)。问老乡才知道黍子卖价更好点,而且产量也不低。</p> 长城划出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分界线,古村镇和教堂又映射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汇情景,这就是长城一号公路周边的景观构成了它的价值。 <p class="ql-block">八台子教堂、八台子村和长城一号公路的位置关系图。</p> <p class="ql-block">澳门有座像中国牌坊的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被焚毁后留下的前壁。“三巴”就是葡语“圣保禄”(São Paulo)。</p> <p class="ql-block">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的是大同左云长城一号公路边的八台子圣母堂——大单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台子教堂建于清光绪年间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庚子之变和以及后来的战火,仅存一饱经沧桑、残破的钟楼。据说此地是中国天主教的七处圣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p> 八台子教堂始建于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德国神父主持修建,庚子之乱损毁,1916年由意大利神父复建。 从下向上仰视大单巴。 <p class="ql-block">大单巴的哥特建筑也融合了山西中国建筑装饰元素,如果只看砖雕,也许会当成山西某处院子里的建筑,接地气。</p> 教堂的窑洞。<div><br></div> <p class="ql-block">在大单巴后的山脊连线上就是山西连绵上千里明长城的外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隔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长城遗址与大单巴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单巴后面的山头上建有圣母像,山上泉水形成的涓涓细流终年不断。</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选择在八台子建教堂,山上的泉水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把泉水就成了圣水。泉水水质好,现在还有人专程开车来打泉水。</p> 泉水在离大单巴不远的地方汇成个小池塘。 <p class="ql-block">泉水池塘中的大树是不是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大单巴向西行,有座扼守河谷最低处通道多镇宁箭楼。</p><p class="ql-block">镇宁箭楼当地叫“空心敌楼”,马市楼。敌楼不是实心夯土而是砖石结构,里边能屯兵。箭楼总高5米,分两层,有14个箭窗,完全能胜任守一条河边的小路的任务。</p><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山西上千里的外长城中仅存的一座砖包敌楼。</p><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空心箭楼镇宁楼和箭楼下城墙围成的小院子,虽然规模远不能和张家口、杀虎口比较,还是能看出在这一带是座连接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图中航拍照片来自https://image.baidu.com/)</span><br></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公路之行就此告一段落。长城一号公路离大同很近,不管十一出游的人多人少,还是决定去看看大同的城墙、华严寺、云岗石窟和应县木塔、应县净土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同城城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城墙高16米,城墙上面的宽度是12米,周长圈7.2公里。</p> 大同城是明代大将军徐达所建,大同主要城门建有瓮城,环城有护城河。<div><br></div> <br>明末清初,清军攻入大同,残酷屠城死了十多万人,全城只有几个囚犯活了下来,清军担心大同城将来成为抵抗清军的要塞,拆毁了大同的明城墙。<div>大同耿市长2008年开始修复残破城墙,2016年大同城墙完整修复。<br><br></div> 城墙上可以方便行车。 修复明城墙,曾遭受严重质疑,有人认为是劳民伤财,造假文物。 不过,古城修复还是得到更多人的赞同,明显能看到此举从根本上使大同旧貌换新颜,体现出了千年古城的韵味。 <div><b>华严寺</b></div><div><br><br></div><div>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是中国现存年代久、保存好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是中国仅有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div><div>华严寺被是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br><br></div> 在大同城墙上看华严寺。<div><br><div>左侧的大雄宝殿屋顶和右侧的华严塔标注出上下华严寺的两条平行轴线。</div><div>照片是上午逆光拍摄,即便是个剪影,也能看出华严寺朝向与通常寺庙不同,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华严寺是坐西朝东所建。</div><div><br></div></div> <div>华严寺分为上下寺,上下华严寺建筑自成体系,上华严寺建在北轴线上,包括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下华严寺建在南轴线上,包括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建筑。</div><div>上寺以大雄宝殿(建于1140年)为中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建于1038年)为中心,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最早的建筑,兼具皇室宗庙性质。</div><div>华严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均为辽金建筑。<br><br></div> 下华严寺有一尊工艺的精湛辽代彩塑合掌露齿菩萨。<br>菩萨像比常人高些,双手合十且嘴角微扬,展现灵动世俗之美。其突破传统宗教仪轨的露齿神态,成为佛教艺术世俗化的典型范例。被郭沫若称为“东方维纳斯”。<div>图片引自:https://cn.bing.com/images/<br><div><br></div></div> 华严塔 不管是门神还是鸱吻(屋脊的吞兽)雕塑的眼睛很传神。 有人说华严寺的建筑风格和日本的建筑风格有点像。其实日本学习的唐代建筑,唐代建筑又存在着继承和沿袭北魏建筑的关系,出现上述类似不足为奇。 <b>云冈石窟</b><div><b><br></b>云冈石窟在大同西郊,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div><div>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林格尔县迁到大同市。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在格尔县到大同的要道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br>云冈石窟先后开凿了150年左右,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到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br></div> <div>第5窟、第6窟为云岗中期的洞窟,是一组双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br></div><div><br></div> 第19窟 第20窟<br><div>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div> 云冈石窟还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无论在规模还是造像的气势、雕刻的精细程度都不是一般供养人所凿石窟可以比的。 云岗石窟为文物保护,凡是分内外窟的石窟,中间都有玻璃隔断,不能进入内窟,看不到大佛的全部,参观效果大打折扣,不过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云冈石窟还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br>云冈石窟造像早期(昙曜五窟)有人总结为:佛像高大威严(最高17米),面相浑圆、高鼻深目,衣纹厚重,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明显,雄健与异域风情,体现早期佛教艺术与鲜卑文化的融合,不同于龙门石窟造像汉化后的典雅与世俗化。<div>云岗石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div> 云冈石窟晚期,造像规模和精细程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b>应县木塔</b><div><b><br></b><div>应县木塔也是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div></div> <br>应县木塔在大同西南,属山西朔州管辖。<div>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县木塔由辽兴宗皇后萧挞里倡建,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塔高高67.31米,重量达到7400吨,毫无疑问此塔是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建筑。</div><div>应县木塔按5明4暗9层设计,4暗层加斜撑增强塔身稳定性,外观看不出是9层,用华北落叶松和榆木建造,使用54种不一样的斗拱均匀分散塔身重量、加强结构韧性,不用一颗铁钉,实现了“以柔克刚”塔身稳定结构,历经千年,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击依旧屹立不倒。<br></div><div><br></div> <div>和云冈石窟不同,建造木塔的主要设计师和工程师没有记载,<br>梁思成考察木塔非常感慨,他认为木塔展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极致水平,建筑理念超越了当时已知的木构技术,并强调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br>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br></div><div><br></div> <br>塔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等佛像,存有明成祖朱棣题匾“峻极神工”及佛牙舍利,佛教典籍等文物。 <b>净土寺</b><div><b><br></b></div><div>净土寺是国家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b></div> <br>净土寺。净土寺在应县县城东北角,所以也称北寺。<div>净土寺创建由僧人善祥于金代天会二年(1124年)奉敕创建。主殿为大雄宝殿,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div><div>净土寺开工时,应县木塔也在建造中。<div>照片体现了净土寺和应县木塔的位置关系。<div><br><br><br></div></div></div> 净土寺最初为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div>如今,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div><div><br></div><div>净土寺现在看起来非常“袖珍”。大雄宝殿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div><br><div>很难想象当年的宏大规模,应县城收缩,净土寺的一般划到了城外,就这么损失了大半。后来又不断受到蚕食破坏,就剩下这一小部分建筑。<div><br></div></div></div></div> 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殿内藻井及天宫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殿内藻井与天宫楼阁为金代小木作巅峰,梁思成曾盛赞其“超类绝伦”。 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构图精细,是研究金代建筑学的实物资料。殿内四壁有清代壁画。<br><br> <p class="ql-block">介绍说中心的藻井以300余块木构件完全用榫卯拼接,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胶粘接,完全无钉无胶 体现金代建造能力和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此十一的活动结束,向东出发,还走太行山高速回家,这条路完全没有长假堵车的情况,非常好走。</p> 印象较深的还有老陈醋,老陈醋都知道,加醋的冰激凌不一定都吃过,应该说确实不难吃。 十一、中秋双节重合,中秋节的月亮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个“月亮”是可以带回家的。<h5>文中照片除标注出处之外,均为张维萍、任重所摄。</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