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暑行,票忆山河(三)——《登峨揽云岫,临顶沐佛光》

旅券育心

前    言 <p class="ql-block">  《七地暑行,票忆山河》这组游记,记录的是2025年盛夏一场横跨西南与西北的环线旅程。从广西桂林启程,我途径红色遵义,欣赏着四川的烟火、甘肃的苍茫、青海的澄澈,而后取道重庆、湖北、湖南,满载风尘与记忆回到桂林。期间,每到一地,每进一景,首要任务便是询问是否有门票。高兴的是,这一行收获了很多精美的门票,有的还有惊喜,遗憾的是还是有一些景点已经没有纸质门票。回家整理中,看着这一张张门票,串联起的不仅是地理的轨迹,更是山河烙印于心的温度与故事。</p> 第三站:四川峨眉山 <p class="ql-block">  作为与乐山共享“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胜地,峨眉山自古便以“雄、秀、神、奇、灵”闻名——它既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间错落着万年寺、清音阁、报国寺等数十座古刹,又藏着从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完整植被带,十方普贤像更是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此番暑行第三站踏足峨眉,是我对这一佛教名山的向往。车子盘山而上,到达“零公里”处,便算是真正入了山的怀抱。踏足这里,虽从“零公里”起点开启了旅程,却因时间仓促,未能探访景区周边的寺庙,尤其没能走进心心念念的万年寺,这份小遗憾,像山间未散的薄雾,轻轻绕在心头,倒也成了下次再来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换乘景区的车,一路往雷洞坪去。窗外的景致,渐渐就不同了。先前山下的那份溽热,被一层薄薄的、带着草木清气的凉意所替代。路是依着山势蜿蜒的,一侧是苍翠欲滴的崖壁,湿漉漉地沁着水汽,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幽谷,时有乳白的云雾,成团成缕地飘荡、游移,仿佛山灵在吞吐呼吸。人坐在车里,心却已随着那云雾,飘飘然飞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  从车上下来,便需得靠自己的双脚了。这段路,是通往接引殿缆车站的必经之途,林木蓊郁,石阶湿滑,空气里满是清寒的、饱和了水分的泥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遭遇了峨眉山闻名遐迩的“原住民”——那些个猢狲。它们三五成群,或蹲坐在路旁的栏杆上,目光炯炯;或在枝桠间腾挪跳跃,身手矫捷。初看时,觉得毛茸茸的颇有野趣,同行的游人也都笑着指点。不料它们的胆子却大得很,毫无怕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不留神,一只体型壮硕的猴子便猛地从旁窜出,目标明确,直扑前面一位女客手中的透明塑料袋——那里面装着些饼干与水果。但听一声惊叫,袋子已被那猢狲劈手夺去,三两下便撕扯开来,大嚼起来。它蹲在路边,一面吃着,一面还用那乌溜溜的眼睛睥睨着我们,神情里竟有种理所当然的傲慢。那副“理直气壮”的模样,惹得周围人又惊又笑。这些猴儿,哪里是山中的精灵,分明是一伙穿了毛裘的绿林响马!我们一行人赶忙将手里的吃食藏好,或塞进背包深处,或紧紧攥在手中,再不敢大意。这野性十足的小插曲,倒让这座沉淀了千年的名山多了份鲜活的烟火气,稍稍冲淡了未能访寺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石阶渐渐覆上浅苔,间或能看见嵌在岩壁上的古碑,字迹虽有些模糊,却像在默默诉说着历代香客与行者的故事——那些曾踏入万年寺,在铜佛前驻足、听僧人诵经的旅人,想必也藏着与我不同的峨眉记忆。</p> <p class="ql-block">  行至索道换乘处,面临两个选择,因为有两种缆车均可登顶。商量过后,我们选择小缆车上山,坐大缆车下山,两个选择均不错过。乘坐缆车上到山顶,有个瞬间最是难忘:缆车穿破云层的刹那,高48米的十方普贤像突然映入眼帘,阳光洒在鎏金佛身上,折射出的光晕漫过翻滚的云海,连同行人的惊叹声都似被这神圣裹住。</p> <p class="ql-block">  出了缆车站,再攀一段台阶,那向往已久的金顶,便赫然在望了。十方普贤菩萨的圣像,巍巍然矗立于苍穹之下,通体耀着金芒,那巨大的法身与座下的白象,在灰白的天幕背景里,显得格外庄严、静穆,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站在金顶眺望,四顾茫茫,除了脚下的一方土地,整个世界仿佛都被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乳白色所吞噬。这无边无际、无声无息的大雾。它轻柔地、固执地包裹着一切,远处的峰峦,近处的殿宇,都隐没了形迹。风来时,雾气便如潮水般涌动,偶尔会撕开一道小小的口子,让人惊鸿一瞥底下深不可测的幽谷,但那缺口旋即又被更浓的雾给填补上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倚着栏杆,心里头说不上是失望还是别的什么。这雾,固然遮蔽了那“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景色,却也给这佛教圣地平添了几分神秘与空灵。你听那风中隐约传来的檐角铜铃之声,叮咚,叮咚,清越而悠远,在这混沌的世界里,仿佛是指引,又仿佛是慰藉。此刻,我仿佛真正懂了“峨眉天下秀”的深意。或许,登临的意义,并不全然在于“看见”。于此绝顶之处,感受天风的吹拂,聆听玄妙的铃音,让自己的心在茫茫白雾中沉静下来,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罢。</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我们怀着好奇心,坐上那可容数十人的大缆车。没想到的是,车厢里近百人都是站着,拥挤着,摩肩接踵,空气也显得有些沉浊。想起上山时坐的那种六人小缆车,轻巧安静,可以从容地看窗外云卷云舒,心境自是不同。这大缆车虽也稳当,轰隆隆地下降,却像是一架庞大的运输机器,少了许多乘云驾雾的飘逸之感。这,也算是一种体验罢。</p> <p class="ql-block">  回到雷洞坪,坐上返程的汽车,窗外的雾气渐渐淡了,山林又重新显露出清晰的轮廓。来时的那份期待与兴奋,已然平息,换作了一种淡淡的、复杂的回味。那抢食的猴群是真实的,那弥天的大雾也是真实的。它们未曾给我以预期的圆满,却给了我一份不完美的、属于峨眉山的独特记忆。这记忆,连同那雾中金色的巨影与清越的铃声,一同沉入心底,想来在很久以后,依旧会清晰地浮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此行的收获不仅是看到的美景,还有就是到售票窗口换到了纸质的游览券。跟以往的峨眉山门票相比,我却发现门票的观赏性淡化了,缺少了精美的山景画面和优美的文字图案,留下的是机械的电子票根,确是有些遗憾。</p> 门票欣赏 <p class="ql-block">备注:门票欣赏来源于网络。</p> 下一站:成都大慈寺(未完待续)